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分子模拟方法,研究了高聚合度聚氯乙烯(HPVC)链单元和丁腈橡胶(NBR)中的丙烯腈单元的结构尺寸、电荷分布以及HPVC/NBR共混物的微观结构。结果发现,HPVC链单元与NBR中丙烯腈单元的结构尺寸、电荷分布基本相似,这是NBR与PVC相容性较好的内在原因;NBR在共混物中的形态随着其用量的增加由分散相变为连续相,共混物经剪切后出现明显的层状结构。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丙烯腈含量、橡塑比和硫化体系等对NBR/POM共混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BR中丙烯腈含量增加,共混物的拉伸强度显著提高;随着POM用量增加,共混物的拉伸强度变化不大,而撕裂强度明显提高,伸长率下降,硬度有规律的增加,耐油性能有所改善;选用过氧化物硫化体系或低硫高促硫化体系制备的NBR/POM二元共混物的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3.
将三元乙丙橡胶/石油树脂(EPDM/PR)共混物和丁腈橡胶/酚醛树脂(NBR/PF)共混物共混制得新共混物。动态力学分析(DMA)表明,EPDM/PR共混物和NBR/PF共混物在室温附近均有较好阻尼性能,但有效阻尼温域较窄;当两者共混比为50∶50时,新共混物阻尼温域可拓宽至100℃(-17.2℃~83.5℃);改变两者中橡胶与树脂的比例并保持50∶50的共混比不变,新共混物的阻尼行为会发生改变;改变丙烯腈含量,NBR极性随之变化,新共混物的相容性发生变化,阻尼性能受到影响;当丙烯腈质量分数为40%并保持50∶50的共混比不变时,新共混物的阻尼温域可达到127.8℃。  相似文献   

4.
通过熔融共混制备了聚L-乳酸(PLLA)和热塑性聚氨酯(TPU)的共混物,并研究了该PLLA/TPU共混挤出物的流变性能及聚集态结构。结果表明:该PLLA/TPU共混物为假塑性流体,随着共混体系中TPU含量的增加,共混物熔体的表观黏度提高,且非牛顿指数减小,即共混物的黏度对剪切速率的敏感性增强;另外,随着剪切速率或TPU含量的增加,PLLA/TPU共混挤出试样的结晶度呈下降趋势,其断裂强度与模量亦有所降低,而断裂伸长率则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5.
TPU增韧改性POM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双螺杆挤出机制备了聚甲醛(POM)/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和POM/TPU/异氰酸酯预聚物(Z)共混物.采用力学性能测试方法、偏光显微镜(PLM)、傅立叶转换红外线光谱 (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研究了共混物的力学性能、结晶行为及形态结构.结果表明,不同种类TPU增韧的共混物的缺口冲击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都随TPU含量的增加而增加,TPU(95A)增韧的POM/TPU共混物的刚性较好,TPU(250)增韧的POM/TPU共混物的韧性较好;Z能促进TPU在基体树脂中的均匀分散,增强两相界面的粘结力,并能细化球晶.  相似文献   

6.
为了考察丁腈橡胶(NBR)与聚酰胺6(PA6)共混产物综合性能变化,本文采用不同种类NBR与PA6熔融共混,考察共混过程中转矩值变化,表征了共混物的力学性能、耐溶剂性能,并且共混产物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共混物体系中橡胶相含量的增加,共混物体系的熔体粘度上升。相同腈基含量下的NBR/PA6共混物的平衡转矩值随着NBR含量的增加而增加;拉伸强度随着共混物中NBR橡胶含量的上升,呈下降趋势。在相同的NBR含量条件下,拉伸强度随着腈基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红外测试结果显示NBR与PA间在高温高剪切作用下存在微化学反应,即双键与胺基间的反应;共混物体系中随着NBR含量的上升,共混物体系的体积溶胀率与质量溶胀率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7.
采用双螺杆挤出机制备了一系列聚乳酸(PLA)/热塑性聚氨酯(TPU)共混物,通过万能试验机、悬臂梁冲击试验机和动态力学分析仪对PLA/TPU共混物进行力学性能测试,并对不同拉伸状态下的试样和冲击断面分别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随着TPU含量的增加,PLA/TPU共混物的断裂伸长率和冲击强度显著增大,且储能模量降低,损耗模量升高,其拉伸断面呈现出液滴态一粗纤态一细纤态的演变;当TPU含量达到40%(质量分数,下同)时,PLA/TPU共混物的断裂伸长率和冲击强度分别比纯PLA增加了300%和13.5倍。  相似文献   

8.
影响NBR/PVC共混硫化胶性能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研究了影响丁腈橡胶/聚氯乙烯(NBR/PVC)共混胶性能的主要因素,包括PVC塑化温度、增塑剂用量、橡塑比、PVC的聚合度、NBR的丙烯腈质量分数。研究结果表明,塑化温度在160℃、增塑剂用量为20份、橡塑比为60/40~70/30时,NBR/PVC共混硫化胶综合性能较好。随着PVC聚合度的提高,NBR/PVC共混硫化胶力学性能得到提高;NBR中丙烯腈含量的增大有利于NBR/PVC共混硫化胶性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将聚酯型和聚醚型聚氨酯弹性体(TPU385E,TPU8685)分别与不同乙酸乙烯酯含量的乙华平橡胶(EVM400,EVM700)进行共混,考察了原料种类、共混比对共混物力学性能和耐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TPU用量的增加,EVM/TPU共混物的拉伸强度、邵尔A硬度、100%定伸应力和300%定伸应力均提高,扯断伸长率下降;随着EVM用量的增加,EVM/TPU共混物的拉伸强度、邵尔A硬度、100%定伸应力和300%定伸应力均降低,扯断伸长率增大;随着TPU用量的增加,EVM/TPU共混物的耐磨性提高;TPU8685/EVM400共混物具有最大的拉伸强度,TPU385E/EVM700共混物具有最大的扯断伸长率,TPU8685/EVM700共混物具有最好的耐磨性;当2种TPU与EVM400质量比都为50/50时,TPU385E/EVM400的耐磨性最差。  相似文献   

10.
丁腈橡胶是由丁二烯和丙烯腈通过乳液聚合而成的耐油型橡胶。因丁腈橡胶具有较好的耐油性、耐热性,已成为标准耐油橡胶弹性体制品。但是随着丁腈橡胶中丙烯腈百分含量增大,硫化胶耐油性能、耐磨性能、耐渗透性、耐热性、硬度及力学性能等获得提升。但其弹性、耐寒性能以及抗压缩永久变形性能降低。为了考察丁腈橡胶(NBR)与聚酰胺6(PA6)共混产物综合性能变化,本文采用不同种类NBR与PA6熔融共混,考察共混过程中转矩值变化,测试了NBR/PA6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以及耐溶剂性能。并对NBR/PA6进行了红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NBR/PA6体系中橡胶相(NBR)含量的增加,NBR/PA6熔体黏度上升。相同腈基含量下的NBR/PA6的平衡转矩值随着橡胶相(NBR)百分含量的增加而增大;拉伸强度随着NBR/PA6中橡胶相(NBR)百分含量的上升,呈现下降趋势。在相同的橡胶相(NBR)百分含量下,拉伸强度随着腈基百分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另外,在高温高剪切作用下,由红外分析知NBR与PA6间发生胺基与双键间的微化学反应;NBR/PA6体系中随着橡胶相(NBR)百分含量上升,NBR/PA6体系的体积溶胀率与质量溶胀率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1.
王威 《特种橡胶制品》2010,31(6):46-47,54
讨论了PVC的并用量、丁腈橡胶结合丙烯腈含量和增塑剂DBP、DBS对NBR/PVC共混体在甲醇汽油(M85)中的体积变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NBR/PVC共混比为100/60~100/90可改善其在M85中的体积变化率。随着NBR结合丙烯腈含量的增高,共混体在M85中的体积变化率差别不大。合理并用增塑剂DBP、DBS可明显改善共混体在M85中的体积变化率。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不同种类的丁腈橡胶(NBR)与聚酰胺6(PA6)熔融共混制备了聚酰胺6/丁腈橡胶混合物(PA6/NBR),考察了共混过程中转矩值的变化,并研究了不同腈基含量共混物的拉伸性能及耐溶剂性能。结果表明,随着橡胶相含量的增加,共混物的熔体黏度、体积溶胀率与质量溶胀率均显著提高,但拉伸强度下降。红外光谱分析表面NBR与PA6在高温高剪切作用下存在微化学反应,并且随腈基含量的增加,PA6/NBR共混物的平衡转矩值增大,拉伸强度明显提高,耐溶剂性下降。  相似文献   

13.
NBR/PVC共混物的共混工艺和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NBR/PVC共混物的共混工艺和性能。NBR/PVC共混物共混工艺主要有乳液共沉法和机械共混法,其中乳液共沉法共混物性能较好,机械共混法操作简单、成本较低。影响共混物性能的因素主要有NBR的门尼粘度和丙烯腈含量、PVC品种、NBR/PVC共混比、共混温度以及PVC在共混物中的分散程度等。  相似文献   

14.
以热塑性聚氨酯(TPU)及低密度聚乙烯(LDPE)为基体,过氧化二异丙苯(DCP)为交联剂,采用熔融共混技术制备了具有交联结构的TPU/LDPE形状记忆共混物,并对共混物的凝胶含量、力学性能、形状记忆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DCP的加入使共混物的凝胶含量增大、力学性能提高,并在DCP的质量分数为0.3%时,TPU/LDPE共混物的力学性能达到最佳。形状记忆性能研究表明,DCP的加入使TPU/LDPE共混物的形状回复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在DCP的质量分数为0.5%时形状回复率达到最大。TPU/LDPE共混物形状固定率的变化趋势与形状回复率基本相反。相比于纯TPU,DCP的加入使TPU/LDPE共混物的形状回复率和形状固定率均有所上升。而且,TPU/LDPE共混物的拉伸应变越低,形状回复率越高。  相似文献   

15.
PVC/TPU/NBR三元共混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军  叶成兵  周圣中 《橡胶工业》2006,53(4):197-202
对PVC/热塑性聚氨酯(TPU)/SR三元共混物的性能进行研究,重点讨论NBR品种、TPU/NBR并用比、PVC聚合度、增塑剂DOP和硫化剂DCP用量对PVC/TPU/NBR三元共混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VC/TPU/NBR-3604三元共混物的物理性能较优;PVC/TPU/NBR-3604三元共混物的拉断伸长率和拉断永久变形均随着PVC聚合度的增大基本呈上升趋势;随着增塑剂DOP用量的增大,共混物的邵尔A型硬度、拉伸强度、撕裂强度和拉断永久变形均基本呈下降趋势,拉断伸长率增大;随着硫化剂DCP用量的增大。共混物的拉伸强度和拉断伸长率变化不大,撕裂强度基本呈逐渐减小的趋势。不同PVC/TPU/SR三元共混物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表明,NBR与PVC和TPU的相容性较好。  相似文献   

16.
采用转矩流变仪,在温度为230℃、转速为80 r/min的条件下进行密炼,熔融共混制备不同聚酰胺6(PA6)与丁腈橡胶(NBR)配比的PA6/NBR共混物,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热台偏光显微镜、转矩流变仪、电子万能试验机等分析手段研究了PA6与NBR配比对PA6/NBR共混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A6与NBR配比对PA6/NBR共混物的性能有显著的影响;添加NBR后,PA6的结晶温度提高了10℃左右,NBR对PA6具有异相成核作用并显著降低了结晶尺寸;随着NBR含量的增加,PA6结晶度逐渐下降,当NBR增大到80质量份时,PA6/NBR共混物的结晶度由纯PA6的29.30%降至15.21%,导致PA6/NBR共混物拉伸强度和耐溶剂性能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7.
含异氰酸酯基的低聚物和聚醚增容改性POM/TPU共混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春林  周如东  吴盾  陈玲红 《化工学报》2008,59(9):2377-2383
利用双螺杆挤出机制备了聚甲醛(POM)/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POM/TPU/含异氰酸酯基的低聚物(Z)以及POM/TPU/Z/聚醚3种共混物。采用力学性能测试、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偏光显微镜(PLM)、傅里叶转换红外线光谱 (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动态力学性能分析(DMA)等,研究了3种共混物的力学性能、结晶行为及形态结构。结果表明:共混物的缺口冲击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随TPU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异氰酸酯基低聚物(Z)和聚醚在促进分散相分散、增强两相间的相容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降低了聚甲醛的结晶度,能够有效地提高共混物的缺口冲击强度和断裂伸长率。  相似文献   

18.
采用机械共混、化学交联工艺制备高聚合度聚氯乙烯 (HMWPVC) /聚甲醛 (POM) /丁腈橡胶 (NBR)三元共混弹性体合金。重点讨论了 HMWPVC/ POM/ N BR共混比、PVC树脂的相对分子质量、NBR橡胶的丙烯腈含量、硫化体系等因素对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HMWPVC/ POM/ NBR共混弹性体的力学性能、耐油耐溶剂性能优于PVC/ POM/ NBR共混弹性体。采用动态粘弹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现代分析技术研究了 HMWPV C/ POM/ NBR三元共混弹性体的微观结构 ,结果显示 H MWPVC/ POM/ NBR(10 / 10 / 80 )三元共混弹性体的 tgδ- T谱上只出现一个峰值 ,其对应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 - 0 .8℃ ,三元共混弹性体具有较好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19.
正NBR/PVC(丁二烯-丙烯腈共混物/聚氯乙烯)是工业上非常重要的一种相容物理混合物。NBR/PVC也许是最早的工业共混体,约在60年前出现。特别是NBR用作PVC的永久性增塑剂(如在电线和电缆绝缘材料中),PVC改善了NBR的耐化学品性、热老化性和耐磨性。这种共混体常用于汽车工业,如油箱、滤油器及燃油导入系统中的其他部件。  相似文献   

20.
利用Haake转矩流变仪制备了甲基乙烯基硅橡胶(VMQ)/聚氨酯(TPU)热塑性弹性体。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静态接触角等测试方法研究了VMQ/TPU热塑性弹性体的相态转变过程、力学性能、界面张力等性能。结果表明,在动态硫化过程中,硅橡胶从连续相转变成颗粒状分散在聚氨酯中;不同加工温度的TPU(E270和H570)和VMQ共混,随TPU含量的增加,VMQ/TPU热塑性弹性体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随着TPU含量的增加,共混物的接触角减小,界面张力增大,且聚酯型(TPU)与VMQ相容性优于热熔胶型TP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