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任一含油气盆地油(气)田的大小分布近似于截断的Pareto分布。在这里我们提出了估计(气)田数目和总资源量的明确表达方法,对油(气)田大小预设了一些限制条件;表述了模拟数学模型在评价含油气盆地的资源构成方面的应用。提出了勘探筛选模式这一油气勘探策略的正规表达方式。在一给定盆地中进行油气田筛选的明确表达式可从该盆地中油气田的发现史得到。提出的观点可用于预测盆地在今后的勘探中可能发现的油(气)田的大小顺序。  相似文献   

2.
构拟了西西伯利亚板块构造图及其主要构造形成带,论述了西西伯利亚盆地发育的地球动力条件,指出了该盆地油气田的带状分布与地球动力条件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我国西北地区含油气盆地在中、新生代发生了构造反转,这是该区油气地质研究中的一个新的重大科学问题。综述了有关西北地区含油气盆地构造反转的研究概况、研究进展及有关盆地的基本特征;指出西北地区含油气盆地中的中小型盆地的伸展结构保存较好,反转构造较为清晰,而大型盆地构造复杂,其前陆地区的构造反转特征相对清晰;据此提出了构造反转盆地的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认为反转构造对油气聚集与成藏的控制作用和反转盆地中油气的分布规律是未来研究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4.
盆地构造分析与油气勘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发景  汪新文 《勘探家》1996,1(1):25-28
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及保存与沉积盆地的形成演化和改造密切相关,因此在油气区域勘探中必须对盆地进行整体的动态分析;盆地构造分析主要包括含油气盆地分类,含油气盆地的形成、演化与地球动力学,盆地形成,演化及改造与油气分布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西西伯利亚盆地丰富的油气资源,形成了该区特有的油气地质条件,其优越的油气地质条件,是我国各含油盆地无可比拟的。然而,通过油气形成和烃类油藏分布模式的研究认为,该区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基本棱有极为普遍的意义。以此进行对比,将为我们提供含油气远景评价的理论基础,从而进一步改进油气普查、勘探工作。  相似文献   

6.
我国含油气盆地,由于所处的板块构造位置不同、板块构造运动方式不同,形成了西部以挤压为主的聚敛型沉积盆地、东部的扩张型沉积盆地和中部(太行山一武陵山以西)的过渡型沉积盆地。根据含油气构造几何形态、成因机制,综合岩石圈板块运动方式,我国的含油气构造可分为两大类、六种主要类型。即沉积盖层重力滑动型——逆冲断层型、同生构造型和底辟构造型;基底控制型——张性断块型、压性断块型、扭动断块型等。各种类型中还包括若干亚类。逆冲断层构造型生长在西部盆地和中部盆地造山带的前缘;同生构造型往往发育在东部裂谷型盆地之中;底辟构造型常出现在东部裂谷盆地中;张性断块以东部地区为多见,挤压类型盆地也有;压性构造多发育在西部挤压型盆地与中部过渡型盆地之中,扭动断块在西部、中部、东部等盆地中均可发现。我国几乎具有世界上沉积盆地中的各种形式的局部构造类型,但由于具体地质构造背景不同,故其在成因、形态上有所差异。特别是我国的许多复合式盆地,由于演化中地质构造应力条件经过多次变化,因而常有中间型的构造或几种类型的混合型构造。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西西伯利亚盆地为中—新生代超巨型克拉通盆地,油气资源丰富,是世界最大的含油气盆地.运用层序地层学方法,在分析构造、沉积演化过程的基础上,将西西伯利亚盆地划分为3个含油气系统.通过综合分析含油气系统的烃源岩、储集层和圈闭类型等要素,认为巴热诺夫—纽康姆含油气系统主要为上侏罗统—森诺曼阶的常规油气藏和巴热诺夫组的自生自储式非常规油气藏;托尔古—秋明含油气系统主要为中—下侏罗统秋明组的常规油气藏和基底顶部风化壳油气藏;北部中生代复合含油气系统主要为阿普特—森诺曼阶波库尔组的天然气藏和侏罗系—纽康姆阶的凝析油藏.  相似文献   

8.
拆离滑脱构造与含油气盆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伸展体制下的拆离滑脱的构造概念及大陆伸展模式,以渤海湾第三纪断陷盆地,焉者中生代盆地为例,探讨了大陆伸展过程中,拆离滑脱的构造对盆地形成,沉积建造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最后指出国际地学界有关盆地研究的动向。已由传统的构造、沉积分析、逐步转向地球动力学、热力学分析。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在西西伯利亚古生界寻找油气的简单历史,研究了形成优质储集层带和在其中形成油气藏的构造、岩性和物理化学等因素,建立了油气田的地质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描述。已查明该区古生界油气储集层主体位于侵蚀的高部位,无论是层状油气藏还是块状油气藏都具有岩性、构造和毛细管遮挡的复杂组合。古生界的油气藏分布在志留系至下石炭统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0.
运用重力勘探和探部地震勘探方法,研究了伏尔加-乌拉尔含油气区与西西伯利亚含油气省交汇区的深部(10-40km)构造,查明该区深部主要构造单元是前里菲纪高密度陆块和边缘克拉通坳陷,在陆块和边缘克拉通坳陷的中一下地壳存在有孔隙发育带,孔隙发育带与该两个含油气区古生界储集层内的工业油气聚集带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关系,重点剖析了秋明含油气区边缘克拉通坳陷和前里菲纪陆块的深部构造对油气田分布的控制作用,认为地壳下-中部孔隙发育带对大型油田的控制是显而易见的,从而查明了该含油气区深部构造单元与油气工业区带之间的成因关系,指出在已知区找油和预测新油时应对这一思想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1.
西西伯利亚巨型含油气盆地侏罗系有机质的成熟度取决于地层的埋深和这一时期它所经受的最高温度。沉积盖层中的温度分布与古生代基底局部断块的褶皱时代、深大断裂的形成时间,以及岩浆岩的成分、侵入时间有关。这些控制着温度场和西西伯利亚沉积盖层中有机质成熟度的因素是全球性的。划分出了3种基本的断块类型,它们与根据基底固结时代而划分的构造区划相对应。第1类断块与贝加尔褶皱带的断块相一致;第2类断块与海西运动期、加里东运动期的断块相一致;第3类断块为巨型盆地基底中的三叠纪裂谷,大型花岗岩体、某些流体输导断裂与此相一致。  相似文献   

12.
用维布尔分布法逼近含油气盆地中油气田的总数量。采用了反映油田数量的统计学特征与帕列托截断分布参数有关的公式。介绍了在已查明的几个大型油气田储量的基础上,计算油气田数量的方法,并确定了它们的统计学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中国含油气盆地的变格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中国陆壳有其自身独具的特殊性,即中国陆壳的核心——中国地台,是全球9大地台中规模最小的一个、沿纬向延伸的一个;泛大陆形成后由于太平洋板块的生成及印度洋的扩张,中国陆壳处于四面受挤的地球动力环境之中,中国大陆岩石圈出现下拱上张的应力反应,使中国大地构造格局呈现以断裂运动为特征的断块构造性质。使中国含油气盆地的成盆机制从前侏罗纪的大洋张开与闭合的槽台体制转变为大陆张开与闭合的裂谷体制,构造格局从前侏罗纪东西延伸的纬向构造转变为侏罗纪以来东部出现北北东向延伸的经向构造,沉积类型从前侏罗纪的海相沉积为主转变为侏罗纪以来以陆相沉积为主。 中国含油气盆地呈现一个转折、两个世代、三种变格,断穿岩石圈或地壳的深断裂网络将含油气盆地分成了东西2大群、4个带,使中国含油气盆地具有东部以原生油气藏为主,西部以次生油气藏为主等石油地质特征。  相似文献   

14.
蒸发岩与沉积盆地的含油气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世界上许多大型含油气盆地都有蒸发岩分布,蒸发岩与沉积盆地的含油气性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通过论述蒸发岩与生油岩、油气盖层、油气圈闭和油气运聚的关系认为,蒸发岩对盆地中有机质具有保护作用,部分可以作为优质生油岩; 蒸发岩是非常有效的盖层,具有很好的可塑性和流动性,为油气运移和聚集提供良好的通道网络与丰富多样的圈闭类型; 蒸发岩层底部的超高压为含烃流体的二次运移提供驱动力。因此,蒸发岩对沉积盆地中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及保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进而影响沉积盆地的含油气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含油气盆地中的油气再次运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油气藏形成中油气再次运移现象,最早由陈贲于1963年描述,后来又经石油地质界先辈潘钟祥、包茨倡导,安作相先生著文多篇论证了这一概念,油气再次运移现象在裂谷盆地前陆盆地和克拉通盆地中都有存在。此外,在南海的珠江口盆地和莺琼盆地表现双源相向运移形成大油气田的现象,另有一番油气田形成的复杂研究景象。详细阐述了在上述三类盆地中的油气再次运移现象,并研究了各盆地的油气聚集过程,指出了有利的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北海盆地的形成演化对大油气田形成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北海盆地经历了8个构造演化期,加里东运动期形成了主要变质岩基底;海西运动导致古特提斯洋关闭,形成联合古陆,同时沉积了盆地南部重要的煤系烃源岩;陆内克拉通期盆地南、北部持续沉降,前期干旱,后期大范围海侵,形成了盆地南部有利的储、盖配置;裂谷期区域拉张环境,产生了以维京、中央和默里湾为典型的地堑系与海槽;热隆起期中部区域隆起,伴随大量火山活动,为盆地北部储集层的发育提供大量物源;主要裂谷期中部穹窿沉降并被海水淹没,盆地北部发育优质烃源岩;晚裂谷期沉积环境相对稳定,盆地中部发育大量白垩,北部沉积泥灰岩,形成了盆地北部区域性的盖层;后裂谷期挪威—格林兰海陆壳分离,在之前的构造格架下持续稳定地接受沉积,为油气保存提供有利环境。最终形成南部为大气田、北部以大油田为主的分布格局,同时在维京和中央地堑内分别形成了"上生下储"与"下生上储"2种不同的成藏特征。  相似文献   

17.
张恺 《新疆石油地质》2005,26(5):467-471
甘青藏含油气区面积约269.5×104km2,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一个含油气区.在9个沉降带中分布着32个含油气盆地,总面积达159×104km2.它们都是长期发展的叠合型含油气盆地,叠合着中-上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多套海相、海陆交互相和陆相含油建造,并具备了多期非生物油气源的地质-构造条件.因本区自然地理条件非常恶劣,新构造运动十分强烈,以致目前其勘探程度很低,勘探效果也不理想.从四个方面对其含油气性进行了评价,旨在引起同志们的争论和思考,以利于本区油气勘探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西西伯利亚含油气盆地是俄罗斯联邦面积最大、油气储量最大和产气量最高的一个含油气盆地,也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上新开发的特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截至2007年年底,西西伯利亚盆地天然气的已发现可采储量为16.1×1012m3,其中未开发油气田中的储量占9.96×1012m3,未发现资源量为31.6×1012m3。以盆地中57个大气田的资料为基础,结合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过程,应用含油气系统的研究思路与方法,通过综合分析盆地北部生、储、盖等油气成藏要素,认为上侏罗统巴热诺夫组及其相当的层系是西西伯利亚盆地北部最重要的生气层,其有机碳含量超过7%;白垩系顶部的赛诺曼阶砂岩是大多数大气田(80%的天然气)的储层,平均厚度达800m。盆地内发育了大量复杂的构造—地层圈闭,已发现的大气田主要分布在努尔明长垣、梅德韦日长垣等盆地北缘的隆起区。未来天然气勘探的主要目标与储量增长区仍是南喀拉—亚马尔、纳德姆—塔兹含油气省。  相似文献   

19.
准噶尔盆地大油气田的勘探方向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准噶尔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勘探程度低,勘探潜力巨大。南深北浅的楔形地质结构与区域单斜形态决定了盆地腹部中浅层侏罗-白墨系主要发育低幅度背斜、断裂-岩性体、地层-岩性等非构造油气藏,这是油气勘探的现实领域;南缘强烈的冲断活动与压扭作用形成的复杂叠加构造带是油气勘探的战略突破领域;被晚期深埋的腹部石炭系—三叠系大构造则是重要的战略接替领域。准噶尔盆地的油气勘探具有多个油气储量增长高峰的特点,近10年来非构造油气藏、中深层油气藏的储量发现大幅度攀升,非构造油气藏已成为勘探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20.
准噶尔盆地油 气资源丰富勘探程度低,勘探潜力巨大。南深北浅 的楔形地质结构与区域单斜形态决定了盆地腹部中浅层侏罗_白垩系主要发育低幅度背斜.断裂.岩性体、地层.岩性等非构造油气藏.这是油气勘探的现实领域;南缘强烈的冲断活动与压扭作用形成的复杂叠加构造带是油气勘探的战略突破领域:被晚期深埋的腹部石炭系_三叠系大构造则是重要的战略接替领域。准噶尔盆地的油气勘探具有多个油气储量增长高峰的特点.近10年来非构造油气藏、中深层油气藏的储量发现大幅度攀升。非构造油气藏已成为勘探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