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针对大型商业综合体安全疏散设计难点,运用对比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对大型商业综合体安全疏散走道的加压送风方式、送风量及安全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安全疏散走道可参考防烟楼梯间的防烟方式,采用对安全疏散走道送风而前室不送风的方式;加压送风量可综合考虑压差法、风速法和面积法计算确定;通过数值分析结果,当安全疏散走道内加压送风量为2.5×104 m3/h时,能够有效阻止烟气进入,可满足人员安全疏散要求;建议送风口沿疏散走道均匀布置。  相似文献   

2.
论文从防火分区、安全出口数量、疏散宽度、疏散距离等方面入手,对裙房商业综合体商业空间的安全疏散流线设计进行探讨,梳理安全疏散流线设计的基本逻辑思路的框架,发现安全疏散流线设计与商业空间的使用矛盾。并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总结出解决二者间矛盾的三种安全疏散流线设计手法,分别为"用避难走道代替疏散走道""利用上人屋面进行疏散""控制首层平面轮廓",并分析其利弊,希望为后续设计人员进行相关项目设计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安全疏散设计的原则,提出了安全疏散设计应重点考虑:1、安全出口、疏散出口的数目和布置;2、安全疏散距离的要求;3、安全出口、走道、楼梯的宽度要求;4、疏散楼梯和消防电梯的设置。  相似文献   

4.
针对商业综合体中人员疏散的滞留问题,探究人员安全疏散策略的引导作用。采用静态合作博弈论方法,进行路径优化。对某商业综合体典型区域从防火分区、疏散走道和疏散楼梯三方面进行人员疏散仿真模拟,对比人员安全引导疏散与传统疏散,结果表明优化后人员的疏散效率有显著提升;人员安全疏散引导人员从多个疏散出口进行逃生,在缓解了人员滞留问题的同时提高了在复杂环境中疏散出口的利用效率;博弈论路径优化明确了人员可选择逃生路径的数量,提高人员疏散效率。  相似文献   

5.
为减少大型商业综合体人员的疏散时间,提高人员安全性和解决建筑内部疏散距离过长等疏散问题,基于拥有室外平台的商业综合体的建筑特点,采用Pathfinder软件模拟,对比室外平台,与疏散楼梯和避难走道相结合的疏散时间,证明室外平台的疏散方式更优。选取不同的室外平台面积和进出口宽度比进行疏散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室外平台面积过大,会导致疏散距离增加,延长人员的疏散行走时间;进出口宽度比越大,造成人员排队时间过长;分析室外平台面积、进出口宽度比对疏散时间的影响,并得出三者之间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某大型商业广场人员疏散的研究,探讨解决"超大面积建筑利用中部楼梯疏散无法直通室外"这个问题的新途径——在中部楼梯与室外安全地带间设置消防安全疏散走道,经过模拟计算,将其结果与相关规范进行比较,找到大型商业建筑人员安全疏散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疏散集散区是指疏散走道通向安全出口的缓冲、集散区域,国家标准中暂无明确规定。以某地下一层超市的防火分区为实例,采用FDS+EVAC软件进行模拟研究,考虑了烟气密度、烟气毒性等因素对人员疏散的影响,总结出该超市的疏散集散区合理设置为安全出口正前方不小于3m×(安全出口宽度)的范围,并且周边6.5m范围内严禁摆放可燃物,研究结果可为超市、商业建筑的防火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某万达综合体建筑为例,分析其防火设计难点,针对难点提出防火分区划分和安全疏散策略,并采用性能化防火设计的方法验证其可行性。借助FDS和Building-Exodus软件模拟的方法验证在首层设计避难走道是可行的,且避难走道的最佳加压送风速率为1.2m/s,最适宽度为楼梯宽度的70%左右,并针对潜在的危险提出了增设挡烟垂壁、地面蓄光疏散指示标志及采用内凹式门等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9.
由于自然条件、防火规范的限制,深于10m的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面临一个技术瓶颈,即受限于人员应急疏散问题而无法进行商业开发。以青岛某地下人防工程为例,为了解决埋深大于10m的地下公共空间中逃生人数多与垂直高差大的矛盾,考虑将疏散电梯与楼梯整合,形成疏散综合体,即“垂直疏散体”,旨在从建筑设计层面为超深地下公共空间的安全疏散设计提供新的思路,丰富其安全疏散设计的理论。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地下商业街火灾时火灾临界危险条件和人员的疏散特点,提出了地下商业街火灾中人员安全疏散模型,确定了人员安全疏散时间的计算方法.以某地下商业街为例,计算了人员安全疏散所需要的时间,找出了人员能安全疏散的临界密度.研究与计算结果表明:该商业街火灾时,人员密度达到0.5人/m2后,楼梯口及楼梯间出现堵塞现象,人员开始出现混乱;同时,人员疏散至安全地带的楼梯总宽度是整个疏散过程的瓶颈,人员通过楼梯的时间占总疏散时间的80%以上,而楼梯的疏散能力主要受人员流量和楼梯的有效宽度所制约.基于计算结果,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人员行为的“偏向度”和“动态标识”的基本概念,给出“动态标识”的工作原理,建立“动态标识”对人群疏散影响的数学描述---人员选择安全出口的概率表达式,研究“动态标识”与人视觉效应的关系,给出“动态标识”的光源照度指标范围为0.65~1.02 lx。通过不同特征人群的疏散实验,分析“偏向度”对人群疏散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照度、人群密度与疏散时间的相互关系,得到人群必需的疏散时间T2。实验结果表明:在照度满足人视觉效应的前提下,“动态标识”频闪周期的调整能够改变疏散人员选择出口的概率,达到人群均衡疏散和T2<T1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我国地下车站的开发建设向深层化与综合化发展,深层地下车站组织复杂、结构特殊,在破坏性灾害下,深层地下车站存在疏散路径长、层数多、出口少等问题,疏散困难,易造成人员的重大伤亡。因此,本文以深层地下车站空间中人员疏散安全设计面临的主要挑战为切入点,通过疏散目标、疏散时间、性能化消防工程安全指标3个方面,梳理现有疏散安全法规与评估方法中深层地下车站安全疏散存在的问题,分析可用于深层地下车站疏散的楼梯、扶梯、电梯等疏散设施,提出了深层地下车站空间中人员应急疏散组织的同时疏散、分阶段疏散、延迟疏散3种策略。研究成果可为城市深层地下车站开发建设中疏散安全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减少拥堵发生概率,合理配置逃生出口利用率,提升高层公共建筑应急管理信息化与现代化能力,采用 BIM 技术构建参数化信息模型,应用火灾动力学软件(Pyrosim、Pathfinder)对某教学楼的火灾场景、人员疏散情况进行数值模拟,并对疏散方案重新规划。模拟结果表明:基于信息整合与可视化分析后的疏散引导策略将疏散时长缩短 48.04 s,将整体疏散效率提高9.72%。BIM 技术的路径重规划能够进一步满足火灾疏散安全性与科学性要求。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在用高校教学楼的疏散效率,降低火灾风险,本文应用Pyrosim和FDS进行建模和火灾数值模拟,对温度、有毒有害气体、能见度进行分析确定ASET;同时通过Pathfinder进行疏散模拟,确定所需疏散时间并分析疏散过程中的拥堵问题,在安全出口的开放状态、数量、宽度、疏散路线等4个方面进行改进,进行二次模拟后利用Or...  相似文献   

15.
介绍智能疏散指示系统的研究意义,分析总结人员安全疏散原则,包括疏散路线、双向优化、均衡快速疏散等。通过计算两个安全出口及疏散通道宽度对疏散指示标志设置的影响,归纳总结疏散指示标志设置条件,并对在此基础上设计的智能疏散指示工程检测与辅助设计软件做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6.
范宸 《四川建材》2020,(3):218-220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商业建筑越来越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与此同时,商业建筑的火灾也带来了经济和生命安全上的危险。我国现行的防火规范主要为《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是针对普遍性的建筑,商业建筑因人们对其特殊的需求,具有其特殊性,通常具有体量大、结构复杂、可燃物多、功能复杂等特点。本文从研究目的、商业建筑的火灾特点和疏散影响因素、现行的综合性商业建筑安全疏散设计等方面对综合性商业建筑防火疏散做出研究,为提出性能化防火设计新思路作好铺垫工作。  相似文献   

17.
研究地铁隧道人员安全疏散可靠度,为安全疏散设施设置提供决策依据。采用FDS 建立某隧道列车火灾模型,研究不同排烟模式下列车中部火灾人员可用安全疏散时间。采用Pathfinder 软件模拟不同疏散场景下的人员疏散过程,获得人员必需安全疏散时间。采用SPSS 软件进行正态分布分析,计算不同疏散场景下的人员安全疏散可靠度。结果表明:采用纵向通风排烟可有效提高人员安全疏散可靠度,在火源位于疏散口中间和疏散口处时,可分别提高82.48%和86.62%;相同疏散条件下,人员疏散可靠度随火源功率以及疏散口间距的增大而减小,而疏散门宽度对人员疏散可靠度几乎无影响。  相似文献   

18.
黄守飞 《城市建筑》2014,(21):244-244
文章首先就商业建筑安全疏散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做了简要介绍,并从合理设置防火分区和安全出口、完善排烟系统、其他防火和安全疏散设计角度,浅谈了商业建筑防火及其安全疏散设计。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体育馆人员疏散规律,以某高校体育馆为研究对象,采用Pathfinder 和STEPS 两款疏散模拟软件进行模拟研究。基于合理的假设条件和参数设置,模拟体育馆内观众满座的情景,并研究观众人数对疏散时间的影响。两款软件模拟结果相似,结果表明:疏散过程中人员在看台区和疏散楼梯及出口处容易出现拥堵现象;安全出口的利用率差异较大;超过一定数量,疏散时间与观众人数呈现明显的线性关系。最后通过对比模拟结果与经验公式计算结果得出:若需考虑细节问题的处理并对疏散过程作进一步的研究,则应优先选择计算机模拟法,否则采用经验公式法比较方便快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