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世民 《治淮》2003,(11):43-44
随着水利事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国家对水利事业的投资不断增加,被誉为防汛生命线的防汛通信事业亦得到举足轻重的发展。如何有效利用与管理这些通信设施,使其在日常生活与防汛抢险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是摆在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淮河流域防汛通信网的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首先建立的是当时国内水利行业第一条数字微波干线,这也是淮河防汛通信网的建设起点。在新的治淮事业带动下,伴随着我国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不断建设更新,淮河水利通信专用网相继建成了卫星、无线传输、无线接入、移动、交换等通信系统,搭建了“有线、无线一体化,宽带、…  相似文献   

2.
刘霞  李亚中 《治淮》2000,(8):26-28
根据预测,在今后几年无线局域网将要有较大的发展,在发达国家中不但在蜂窝通信、卫星通信、导航等通信领域大量采用性能优异的无线扩频技术,而且在计算机网中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了这项技术。我国的无线管理委员会也为扩频通信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规定了2.4—2.484GHZ专用频段,使用该频段是无需申请的。我国水利部门正在建设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大型网络,其目标是覆盖全国防汛部门。但我国地域辽阔、江河众多,具有下属水利机构分散,水情报汛站通信条件差等诸多不利因素,要想实现水情、工情、灾情信息快速上行下达分发,就必须在一些客观条件较差的地区使用无线局域网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网络布线遇到困难以及申请专线的不便及高额费用,能够满足人们对网络更灵活、更快捷的要求。本文重点介绍实现无线局域网通信的  相似文献   

3.
三峡工程施工通信是一个集有线、无线和移动通信为一体的综合工程,其运行质量的优劣对三峡施工有重大的影响。到目前为止,三峡工程施工通信建立了光纤通信、800MHz的集群调度通信、一点多址微波通信、电力载波通信和闭路电视系统等通信系统,形成了数字交换、数字传输和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独立施工通信网络,也为三峡永久通信筑起了框架。  相似文献   

4.
三峡工程施工通信是一个集有线、无线和移动通信为一体的综合工程,其运行质量的优劣对三峡施工有重大的影响,到目前为止,三峡工程施工通信建立了光纤通信、800MHz的集群调度通信、一点多址微波通信、电力载波通信和闭路电视系统等通信系统,形成了数字交换、数字传输入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独立施工通信网络,也为三峡永久通信筑起了框架。  相似文献   

5.
MiWAVE宽带无线应急通信系统以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技术为基础,结合了现代应急通信的应用需求,能在各类不同场景、不同规模的自然灾害、军事行动、人为事故、群体活动过程中快速组建宽带无线移动网络,支持语音、数据、图像、视频等应用,且能通过固定、无线、卫星等多种方式快速接入互联网。中科院、东南大学、上海瀚讯无线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进行了6年多的积累,技术和产品日臻成熟,  相似文献   

6.
针对现代市政管网发展需要,研发了一种由MSP430F149与CC1100组成的无线管网监测系统。通过CC1100无线收发模块实现监测系统通信无线化,管网节点监测数据可通过无线信道多跳转发汇聚到SINK节点。围绕硬件、软件设计开展了技术攻关和开发工作,并通过实际测试验证了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廊坊市地处海河流域中下游,位于京津两市之间.境内有永定河泛区、东淀、文安洼、贾口洼四大行滞洪区,担负着保当地人民生命财产、保京津两市、保油田、保交通干线的重大任务.多年来,国家防总、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和省防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对廊坊的防汛通信工作非常重视,先后投资500多万元,建成了预警反馈通信系统、永定河泛区无线接入系统等水利防汛通信专用网络.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廊坊市的水利防汛通信体系初具规模,在防汛抢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驻马店水利局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中利用SCDMA(无线宽带通信技术)实现水利防汛通信的应用,给出了SCDMA网络结构,描述了SCDMA在信息化系统中的作用和特点,详细介绍了办公自动化、语音水利防洪调度通信、水文信息采集及水情汛情数据的传递、重点部位的远程视频监控、集群应急通信等功能的信息化系统。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驻马店水利局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中利用 SCDMA(无线宽带通信技术)实现水利防汛通信的应用,给出了 SCDMA 网络结构,描述了 SCDMA 在信息化系统中的作用和特点,详细介绍了办公自动化、语音水利防洪调度通信、水文信息采集及水情汛情数据的传递、重点部位的远程视频监控、集群应急通信等功能的信息化系统.  相似文献   

10.
阐述广西报汛通信的现状,结合通信发展趋势,提出“公网,专网相结合,有线,无线互为补充”的报汛建设原则,对今后报汛通信的发展作了规划,提出建设洪水预警预报系统是使测站信息在20分钟内进入水情数据库最终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