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黄河与运河关系的历史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钮仲勋 《人民黄河》1997,19(1):50-53,60
历史上黄河与运河的关系相当密切,两者之间常发生交汇或联通,黄河的决溢往往给运河带来影响,因之,探讨黄运关系对黄河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历史上黄运关系涉及的时空范围均较广,本文仅择其主要内容来论述。1元代以前的黄运关系黄运关系,可上溯到先秦时期。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在今鱼台和定陶之间,开凿了一条运河,即“通于商鲁之野”的菏水[1]。夫差顺着淮河支流北上,由泗入菏,再由荷入济,到达济水岸边的黄池(在今封丘南)大会诸侯。菏水大致相当今万福河。济水,古为四读之一,分为黄河南北两部分;河南的部分实际上是从…  相似文献   

2.
3.
中国的运河以其历史悠久、数量众多、内涵丰富著称,运河的研究历来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本文试图对近几十年来的运河史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情况从经济、文化等方面略作介绍和评述,并试图找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探索该研究领域今后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4.
梁济运河系近年来南四湖生态、生产引黄用水的主要补水河道,也是今后南水北调东线的干线输水通道。通过对梁济运河引黄河水补南四湖泥沙淤积的实验研究,根据实验资料,采用建立引黄水量与输沙量的模比系数的方法,分析了引黄泥沙自梁济运河入南四湖各要素的沿程变化情况及对南四湖的淤积影响,并与河道行洪泥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引黄泥沙对梁济运河中下游河槽及南四湖淤积影响甚微,远远小于河道行洪带来的淤积影响,该分析结论对于研究梁济运河及南四湖淤积,进行工程治理,以及今后南水北调东线调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我国东部水系多为东西走向,南北向沟通江淮水系的古水利工程有邗沟等.从文献记载、实地考察及遥感解译等方面阐述了史书中记载的古江淮运河存在的可能性,江淮运河的恢复对中部经济的崛起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于如何解决新江淮运河工程选线中巢湖段、肥西段及淮南段中存在的地质、地貌、工程设计等问题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末,杭州市开始对运河杭州城区段进行大规模整治,尤其是2001年和2006年,先后实施了一期和二期运河综合保护工程,运河杭州段的水质有了质的改善。基于对运河杭州段现状水质的分析,选取具有30多年水质资料的拱宸桥断面,进行了主要特征污染物的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运河杭州段的水质变化过程与时代变迁、经济发展、三堡通航、综合整治、配水等有直接相关,并大致可分为4个不同时期。  相似文献   

7.
大运河上的南旺分水工程被称为大运河的都江堰,而构想这项工程的是明朝的一位普通的农民,他就是被称为汶上老人的白英。  相似文献   

8.
3种吸附剂对东莞运河吸附效果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东莞运河氮、磷浓度较低的污染特点,以人造沸石、活性炭、高岭土为吸附剂进行吸附实验研究,确定不同吸附剂的最佳反应时间和最佳投入量。结果表明,活性炭对水中TN的去除效果最佳,去除率达61.9%;高岭土具有优异的除磷效果,去除率达79.21%;人造沸石对TN的去除效果一般,而对TP完全没有去除效果,反而会提高TP的浓度。  相似文献   

9.
通过构建苏南运河洪涝联合调度精细化河网模型,专题研究苏南运河沿线流域、区域、城市防汛排涝联合调度,以2016年6-7月实况雨水情、工情为基础,模拟分析了工情变化、圩区泵站限排、骨干工程运行、水位预降等措施对苏南运河沿线洪水位的影响,提出了区域联合调度建议,为实际防汛调度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梁济运河是南四湖流域的骨干排水河道,为京杭运河黄河以南至南四湖的一段,北起梁山县路那里村东,南入南四湖,流经梁山、汶上、嘉祥、济宁市中区及郊区等5县(区),全长87.8km,流域面积3306km^2。梁济运河除担负着十年一遇防洪、三年一遇50%除涝任务外,主要承担着防御黄河洪水的任务。为保证黄河下游安全,当花园口出现46300m^3/s洪水时,经渠村闸泄洪1万m^3/s,东平湖不仅新湖启用,而超标准分洪将达8800m^3/S,  相似文献   

11.
黄淮运的河工舆图及其科学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研究了中国水利舆图的源流,以及收藏于国外重要图书馆传世水利舆图的基础上,以黄河、运河河工图为例,阐述了以水利为主题的中国传统舆图所具有的系统性、传承性和应用性。指出它们不仅描绘出历代治理河渠水利工程的空间形态,体现了历代政权的水政管理制度,而且还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时期的自然与人文地理信息,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和艺术鉴赏价值。  相似文献   

12.
京杭大运河遗产的特性与核心构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从技术史层面研究了京杭大运河各时期工程技术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京杭大运河的遗产构成。主要结论如下:(1)大运河具有独立的工程体系,是界定其遗产时空范围的重要依据;(2)京杭大运河以其工程体系的完整性,区域特点的鲜明性应当作为中国大运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主体;(3)京杭大运河遗产的核心构成是水利工程体系,由水道工程、水源工程、工程管理和附属设施四大工程系统组成。京杭大运河代表了17世纪工业革命前世界范围内水利规划、土木工程的最高成就;(4)京杭大运河具有自然与文化遗产的双重特点。京杭大运河运用的500年为黄河夺淮南行期,在黄河泥沙和持续数百年的水利建设影响下,区域江河湖泊演变之剧烈,是世界任何地区所没有的。  相似文献   

13.
尊村引黄渠道淤积问题思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水流的特点是含沙量大,对于引黄渠道而言,减小或避免泥沙淤积是新建渠道和旧渠改造的突出问题。通过对运城尊村引黄渠道泥沙淤积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得出解决渠道泥沙淤积的具体办法,即改善渠首引水的含沙量,改变渠道边壁粗糙度,特别是采取工程措施,优化渠道断面是最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与黄河历史洪水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洪灾发生的规律,减少洪灾损失,根据历史记录,分析了长江与黄河洪水和干旱出现的原因,根据长江流域近1 000年来的气候干湿变化规律,探讨洪水和干旱周期;对1840年以来长江与黄河洪灾等级和频率进行对比;对洪水和洪灾发生的特点及减灾措施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表明,两流域同时发生大洪水的机率较小,而同时干旱的机率较大;长江流域洪水频率大于干旱频率,且中下游发生洪灾的机率大于上游;长江流域水灾频率比黄河大。  相似文献   

15.
京杭运河杭州段水污染源特征与截污措施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京杭运河杭州段地势低洼,一直是杭州城市和沿线郊区的污水受纳场所。经调查,在城区运河干流沿线两岸的合流管线污染源共有521处,其中生活污染源占95.2%,排入运河主河道污水量21820 m3/d。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评价污染源,得出主要污染源80个,主要污染物为COD、BOD和NH3-N。提出了截污的基本原则和设想。  相似文献   

16.
京杭运河二通道钱塘江出口拟建在七格弯道,该河段水动力强,水流变化复杂,河床冲淤幅度大,护岸丁坝群及其它涉水建筑物较多。从清华大学引进的表面流场实时测量系统(VDMS)在京杭运河二通道八堡船闸出口航道综合分析泥沙物理模型中的应用表明,VDMS可以较为完整和准确的记录模型试验中的流场信息,为试验结果提供有力依据,在模型试验中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近年随着对京杭运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进程的推动,多个部门联合开展了对京杭运河古代水利工程的全面保护工作。对运河工程或遗产的价值挖掘和评估是开展保护工作的基础。本文基于京杭运河古代水利工程的特点,通过对现有标准进行补充,建立了运河工程价值评估的指标体系,提出了运河工程综合价值量化评估的方法。文中以德州市境内的京杭运河古代水利工程为例,进行了示范研究和价值量化评估。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中游水沙频率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扼要指出进行黄河中游水沙频率关系研究的必要性,并通过对黄河中游部分连续泥沙观测序列的独立同分布性的检验,验证了建立黄河中游泥沙频率曲线的可行性以及泥沙序列对P-Ⅲ型分布曲线的适应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黄河中游水沙序列的理论频率曲线,分析了黄河中游的水沙频率之间的关系,给出了一定泥沙频率条件下所对应的洪水发生的频率范围,对年径流量和输沙量的频率组合进行了量化,对水沙丰枯组合进行了确定,最后提出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黄河泥沙的合理安排与调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黄河仍将是一条多泥沙的河流,如何对21世纪黄河泥沙进行合理安排,是黄河治理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分析黄河泥沙变化趋势的基础上,采用黄河泥沙优化配置理论与模型,通过研究黄河各种泥沙处理方式的潜力与能力,提出了21世纪不同时期黄河干流泥沙的治理目标、安排模式和调控措施,并计算给出了不同时期黄河干流各种泥沙处理方式的顺序和平均沙量比例,试图为21世纪黄河泥沙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气候变化对黄河唐乃亥以上地区径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康玲玲  余辉  王金花  邢菊  王云璋 《水力发电》2005,31(7):22-24,31
根据黄河上游唐乃亥以上气候资料,统计分析了近50年气候变化特点,并以其与唐乃亥站径流关系为依据,建立天然径流量计算公式,计算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唐乃亥站径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近50年降水呈递减趋势,气温表现为显著升高特点;②20世纪90年代以来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5℃左右,而比前期升温达0.7℃~0.8℃;(3)近期降水量不仅较常年偏少,且比前期显著减少,尤其玛曲一带减少幅度达15.8%,并在时间上以6-9月最甚;④20世纪90年代以来天然年径流量与前期相比,减少了43.7亿m^3,气候变化所引起的减幅达20.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