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对电脱水器内乳化原油中水珠间吸引力进行计算后表明,靠增加电极层数、减少电极间距来提高电场强度,进而提高脱水效果的方法,不但没有作用,反而有害。原因是,水珠间的距离和水珠粒径对水珠间吸引力的影响远大于电场强度的影响。进而提出应根据脱水电源装置的不同,采用两层或一层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华北油田的电脱水,通常采用三层电极板结构形式。电极板的结构形式直接影响电脱水器的正常工作。传统设计电极板时只通过调整层数与层间的距离来达到电场强度的分配。对电脱水器的核心部分电极板的结构进行改造,将传统的电极板网孔状结构改为条形结构。经定性分析,改造后的新极板各项指标均有明显的提高,从而提高了电脱水器的工作性能,在实际运行中效果明显;提高了原油的生产效率,降低了原油的生产成本,节约了电脱水器的维修  相似文献   

3.
原油高频电脱盐机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原油高频电脱盐流态工艺实验装置,研究了3种原油的高频电脱盐工艺中电场强度、电场频率和脱盐温度对脱盐效果的影响。在最佳脱盐参数条件下,采用显微分析系统观察了高频电脱盐过程中水珠聚集的形态和迁移的微观过程。结果表明,电场强度、电场频率和脱盐温度对高频电脱盐效果影响较大,并存在一个最佳电脱盐条件。最佳条件为电场强度450V/mm、特征频率范围7000±500Hz、脱盐温度96℃。油中的微水滴存在水链聚集、水珠聚集和水珠分散3种现象,按照聚集-长大-再聚集-再长大-沉降的运动过程进行。在此基础上,对其机理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原油高频电脱盐工艺的脱盐为偶极极化碰撞、特征频率振荡和介质损耗破坏乳化膜这3种机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电法勘探施工中,常因测量电极间极差太大或极差不稳定而不能得到优质可靠的观测数据,因而,严重影响了电法勘探的质量和效果,本文通过对不极化电极的研究和试验。总结出了几点减小电极极差和保持电极极差稳定,进而提高电法勘探质量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目前,原油脱水广泛采用热化学沉降、直流电-化学脱水的两段脱水工艺。通过现场试验和实践证明,把原设计的电脱水器的6层电极改为4层电极,调整电极距离,可取得提高电脱水器的处理量和降低电能消耗的良好效果。由于6层电极的底层,其电场强度是按0.5千伏/厘米设计的,而底层电极与油水界面之间的距离是350毫米,因而控制油水界面的难度较大。当油水界面稍微偏高,就会导致底层电极放电,这不但使原油电脱水器的耗电量增大,而且使脱水器的运行不稳定。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由管式电极形成的非均匀电场中分散相水颗粒的动力学行为及影响因素,运用相场方法,建立水颗粒在非均匀电场中的物理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法研究了电场作用下分散相水颗粒的变形和聚结过程,分析了电压、水颗粒粒径和电场强度分布对水颗粒动力学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非均匀电场中水颗粒表面电荷密度分布不均,靠近电极端表面电荷密度和电场力最大,远离电极端表面电荷密度和电场力最小;在一定范围内增大电压和水颗粒粒径,水颗粒变形量增大;随着电场强度变化率增大,介电泳力越大,水颗粒向电极方向移动距离增大,加大了水颗粒间距离,延长了聚结时间。所得结论可为管式电极聚结器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含聚结构件油水分离器分离效率,针对容器内置式静电聚结构件进行研究,通过粒径的变化和分离器油出口含水变化来评价静电聚结效果。在油水分离器内安装单板绝缘电极,改变含水率、流量和电压,确定聚结板的分离特性。评价结果表明:电场强度对聚结设备分离效率有重要影响,提高电场强度,可以有效提高液滴聚并速率;含水率对原油乳状液的黏度、初始粒径分布和介电常数有重要影响;随着流量降低,分离器中水滴沉降时间延长,油水分离效率提高。  相似文献   

8.
传统电脱水器采用裸电极,乳化液含水率较高时高强电场作用下容易发生击穿现象,设计了包覆绝缘层的高压电极并加工了新型静电聚结器,采用水/原油乳状液为实验介质,并利用显微高速摄像系统结合图像处理技术,考察了电场强度,乳化液流量、含水率对液滴滴粒径分布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现场与室内实验的液滴粒径分布与Rosin-Rammler分布均吻合较好;包覆绝缘层的高压电极可有效防止电击穿现象的发生;增加电场强度有助于油、水分离,但高于临界电场强度后,容易导致液滴破碎,并且含水率越高,最优电场强度越低;随着乳化液流量的增加,电场作用降低,但高强电场在高流量下依然使液滴粒径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9.
一、概述电脱盐罐内电极板的设计是电脱盐的关键之一。它包括极板型式、层数、板间距等,其中,电极板层数、板间距决定了罐内电场强度和电场容积,进而影响电脱盐效果和电耗。我厂原油电脱盐采用三级串联流程:1号罐-2号罐-3号罐。其中,1号罐为老设备;2号罐采用国产化成套电脱盐设备;3号罐采用从 Howe—Baker 公司引进的成套  相似文献   

10.
对剩余油研究方法进行了总结,进而从剩余油的影响因素出发,研究了剩余油在平面、层间和层内三个方面的分布规律,提出了适合江苏复杂小断块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的技术系列,实施后提高了复杂小断块高含水油藏的开发水平,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将双侧向测井(DLL)电极系的一小段近似看成一点电极,则电极系在空间任一位置产生的总电位为各点电极电位沿电极系求线积分,考虑到电极系电流密度分布的均匀性,计算了深、浅侧向的电极系系数,其计算值与实验值的相对误差分别为3.1%和6.8%。在水平井中,假设电极系轴平行于地层界面,忽略井眼和侵入带的影响(春影响另行考虑),利用镜像法求解的结果表明:对于两层模型,邻层对深侧向(LLd)的影响明显大于浅侧向  相似文献   

12.
将同轴圆柱绝缘电极和传统重力式分离器整合,设计出了新型静电聚结分离器。基于Maxwell-Wagner模型,从电介质极化的角度分析了同轴圆柱绝缘电极的电场-频率分布特性;采用水-原油乳状液作为实验介质,利用显微高速摄像系统考察了电场强度、频率、乳状液含水率对新型静电聚结分离器聚结和分离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型静电聚结分离器能够有效避免乳状液的二次乳化,并对不同流量、含水率的乳状液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交流电场作用下,绝缘电极在低频和高频时具有不同的电场分布特性,可以通过计算绝缘电极的极化弛豫时间获得高效聚结频率。乳状液含水率越高,最优电场强度和拐点频率越小,极板电压和频率是决定静电聚结分离器能耗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三维电催化反应器填充粒子的放置位置对电催化反应速率的影响,本文以亚甲基蓝为模拟有机废水,球状石墨颗粒为研究粒子电极,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模拟三维电催化反应器内的电势分布。以粒径大小、电势和位置为自变量,以一级反应动力学常数为因变量建立对数回归模型。结合模型预测了反应器不同位置的粒子电极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效能。模拟结果表明,在三维电催化氧化反应器内粒子电极对污染物降解的反应效能是不均匀的,增加电场强度可以改变粒子电极电催化反应效能的分布,其中越靠近阳极端位置的粒子电极其降解污染物的能力越高。粒子颗粒内部不同位置之间的电催化反应速率的差异较大,按照差异程度可大致分为三个区域并模拟了粒子电极内部不同位置的电催化反应效能分布。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第Ⅲ套常减压蒸馏装置电脱盐加工原油性质、操作条件、运行效果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加工原油的劣质化、脱盐罐结构、操作温度、混合强度等均对电脱盐运行效果产生影响,其中一级脱盐罐的结构设计是关键因素之一。对一级高速电脱盐罐内构件进行了改造,电极板由水平式改为竖挂式后减小了极板间距提高了电场强度,且竖挂式电极板采用实心钢板以稳定电场空间;进油方式由电极板间油相进油改为从水相进油,提高了脱盐罐对原油的适应性,优化操作参数后,电脱盐设备运行稳定。在93%以上加工负荷率下改造后的电脱盐装置运行工况良好,脱后盐的质量浓度小于3 mg/L,水的质量分数小于0.1%,排水中油的质量浓度小于150 mg/L,脱盐脱水效果好,脱盐合格率高。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M油田特高含水期存在的层间矛盾、平面矛盾和层内矛盾,研究了封堵主力油层聚驱开采后对非主力油层水驱开发效果的影响,实践证明,封堵主力油层使层间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封堵注水优势通道,减少低效无效循环,能有效控制含水上升速度、提高油层动用程度,进而提高非主力油层的采收率,同时取得较好的节能降耗效果  相似文献   

16.
对原油脱盐脱水的动态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乐 《高桥石化》2004,19(6):52-52
(1)电场强度的影响。分别研究不同温度下电场强度与脱盐率的关系,结果表明电场强度对脱盐率的影响有相同的规律,电场强度存在最佳值,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吻合。由于脱盐是通过脱水而实现的,因而原油中水滴在电场中凝聚和分散的行为是影响电脱盐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液滴的电分散和电凝聚虽是两种结果完全相反的行为,  相似文献   

17.
加大电极的直径可有效提高自然电位测井的分层能力和幅度.针对自然电位测井中采用的2种不同的电极尺寸的对比,从理论上分析了不同电极尺寸对测井曲线的分辨率和幅度的影响.采用常规点电极和环电极进行了对比试验,以验证电极尺寸对电位幅度和分辨率的影响.实际测井资料验证了无论是厚层还是薄层,点电极电位幅度明显低于环电极电位幅度,在砂...  相似文献   

18.
电脱水器由于能耗低、效率高,是目前应用范围最广的油水分离设备。设计并制作了一种平挂电极式电脱水器的实验评价装置,主要针对电脱水器的静电聚结特性进行研究。通过室内实验,分析电场强度、电场频率、含水率、温度4个因素对聚结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电场强度是影响静电聚结的主要因素,增加电场强度有利于油水分离;高于水滴破裂场强后,发生电分散现象,水滴破裂场强随温度及含水率的升高而变小;水滴聚结存在最优的频率,最优频率会因油品性质的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19.
采用两种不同结构的聚结构件进行室内实验,通过变化构件尺寸考察电场强度、电场作用时间对脱水效果的影响。电场中液滴的变形率与电场强度、表面张力、液滴尺寸以及连续相的介电常数有关。增大电场强度可显著提高静电聚结器的聚结效果,但由于电分散现象会对聚结产生一定的限制作用,因此,静电聚结器存在一个最优电场强度范围,超过此范围聚结效果下降。在一定范围内,延长电场作用时间可提高聚结器的聚结效果,但是达到一定限度后,电场作用时间的变化对聚结效果影响不大。电场强度对聚结效果的影响高于电场作用时间。静电聚结器的聚结构件结构影响乳状液的流场分布,这对聚结效果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吴凤秋 《石油仪器》2006,20(4):90-91
目前恒功率双侧向电极系部分的检测,通常是用万用表量电极环间的通断,然而对测井曲线有很大影响的前置放大器,因为检测过程繁琐,只在仪器出f*q题时才检测。本文提出并设计制作了一种简便检测电极系的装置,该装置既可以检查电极环间的通断,又能检测仪器的前置放大器,应用方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