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大停电后系统恢复后期的负荷全面恢复问题,提出了网架重构结束后负荷恢复策略的优化方法。通过将负荷全面恢复过程划分为几个次序进行的恢复阶段,以每阶段的可投入负荷量最大为目标函数,考虑各节点待恢复负荷的类型差异和停电损失的不同,将负荷恢复优化问题转化成一个0-1背包问题,并采用回溯算法进行求解。提出的负荷恢复策略制定方法同时兼顾了重要负荷的快速恢复及减小系统停电损失两方面的要求。以IEEE30节点系统为算例,验证了提出的恢复方法的有效性,并比较了不同网络重构方案下负荷恢复时间和停电损失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阐述短期负荷预报的概况,并分析了负荷预报的分类和对于电力企业的重要意义.结合安康电网的负荷特性探讨了短期负荷预报软件在安康电网的应用情况,介绍了通过神经元网络算法进行负荷预测的实例。  相似文献   

3.
在电网黑启动的负荷恢复阶段,提高系统的频率稳定性对电网的快速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提出基于电压源换流器的高压直流输电系统(VSC-HVDC)作为电网大停电的黑启动电源,建立了交直流混合系统的物理模型,采用VSC-HVDC与发电机调速器协调控制方法,设计了频率作为控制量的有功功率控制器。通过PSCAD/EMTDC环境下仿真,结果表明在电网恢复时采用VSC-HVDC与调速器协调控制可以大幅度恢复负荷,且速度较快,对系统频率具有很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减少充电站选址定容对配电网产生的不利影响,提出考虑配电网负荷波动和电压偏移的电动汽车充电站优化规划模型.首先,综合考虑投资运营者成本和用户成本,构建充电站的投资建设成本、运营维护成本以及用户成本总和最小化的优化模型.其次,在配电网约束条件下,建立配电网的网损最小、负荷波动率最小以及电压偏移指标最小的评价模型.采用遗传算法与Voronoi图联合求解,得到充电站的站址和容量,并选择出对配电网影响最小、总成本较小等综合最优的方案.最后,将规划区域内交通网络和电网信息相结合进行仿真.仿真结果验证该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电力系统恢复初期机组调节能力有限,在空充主变的过程中存在着由于其饱和导致的和应涌流现象。针对该问题,从电网恢复初期系统模型的等值电路出发,推导出和应涌流与系统主要运行参数之间的关系表达式,分析了已恢复负荷的功率因数、负荷量和变压器的饱和特性对和应涌流产生的影响。并根据系统的实际运行状况建模进行仿真,仿真结果验证了分析的结论,为正确认识系统恢复初期和应涌流现象提供了有益的结论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从面向规划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大负荷预测的地区电网静态安全分析方法.根据面向规划的静态安全分析的特点,通过对最大负荷预测模型的建立及使用和静态安全分析的方法等进行分析,改进了年最大负荷的取值方法,并结合大量的负荷采样数据,生成了负荷特性曲线库,明确了在此基础上的软件实现方法、结构流程和功能.所开发的软件应用表明,该方法便于发现电力系统的预期网架结构在未来预测负荷水平下的安全隐患,并能辅助使用人员作出合理规划.  相似文献   

7.
由于网络架构、机组参数和负荷特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故障后电网各节点的频率电压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布特性,因此在不同节点实施稳控措施和负荷恢复策略对系统稳定性影响存在差异.同时,应考虑频率、电压、有功及无功等多种强耦合性电气量的交互作用对负荷减载或恢复过程的影响,以提高负荷调节效果.在此背景下,提出一种新的基于负荷控制灵敏度指标的低频低压减载及负荷恢复策略,该方法综合考虑频率电压的空间分布特性以及各种耦合电气量的交互特性.基于实际省级电网的时域仿真表明:在负荷减载和恢复阶段,根据负荷控制灵敏度指标的负荷调节策略均有利于电网稳定性提升.  相似文献   

8.
由于网络架构、机组参数和负荷特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故障后电网各节点的频率电压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布特性,因此在不同节点实施稳控措施和负荷恢复策略对系统稳定性影响存在差异.同时,应考虑频率、电压、有功及无功等多种强耦合性电气量的交互作用对负荷减载或恢复过程的影响,以提高负荷调节效果.在此背景下,提出一种新的基于负荷控制灵敏度指标的低频低压减载及负荷恢复策略,该方法综合考虑频率电压的空间分布特性以及各种耦合电气量的交互特性.基于实际省级电网的时域仿真表明:在负荷减载和恢复阶段,根据负荷控制灵敏度指标的负荷调节策略均有利于电网稳定性提升.  相似文献   

9.
针对孤立电网运行频率波动范围较大且负荷有限的特点,提出一种考虑系统暂态频率特性的孤立电网低频减载方法.该方法采用较低的频率启动值及较少的启动轮次;根据实际系统暂态频率特性,对于频率启动值较大的轮次,采用较长的动作时限;并采用最低频率轮先动作其他轮间并行或的动作逻辑;且在特殊情况下,采用低频减载与快速连切负荷相结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基于负荷恢复的后续网络恢复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电力系统黑启动后期线路投入算法和系统重要负荷恢复过程进行了研究.首先阐述了负荷恢复与后续线路投入的控制过程,确立了重要负荷恢复开始到恢复完成的流程.然后以Dijkstra算法为基础,提出了基于负荷恢复的有效线路投入算法.最后以IEEE39节点系统为例对算法进行了编程,实现了在满足线路潮流限制的同时使投入的线路尽可能少...  相似文献   

11.
针对基于线性加权和处理成单目标优化问题的传统方法存在的缺陷,提出使用粒子群优化算法求解EELD多目标优化问题。该方法通过对粒子群算法个体极值和全局极值选取方式的改进,实现了对EELD多目标优化问题的非劣最优解集的搜索,为决策者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信息。在此基础上,应用模糊满意度方法求出的最优折衷解为调度运行人员提供了最佳调度折衷方案。最后,对一个三机系统进行了测试,并与线性加权人工神经网络法进行了比较分析,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电力系统中的经济负荷分配问题,将改进粒子群算法用于其中。该算法是以基本粒子群算法为基础,利用优化惯性权重策略以及改进最优最差粒子策略,使改进粒子群算法具有高效率全局搜索能力。对三个算例进行仿真测试,证实该算法可有效地解决经济负荷分配问题;性能对比显示,该算法求得的解优于基本粒子群算法及其它优化算法所求得的解。  相似文献   

13.
电力系统事故处理专家系统工具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电力系统事故处理专家系统工具的设计过程,提出了将电网拓扑数据库与知识库分离、将事故处理知识分为一般知识和特殊知识的设计思想,介绍了模块化的事故处理推理机的结构。另外,还提出了用于事故处理的电网结构知识的通用表示方法及基于广度优先搜索技术的分区域电网解列判断方法。基于这种思想开发的电力系统事故处理专家系统工具可以方便地开发电力系统事故处理专家系统。  相似文献   

14.
配电网潮流计算的实用算法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基于配电系统的特点,支路潮流为变量,提出纯放射网潮流计算简单递推迭格式;在此基础之上,对环网提出基于环流为变量的修正方程;对PV节点,提出基于补偿法的修正方程。试算表明,本算法个有计算简捷、快速、数值稳定性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针对包含时滞不确定性和参数不确定及负荷扰动的单域电力系统,提出了滑模负荷频率控制策略.通过Matlab/Simulink平台,搭建仿真算例,检验所提出的控制器在时滞电力系统不同工作点运行且考虑发电机变化约束(GRC)的情况下的鲁棒性和控制性能.仿真结果显示,与不含滑模控制的时滞电力系统相比,采用滑模控制器使时滞系统的响应速度快,并且具有更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6.
基于粒子群优化灰色模型的电力系统负荷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灰色GM(1,1)模型局限性的基础上,应用粒子群优化算法的非线性全局寻优能力来求解灰色模型参数值,提出了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灰色模型,并给出了负荷预测的实例.预测结果表明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灰色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和较广泛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7.
针对开放通信网络中的时滞和DoS攻击,本文建立了基于采样特性的电力系统离散负荷频率控制方案。首先计及电力系统的负荷波动情况,在多区域电力系统负荷频率控制系统(LFC)的状态空间模型的基础上,将通信网络中DoS攻击的危害量化为导致输出采样信号连续丢失数,并分别考虑通信网络中通信时滞和输出信号采样特性,建立包含输出状态反馈控制器的电力系统LFC模型。其次基于此模型,利用含有控制命令更新周期、DoS攻击导致的最大采样信号连续丢失数、通信时滞和 稳定指标的双边闭环Lyapunov泛函和LMI技术,提出LFC系统满足一定 指标的稳定准则,并给出离散状态输出反馈LFC控制器的设计及求解方法。最后以单区域和双区域LFC系统为例,进行仿真验证,与已有结果相比,本文方法在保持系统 渐近稳定前提下,能够容忍更大的通信时滞,结果的保守性更低。并得出本文所设计的控制器保证 稳定性能的基础上,对一定能量限制的DoS攻击具有弹性的防御性能。同时求得系统允许最大采样信号连续丢失数,给出此时DoS攻击情况及控制命令更新周期的情况,可以看出DoS攻击必定导致控制命令更新周期增大,而本文所设计的控制器可以在DoS攻击导致的最大采样信号连续丢失数的情况下,仍然保证系统的 渐近稳定。因此本文方案的有效性和优越性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