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详细的航摄照片解译和野外研究已揭示出,在喜马拉雅及其邻近地区有很多活断层。该地区的活断层是最近及新近由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的大陆碰撞而产生地壳运动的直接标志。沿喜马拉雅前缘,倾滑断层连续延伸到主边界断层和喜马拉雅前缘断层两大构造。其走向在喜马拉雅东部为E—W向,而在其西部则为NW—SE向。据初步估计,由于活断层作用,沿喜马拉雅前缘断层的平均转换速率为 5mm/a。在喜马拉雅山系,在喀喇昆仑断层向南延伸到尼泊尔喜马拉雅山脉一线上,已发现了几条NW—SE向雁列式走滑断层。沿着这些断层,总是可以辨认出一些河流和山脊的右旋平错。在喜马拉雅山系,正在活动的逆冲作用是罕见的,可是沿走滑断层却发现向北的滑落。在喀喇昆仑断层东部及其南部,在西藏南部发育了大量的N—S向正断层。  相似文献   

2.
一列平面简谐波其波动过程也可由旋转矢量A表示:t参数使A沿正向(逆时针)以ω旋转至ωt处,x变数使A接着再沿反向(顺时针)以角速度2π/λ旋转至ωt-2π/λ处。 用旋转矢量法可以清晰地描述出驻波的振动图象、波节、波腹的分布及位相特点。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比东非裂谷与古构造的发育位置发现,各裂谷区段通常位于与岩石圈缝合线相关的前寒武纪地壳韧性前缘陡冲断层之上.地壳深部糜棱带的韧性伸展活化形成拆离断层,产生初始盆地.最初的断裂发生在岩石圈地幔的缝合带之上,地壳和地幔变形之间没有联系.转换断层带是由代表古横向陡冲断层的NW-SE向大型横推剪切带演化而成.而其它一些NE-SW向深部古老构造的活化形成了相当于大型张裂隙的盆地.自渐新世以来,因阿法尔热点引起的岩石圈大陆破裂(组成东非裂谷)自其起点逐渐向南扩展.从几个原始盆地开始的大陆破裂的扩展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不连续的.这些原始盆地随后相互连接,形成横穿古前缘或横向陡冲断层及表层走滑断层的裂谷主干分支,当被切割的古大断裂与近NW-SE向的区域运动方向平行时,交会带就发育转换断层.  相似文献   

4.
新法曾达和塞拉达岩基以及托里塔马侵入体在巴西东北博尔博雷马省的东部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花岗岩地块。NE—SW走向的新法曾达左旋平移剪切带(FNSZ)切割了3个花岗岩体之间的接触带,3个岩体的内部及靠近它们附近的岩石发生了变形。塞拉达Japeganga的南边是右旋东西向的东伯南布哥剪切带(EPESZ)。新法曾达的塞拉达Japeganga杂岩向上长英质单元组分逐渐增多,杂岩的内部构造反映了岩浆房中垂向上呈展状的原始岩层。局部强烈不协调的接触关系,围岩中普遍缺失与剪切有关的变形,以及在远离FNSZ和EPESZ处侵入体的内部岩浆组构不受剪切带控制,这些特征表明岩浆侵位先于剪切带的活动。但是,岩浆的结晶与剪切带的活动同时,这可以从在靠近剪切带处岩浆叶理发生旋转以及岩浆逐渐过渡到固态变形组构中看出来。在侵入体结晶期间或之后,剪切带控制了后续岩浆囊的上升和侵位,然后在FNSZ和EPESZ中形成了岩脉群。岩脉中的镁铁质岩脉占主导,表明在剪切带的活动期间,剪切带向下延伸到了上地幔。以前的观点认为,断层带控制着侵入体的上升和就位方式。但是,本文报道了一个用于解释花岗岩与走滑断层普遍共生的新观点。博尔博雷马省的几个陆内剪切带的成核作用是由于与先存岩浆房伴生的热异常的结果。不完全结晶的岩浆体造成了地壳流变的明显不均一性,这可能引发了应变局部化和剪切带的成核作用。  相似文献   

5.
鲜水河断裂GPS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鲜水河断裂是川滇地块和甘青地块所在区域内最具影响力、最具特征的断裂。采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观测数据,计算出了鲜水河断裂两侧所选测站在欧亚参考框架下的水平运动速度。用最小二乘法求得鲜水河断裂的运动速率为6.31mm/a,运动方向为南偏西7.7度,表明鲜水河断裂现今活动性较大。把鲜水河断裂的运动速度分解在鲜水河断裂的走向和倾向上,推出鲜水河断裂的性质为左旋走滑,且有明显的拉张特征。最后对造成鲜水河断裂现今活动特征的机理进行了一定地探讨。  相似文献   

6.
加利福尼亚艾博特幅许多花岗岩中产生大量的由近平行陡倾斜节理组成的走滑断层带,这些节理一般长度小于50m,间隔从几厘米到几米,一些节理后来滑动成为小断层。简单断层带由倾斜扩张断裂(分支断裂)侧向和尾-尾连接非共而断层构成。这些简单断层带1km长,相应位移达10m。联合断层带是由分支断裂(splay fractures)与小断层和简单断层带连接而成,它们数公里长,相应位移达100m。这些带明显不同于“里德尔剪切带”,它们的形成机制是不能用摩尔-库仑力学准则解释的。简单断层带和联合断层带是由台阶或弧状台阶连接非共面断层组成的,分支断裂长度决定了台阶宽度,最长分支断裂沿最大断层带出现,台阶宽度随断层长度及其位移的增加而变宽。这些发现与一些活动地震断层结构是一致的,为在基岩中由先成节理发育成的断层带提供了以野外为基础的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7.
本文再现了沿纽芬兰阿帕拉契亚山脉走向的可能是奥陶纪—志留纪地壳地震反射率型式。在不对称挤压造山体系的砂箱模型中,产生了可对比的断层型式,在基底速度不连续面上出现了相对倾斜的阶梯状剪切带。这种反射率型式可通过力学上类似的作用模拟产生,在此过程上,因陆-陆碰撞期间地幔和下地壳岩石圈的拆离和下冲而产生了不连续的应力。这类地震反射率型式在阿帕拉契亚—加里东造山活动带的任何地方均可见到,也产出于更老和更年轻的挤压造山带,从而说明,拆离和俯冲形成的不对称地壳变形可能是挤压造山带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8.
地球的外壳为脆性,地幔呈韧性,但其间情况如何呢?据Foulger等报导在冰岛Krafla火山附近,伴随着岩浆沿裂隙贯入表面运动测量说明,大致8~30km深的中下地壳的变形地幔一样呈出现韧性.有关断层在岩石圈中的延深所知其少,这一参数决定了100km厚的大陆岩石圈有多少参与了地表所见到的不均匀断裂和褶皱作用过程以及哪些部分更均匀些并以准连续韧性方式流动.这一问题取决于岩石圈的流变分层性,即取决于某一给定深度范围内岩石受负荷和外加应力作用而变形的方式.至少在地壳的上部10~15km由于环境温度相对低,地壳岩石主要由石英和长石组成,因而应变是与  相似文献   

9.
郭泽尧  彭碧辉 《金属制品》2011,37(6):37-39,42
分析Φ6.5 mm 55SiCr盘条拉拔过程发生抽芯断裂的原因.采用热模拟试验测定断裂试样在不同冷却速度下的相变组织:当冷却速率不超过2℃/s时,其显微组织为索氏体、珠光体、少量铁素体;当冷却速率大于3C/s时,其显微组织为屈氏体、贝氏体、马氏体等异常组织.试验结果表明盘条的异常组织是产生拉拔脆断的主要原因.给出改进措...  相似文献   

10.
加利福尼亚Mojave沙漠中部变质核杂岩中糜棱岩成分的改变说明,沿Watcrman Hills剥离断层分布的糜棱岩形成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的体积损失(20%~70%).强烈的硅质亏损和通常不活动元素的显著活动性表明,糜棱岩化过程中流体/岩石比值很大,这可能是连结近地表与中地壳蚀变状态有关的多通道热液对流的结果.糜棱岩化过程中石英的溶解表明,流体相对于硅是不饱和的,因此不会是岩浆源的或原生的.剪切带中大量的体积损失本应引起视压扁应变,然而整个核杂岩中的糜棱岩,包括记录体积损失很大的糜棱岩都显示为收缩应变.这种矛盾现象提出了剪切带模式对科迪勒拉变质杂岩是否适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胡平藩 《印染》2008,34(19)
答:印花黏度指数简称PVI(Printing Viscosity Index)值,是同一原糊在两种不同剪切速率条件下(通常剪切速率比为10:1)黏度的比值,用以衡量该糊料的流变性.黏度可用NDJ-1型旋转式黏度计进行测定.旋转式黏度计由内外两个圆筒组成,两圆筒之间放入试样,外筒保持静止,内简(转子)以一定的角速度旋转,从悬垂弹簧的扭转角度计算出动力矩,再求出流体黏度.内筒分五种号数,其转速为60 r/min与6 r/min或100 r/min与10 r/min,即PVI值分别为η<,60>/η<,6>或η<,100>/η<,10>.糊料的结构黏度可用剪切速率提高后黏度下降值来表示.一般印花原糊的PVl值为0.1~1.0;PVI值等于1时,该原料属牛顿型流体.PVI值与结构黏度指数有关,PVI值愈小,则原糊的结构黏度指数愈大.  相似文献   

12.
岩浆弧建造和大多数深成岩体侵位主要发生在构造活动区.因此,要想了解岩浆弧及相伴的深成岩体-围岩系统的发展演化历史,关键是估算构造和岩浆作用速率.对地壳浅部到中等深度岩浆弧的各种作用持续时间和平均速率的最佳估算结果如下:(1)岩浆晶体生长速率为10~(-4)cm/a;(2)变质变斑晶的生长速率在10~(-5)~10~(-2)cm/a之间;(3)岩浆长期补给率10~(-1)km~3/a,短期补给率350km~3/a;(4)铁镁质深成岩体底辟上升速率1~3m/a;(5)深成岩体冷却到围岩的温度需10~5~10~6a;(6)深成岩体在短期内最终结晶需要完全冷却;(7)断层位移速率3cm/a;(8)在断裂带内产生劈理需小于10~6a的时间、10~(-13)s~(-1)或更高的应变速率;(9)产生区域劈理需要10~6a、10~(-14)s~(-1)的应变速率.从这些速率看出,出现在岩浆弧内的各种作用进行的相对较快:深成岩体侵位、劈理发育等仅用了几万年到几百万年的时间.然而,地壳浅部深成岩体的上升和结晶速率一般小于断裂大位移或普遍发育劈理所需的速率.在地壳深部或在经历了快速应变的带内,各种作用的时间间隔相接近.因此,侵位于经历过快速应变的地区或较深地壳层次的深成岩体与侵位于地壳浅层次或经历过缓慢应变地区的深成岩体相比,虽然在其它方面具有类似的特征,但构造型式则完全不同.对比这些资料发现,如果不考虑快速应变率或复杂变形机制,围岩交形速率是深成岩体侵位期间其它构造作用速率的控制因素.我们赞同岩浆在10~5~10~6a内缓慢迁移的侵位机制,但需要进一步考虑.最后,我们证明了深成岩体-围岩系的构造和其它特征与包含的各种作用速率有关,而这些速率对我们和他人共同提出的定时性准则影响很小或不影响.  相似文献   

13.
大约自10Ma以来,南中国海板块沿马尼拉海沟的俯冲作用,已经在台湾和菲律宾海板块之间产生了一个弧-陆碰撞系。吕宋火山弧从东南向台湾方向的斜向碰撞作用使得该区碰撞前的沉积环境和构造特征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并使东南亚被动大陆边缘在中生代末以来进入相对稳定的旋回式沉积作用。碰撞作用的结果。不仅使得台湾中部地区快速隆起,而且台湾东部纵谷缝合带以西的碎屑楔状体组成的逆冲-褶皱带也产生弯曲。在过去的1.1Ma期间,中央山脉隆起的速率已从每年6mm增加到大约10mm。在西部山麓带到中央山脉西边,软弱的第三纪岩层中,褶皱作用和逆冲作用尤为强烈,它沿西北方向一直向前几乎影响到最前沿,那儿由固结的燕山造山带形成的台湾海峡地区为代表。这个薄皮构造的波前缘已经明显地自东向西逐渐移动。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通过原位乳液聚合获得的含有各种商业纳米黏土的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酰胺三元共聚物纳米复合乳液的流变行为。通过旋转、震荡及存放稳定性和触变性(恢复能力)测试来评估黏土的加入、黏土的类型以及乳化剂含量对这些纳米复合乳液的影响。研究表明,加有黏土的纳米复合乳液的黏度在低剪切速率下增加了,而在较高的剪切速率下观察到剪切变稀效果。振动试验表明所有纳米复合材料具有明显的弹性行为和高物理稳定性。黏土的疏水特性和乳化剂含量也影响乳液的黏度和动态模量。这种纳米复合乳液作为皮革涂饰用高分子粘结剂测试了性能。结果表明:皮革表面涂饰性能因加入了黏土而得到改善。还得出结论,涂饰应用中很重要的是纳米黏土类型与聚合物的相容性与为保证乳液稳定性而必需的乳化剂用量之间要找到一个平衡,这既影响流变性能,也影响涂层的最终性能。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通过原位乳液聚合获得的含有各种商业纳米黏土的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酰胺三元共聚物纳米复合乳液的流变行为。通过旋转、震荡及存放稳定性和触变性(恢复能力)测试来评估黏土的加入、黏土的类型以及乳化剂含量对这些纳米复合乳液的影响。研究表明,加有黏土的纳米复合乳液的黏度在低剪切速率下增加了,而在较高的剪切速率下观察到剪切变稀效果。振动试验表明所有纳米复合材料具有明显的弹性行为和高物理稳定性。黏土的疏水特性和乳化剂含量也影响乳液的黏度和动态模量。这种纳米复合乳液作为皮革涂饰用高分子粘结剂测试了性能。结果表明:皮革表面涂饰性能因加入了黏土而得到改善。还得出结论,涂饰应用中很重要的是纳米黏土类型与聚合物的相容性与为保证乳液稳定性而必需的乳化剂用量之间要找到一个平衡,这既影响流变性能,也影响涂层的最终性能。  相似文献   

16.
天然错断的花岗片麻岩的显微构造观测表明,在325℃以下和小于8—10km的深度内,长石颗粒比石英颗粒容易破裂。长石颗粒主要以晶粒断裂、沿节理控制的裂隙滑动和碎裂形式变形。断裂带中长百颗粒的裂隙促使它们蚀变成为高岭石。石英颗粒也以破裂形式变形,且在粉碎了的长石和高岭石的基质中,它们常愈合成石英碎斑和镶嵌结构。长石颗粒的同构造蚀变作用可能弱化了断裂带并导致形成了断裂带中的叶理构造。天然变形岩石的这种研究确证了在低温低压下对花岗质岩石变形行为已有的实验结果,而且所有这些资料表明10km以上地壳的流变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长石的碎裂作用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综合介绍了模拟石盐(halite)剪切带的力学习性和变形结构的实验数据,特别是S—C糜棱岩的内部构造及其力学含义。实验研究表明,在大剪切应变条件下(这种条件沿断层或板块边界可能会见到)对于脆性剪切应变与位错滑动状态下的完全韧性流动之间的完整过渡来说,迄今为止,石盐是唯一的矿物,并且剪切带内的变形结构与糜棱岩和碎裂岩的变形结构是相似的。因此,这些实验结果便有助于理解断层岩,尤其是糜棱岩的成因.并建立真实的断层模式. 在脆性域与完全的韧性域(即对压力不敏感的非弹性域)之间,存在着一个宽而明显的“半韧性”域,其变形结构与韧性域中所发育的变形结构几乎完全相同,但其剪切阻力则是由压力决定的,并且在低压部分可能会出现潜在的不稳定断层,在以烘干盐类样品的剪切带实验中,半韧性域和韧性域中的特征性结构是沿最大伸长方向形成的类似于糜棱面理的叶理,在半韧性域中,以均匀分布的透入性叶理的形成为特征的、近乎均匀的剪切变形在临界剪切应变之后转变为非均匀的变形。这种应变局部化导致潜在不稳定断层的运动.应变局部化之后的内部滑动的主要方式是平行于剪切带的边界沿Y型里德尔剪切裂纹发生错动,并与R1型和某些P型里德尔剪切裂纹相结合。这些由集中变形所形成的剪切面与所谓S—C糜棱岩的内部构造十分相似。因此,半韧性域是形成S—C糜棱岩的主要场所,并且至少某些S—C糜棱岩必定是在地震发生的深度上形成的。这一解释与最近的有关假玄武玻璃和糜棱岩交织在一起的报道是一致的.同时表明,重结晶的石盐颗粒(假定它们大多数是变形之后的颗粒)的大小随着剪切应变的增大而不是剪应力的增大而减小,这与颗粒粒度随着应变集中而减小的现象是一致的,应变集中己为世界各地的许多糜棱岩所证实。因此,根据重结晶颗粒来估算流变应力必须非常谨慎,并且可能经常出错. 根据石盐实验对现有断层模式进行了批评性的审查,并且提出了一种新的断层模式,据此将断层带随着深度的增加划分为脆性域、半脆性域、半韧性域和韧性域。在半韧性域断层的剪切阻力最大,地震发生的深度可能向下延伸到半韧性域的上部.这样,半韧性域便成为分析许多S—C糜棱岩的成因,模拟先存断层和板块边界上发生的大地震或特大地震以及对定量评价横过板块边界上力学相互作用有重要意义的区域。  相似文献   

18.
阿拉伯-努比亚地盾中长石、全岩及方铅矿样品中普通铅的新老数据可以分成两大组:Ⅰ组铅,具有大洋(地幔)特征;Ⅱ组铅,混入了早于元古界的大陆地壳成分。前者见于埃及的红海丘陵及阿拉伯地盾的西部与南部。后者见于地盾的东北部与东部,以及邻近Najran的东南部,此外,在南边的也门,东边的阿曼。西边的埃及阿斯旺也有所见。普通铅数据的这种分布特点表明,阿——努地盾具有一个大洋性的陆核,其外围的岩石则至少有一部分是由较古老的大陆物质所形成。较古老的铅混入元古代岩石中的机制可能有两种:1.直接来自下伏早于元古代的基底;2.通过远海沉积物或来自附近大陆的沉积物的俯冲。这两种机制在地盾的不同地区起的作用不同。新的锆石的铀一铅年龄数据表明,在阿拉伯地盾东部的Jabal Dahul东南有早元古代基底的存在。在Al Amar断层带中还发现了年龄达20亿年的锆石,所有这些资料证实了普通铅数据的推测,即东部阿拉伯地盾至少有一部分具有更古老的大陆基底。因为大陆边缘特别有利于成矿,所以,上述发现可能对找矿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对于锡、钨、钼等矿床的勘查。  相似文献   

19.
从黑龙江东部山区的柞栎木上分离纯化采集到61株黑木耳野生菌株,按照常规育种程序,对这些菌株的性状进行研究比较,结果表明:N56号菌株的纤维素酶活力为4633U/g,生物学效率为93.7,产量为(42±5)g/袋,菌丝生长速率为5.4mm/d,其各方面性状皆优于对照菌株(当地普遍推广使用的)黑微29,可作为产业化开发的母种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20.
研究区位于挪威西部,是Kvamshesten伸展剥离断层带(KDZ)上盘的一部分。KDZ下盘为含榴辉岩的下地壳岩石,上盘是一套前寒武纪基底-盖层对组合。盖层由志留纪大陆边缘沉积物,一套志留纪仰冲混杂岩和一套晚奥陶世蛇绿岩以及泥盆纪Kvamshesten盆地沉积物组成。盆地沉积岩系与前泥盆纪岩石为不整合沉积接触关系。蛇绿岩仰冲和加里东期Scandian造山运动发育一套绿片岩相条件下的倒向SE的挤压构造。随着造山垮塌的开始,中上地壳形成了伸展剪切带,使挤压剪切带与组构重新活化,继承性组构的运动方向逆转,从上盘向SE运动转为向NW向运动,区域伸展构造叠加在挤压构造之上。Staveneset地区造山垮塌早期阶段的主要构造特征是,不对称向西倾倒褶皱使主期挤压叶理发生反向褶皱作用,和混杂岩带中沿软弱岩层的NW和W向剪切和半韧性断裂。挤压组构与最早伸展组构之间不存在变质间断,然而,伸展构造发育在脆性逐渐增强的条件下。泥盆系沉积在Kvamshesten剥离断层上盘的一套岩石之上,该剥离断层在晚志留世—早泥盆世时就已经历了显著的伸展变形和构造剥露。直到现在,在讨论泥盆系盆地形成的构造控制作用时,大多忽略了西挪威伸展剥离断层上盘伸展变形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