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材料工程》2007,(7):73-73
日本名古屋工业技术研究所是其国家级的研发机构,它的研发很大程度上带有试验性和前瞻性。该所在高技术陶瓷研究的动向是:具有协同结构的陶瓷材料;具有纳米晶粒的超级金属,具有清洁环境减少污染的陶瓷材料;生物陶瓷;具有超塑性的陶瓷;电子工业应用的氧化物陶瓷;与能源相关的陶瓷;轻质材料等。生物陶瓷方面,该所研究开发的重点方向之一是人工合成陶瓷关节材料。  相似文献   

2.
日本名古屋工业技术研究所是国家级的研发机构,它的研发很大程度上带有试验性和前瞻性。该所在高技术陶瓷研究的动向是:具有协同结构的陶瓷材料;具有纳米晶粒的超级金属,具有清洁环境减少污染的陶瓷材料;生物陶瓷;具有超塑性的陶瓷;电子工业应用的氧化物陶瓷;与能源相关的陶瓷;轻质材料等。生物陶瓷方面,  相似文献   

3.
先进陶瓷材料指用精制高纯人工合成的无机化合物为原料,采用精密控制工艺烧结而制成的高性能陶瓷,又称为高性能陶瓷、高技术陶瓷、精细陶瓷或特种陶瓷,是相对于传统陶瓷材料而言的。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先进陶瓷材料的研发,美国、欧盟对先进陶瓷在军事、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兴趣浓厚;日本在先进陶瓷材料的产业化方面占据世界领先地位。本对重点国家在先进陶瓷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并简单介绍我国在本领域的研究布局,以期对我国陶瓷领域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日本名古屋工业技术研究所近日发布了陶瓷研究的新动向,其项目包括:具有协同结构的陶瓷材料;具有纳米晶粒的超级金属,具有清洁环境减少污染的陶瓷材料;生物陶瓷;具有超塑性的陶瓷;电子工业应用的氧化物陶瓷;与能源相关的陶瓷;轻质材料等。生物陶瓷方面,该所研究开发的重点方向之一是人工合成陶瓷关节材料。由于陶瓷与人类的骨头组织具有一定的亲和性,因此,陶瓷人工关节具有更大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5.
《现代材料动态》2007,(1):26-27
陶瓷材料作为材料的三大支柱之一,在日常生活及工业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传统陶瓷材料质地较脆,韧性、强度较差,使其应用受到了较大的限制。随着纳米技术的广泛应用,纳米陶瓷随之产生,希望以此来克服陶瓷材料的脆性,使陶瓷具有象金属一样的柔韧性和可加工性。英国材料学家Cahn指出纳米陶瓷是解决陶瓷脆性的战略途径。所谓纳米陶瓷,是指显微结构中的物相具有纳米级尺度的陶瓷材料,也就是说晶粒尺寸、晶界宽度、第二相分布、缺陷尺寸等都是在纳米量级的水平上。要制备纳米陶瓷,这就需要解决:粉体尺寸形貌和粒径分布的控制,团聚体的控制和分散。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精细陶瓷材料的金刚石砂轮磨削性能的共同特点以及不同种类陶瓷和不同磨削方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陶瓷材料磨削时,砂轮磨损大,磨削比小,磨削力大、磨削效率低,磨后陶瓷零件使用寿命大大降低;必须根据陶瓷种类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磨削方式。  相似文献   

7.
可加工陶瓷研究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工程陶瓷因为具有极高的硬度、良好的耐磨耐蚀性和很高的脆性,使其成为难加工材料,现存的陶瓷材料加工技术均存在成本高、效率低和对材料损伤性大等问题。通过陶瓷自身显微结构设计来增强陶瓷材料的可加工性是解决陶瓷难加工问题的关键。综述了国内外对可加工陶瓷研究的现状。  相似文献   

8.
等离子体增强电化学表面陶瓷化技术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28  
等离子体增强电化学表面陶瓷化技术哈尔滨环亚微弧技术有限公司(150036)左洪波,孔庆山,尚欠琦1引言随着现代工业及科学技术的发展,陶瓷材料以其特有的性能、丰富的资源优势成为继钢铁、铝材以后的第三代工程材料,由于整体陶瓷材料脆性大,可加工性差,一直束...  相似文献   

9.
精密陶瓷凝胶注模成型工艺评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陶瓷的成型和加工问题一直是困扰无机陶瓷材料应用的主要技术难点,也是陶瓷材料研究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凝胶注模成型工艺,是一种近净尺寸陶瓷成型技术,它为解决陶瓷材料的加工成型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的工艺途径。本文简要介绍了陶瓷凝胶注模工艺和陶瓷浆料的基本组成,讨论了影响聚合反应速率、浆料流变性和陶瓷坯体性能的多种因素,并对陶瓷凝胶注模成型工艺的最新进展给予了评述。  相似文献   

10.
共挤压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制备多成分陶瓷材料的成型方法,可实现陶瓷材料一次性成型和连续性生产。简单阐述了共挤压技术及其在压电陶瓷、氧化物陶瓷、生物陶瓷和活性纤维复合材料等先进陶瓷材料中的应用,并展望了其研究前景和技术发展。  相似文献   

11.
陶瓷材料的超塑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虽然陶瓷材料在本质上是一种脆性材料;然而研究已表明细晶陶瓷材料具有超塑性,在高温下能产生很大的拉伸形变.本文综述了超塑性的特征和Y2O3稳定四方ZrO2多晶体这种典型的超塑性陶瓷材料的形变机理,形变特征以及动态晶粒生长、玻璃相和产生孔穴对其超塑性形变的影响,此外,还总结了其他陶瓷材料,包括Al2O3、Al2O3-Y2O3稳定四方ZrO2、纳米陶瓷和玻璃陶瓷的超塑性行为和特征.  相似文献   

12.
复合氧化物电子功能陶瓷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东祥  吕文中 《功能材料》1994,25(3):193-196
本文阐述了复会氧化物电子功能陶瓷的概念、分类、设计原则、复会机理以及典型应用,并对复合氧化物电子功能陶瓷的发展方向作一简单的介绍。复合氧化物电子功能陶瓷主要分为固溶型、机械混合型、晶界偏析型、包覆型、两相反应型等。其复合机制主要有加和性、乘积性、多色渗滤等,未来复合氧化物电子功能陶瓷的发展方向主要有:1.纳米级复合氧化物电子功能陶瓷材料的设计与制造;2.多功能复合氧化物电子功能陶瓷材料的设计与制造;3.无污染、可再生的复合氧化物电子功能陶瓷材料的开发与研究。  相似文献   

13.
《现代材料动态》2008,(4):22-23
陶瓷材料作为材料的三大支柱之一,在日常生活及工业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传统陶瓷材料质地较脆,韧性、强度较差,因而使其应用受到了较大的限制。随着纳米技术的广泛应用,纳米陶瓷随之产生,希望以此来克服陶瓷材料的脆性,使陶瓷具有象金属一样的柔韧性和可加工性。英国材料学家Calm指出纳米陶瓷是解决陶瓷脆性的战略途径。  相似文献   

14.
程控电话交换机过电流保护PTC陶瓷元年参数及耐流特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程控电话交换机过电流保护元件是PTC陶瓷材料的主要应用之一,这一元件要求PTC陶瓷具有低电阻率、高耐电压强度特性,且对PTC陶瓷元件过电流保护工作原理分析可知,其安全电流值(不动作电流)和过电流的动作时间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必须综合考虑陶瓷材料的居里温度、室温体积电阻率以及元件的几何尺寸等参数,才能得到满足实际要求的过电流保护元件,承受大电流冲击能力是这种PTC陶瓷元件的主要性能之一,适  相似文献   

15.
陶瓷晶界应力设计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陶瓷材料的脆性一直是研究者们之为困扰的问题。在改进陶瓷材料的脆性上,经过近20年的努力,在多相复合陶瓷的强化与增韧以及氧化锆的相变增韧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仍然未能在本质上解决陶瓷材料的脆性问题。本文提出对陶瓷材料的晶界应力进行设计,通过在陶瓷体内的应力作用来造成一个可以转移、消耗和吸收外来能量的机制,以达到本质上解决陶瓷材料的脆性问题。  相似文献   

16.
高压电瓷的发展与电力工业同步,而屈从于陶瓷材料制造技术的进步。近年来我国先进陶瓷有长足的发展,尤其是氧化铝陶瓷的工艺技术和产品质量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陈桂华  杨辉 《材料导报》2007,21(F11):441-443,449
简单介绍了陶瓷材料抗热震性的评价方法,分析了陶瓷材料改善陶瓷抗热震性途径,综述了各种抗热震陶瓷的性能以及主要用途。  相似文献   

18.
微晶氧化铝陶瓷的制备、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陶瓷制造工艺的不断进步.特别是对陶瓷烧结过程、显微结构的深入研究,人们已制造出玻璃相台量非常低甚至几乎不舍玻璃相而由许多微小晶枝结合成的结晶志陶瓷,由于微晶氧化铝陶瓷具有稳定的理化性能和十分优异的电性能.近年来在各个领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成为先进陶瓷材料中异军突起的一种重要陶瓷材料[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先进陶瓷研究及其展望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本文综述了中国在先进陶瓷,包括结构陶闪必功能陶瓷的研究概况及其展望。从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我国即开展先进陶瓷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在这一领域听研究趋向,即多相复合陶瓷,纳米陶瓷和陶瓷材料的剪裁与设计。  相似文献   

20.
1陶瓷量块量块的制造、使用、检定、保养、精度等都会影响到用其作测量标准的机械零件、计量器具等精确度,因此,对量块的制造、检定、精度、使用等均有一定的要求。用GCrls轴承钢及硬质合金钢等金属制造的量块使用较为普遍,其制造及使用的情况也较为成熟,它具有金属材料的特性,性能稳定,加工方便,价格低廉,应用广泛。而用新型陶瓷材料制作的陶瓷量块却鲜为人知。制作陶瓷量块的陶瓷材料是氧化铝(ZrO。)陶瓷,氧化诸瓷的密度大、硬度较高,尤其是机械性能即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较高,具备了制造高精度量块材料的基本特性,可以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