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鹤地水库浮游植物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探讨鹤地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对库区不同水文与营养状态下浮游植物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库内以硅藻门小环藻、直链藻以及蓝藻门微囊藻和假鱼腥藻为优势种的浮游植物,其丰度受库区降雨、水位调节、营养盐水平和气温等因素共同影响,从入水口开始往下游方向存在明显纵向梯度分布,且呈现夏、秋季节高和冬、春季节低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地下水是海河平原区的主要供水水源,于2014年3-11月采集了研究区内269个采样井的水样,检测了其中砷浓度。监测数据表明所有采样井的砷浓度均达到了Ⅲ类水水质要求。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海河平原区地下水中砷的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砷的离散程度和变异系数均较高,在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的趋势,砷浓度高的地区集中在天津、河北的环渤海地区以及河北省中部地区;在时间分布方面,夏季和秋季空间变异性较强,春季空间变异性中等,冬季空间变异性最弱;为预防砷中毒造成的危害,选择地下水开采井位时要避开富砷沉积物,井的上部妥善封闭。  相似文献   

3.
随着微电子及水利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推广,大量弱电设备进入到水库的管理、控制系统。雷暴天气的多发,严重影响碧流河水库的正常运行。本文利用普兰店市1990―2011年闪电定位资料、2007―2011年大连地区闪电定位资料,结合水库结构、地形、环境、土壤情况等特征,分析了碧流河水库所在区域的雷电时空分布特征,为碧流河水库防雷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大伙房水库以上水体污染来源 及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查与监测大伙房水库流域上游农业种植、农村生活及畜禽养殖、河道内底泥污染物释放等主要水体污染来源,分析污染因子的变化特征,对污染指标进行技术识别,阐明了流域水体污染源主要为农业种植、农村生活及畜禽养殖等农业面源污染源,为制定水库水污染综合防控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再生水中污染物As在土壤中迁移转化规律,以地下水滴灌为对照,对生长季内大棚蔬菜进行再生水滴灌试验研究,分析探讨了再生水滴灌后7天内土壤不同深度中As积累分布和运移情况。结果表明:滴灌后第1天,土壤表层As浓度最大,滴灌后第3天100 cm深度处As浓度最大,表层土壤As浓度略有降低,第5天到第7天,各层土壤As浓度接近,80~120 cm处浓度最大,深度低于120 cm时As浓度随深度增加而略降低。生长季内及生长季后土壤As随着灌水次数增加而变化,具体情况为,表层土壤As蓄积增加,土壤深度80~120 cm处As增加较少,200 cm处As浓度减小。因此,适当浓度再生水滴灌情况下,土壤深层As浓度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标准限值,适当浓度的再生水滴灌不会造成As污染。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以往水质监测数据多是针对表层水体采样,难以完整的反映水库水质状况的问题,本文以碧流河水库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水文及地形条件从水库上游至坝前依次选取六个监测断面,采用分层监测的方式对水库水质进行监测,利用GIS地统计学方法和图片展示功能对碧流河水库的温度、溶解氧、总氮及总磷的垂向分层分布状态进行分析,直观的展示出动态水位下的水库垂向深度变化及其相应的水质属性。结果表明水库总氮呈现均匀混合状态;水库总磷呈现汛期大,汛后小,冬季最低的变化特征,平面分布上呈现水力推移的特征,随着水力方向逐渐减少,垂向上则无明显分层现象。  相似文献   

7.
根据中国南方某城市A、B、C 3座重要的地表供水和原水调蓄梯级水库输水线路上2013年5月—2014年6月水环境理化指标和伪鱼腥藻属监测数据,从生物和环境的角度来探究梯级水库输水线路伪鱼腥藻属时空分布特征,应用相关分析法对伪鱼腥藻属细胞密度与其环境影响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伪鱼腥藻属细胞密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趋势,且季节性变化与水温显著相关(P0.05)。2伪鱼腥藻属细胞密度在垂直方向上分布出现3种类型:a层b层c层,b层a层c层,c层a层或b层。3伪鱼腥藻属细胞密度沿梯级水库输水线路直线增加。4伪鱼腥藻属细胞密度与水温和TP质量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TN和TP的浓度比呈显著负相关(P0.01)。  相似文献   

8.
泥沙异重流影响下的水库垂向水温分布预测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水库水体异重流的变化是影响水库水温分布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本文以黄河上游刘家峡水库为例,建立考虑泥沙异重流影响的三维水库水温模型,利用已有水库水温分布监测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在考虑有无泥沙异重流影响的条件下,对水库汛期库区垂向水温分布进行预测和比较。模拟结果显示,在不考虑来流含沙时,库区垂向水温分布始终为典型分层型,按实际含沙来流计算时,库区垂向水温分布随着水沙量增大而呈现从分层型转化为混合型分布的变化,泥沙异重流是造成夏季水库水温成混合型的主要原因,只有考虑泥沙异重流的影响才能正确预测多沙河流上水库水温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
本文引入卵石推移质输沙量[q,t]生灭模型,在存在多级支流的情况下,当工程环境改善后,建立了卵石推移 质不平衡输沙量的时空分布模型,该模型应用于长江三峡的卵石推移质输沙量的计算中,获得的结果基本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0.
本文引入卵石推移质输沙量 [q,t]生灭模型 ,当工程环境改善后 ,建立了江河卵石推移质不平衡输沙量的时空分布模型。该模型应用于长江三峡的卵石推移质输沙量的计算中 ,获得的结果基本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1.
基于黄河内蒙古段系列历史冰情资料,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对冰期气温、冰期径流、流凌日期、封河日期、开河日期进行了多时间尺度分析。结果表明:巴彦高勒、三湖河口、头道拐三站的冰期气温总体呈上升的变化规律,并且三站的冰期气温变化趋势一致,黄河内蒙古段冰期气温存在15 a左右的周期;实测径流在分析序列中不存在显著周期;三站流凌日期和封河日期整体上推迟,开河日期提前,封冻时间缩短;流凌日期存在12 a左右的周期,封河日期和开河日期不存在显著强周期。  相似文献   

12.
新疆奎屯河流域是我国地下水受砷影响较为严重的一个区域,为了查明该区地下水中砷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砷含量异常的原因,于2017年在研究区采集地表水、潜水和承压水样品51组,2019年在典型高砷区采集承压水样品16组,2个钻孔沉积物样品45组。通过地下水及沉积物的测试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研究区高砷地下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砷含量异常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平方向上,砷浓度从南向北逐渐升高,与海拔呈负相关;垂直方向上,高砷地下水主要分布在>80 m深层含水层中。地下水中砷含量空间分布与古地理环境、地形地貌、封闭的地质、干旱的气候等自然地理条件有关;地下水砷含量分布异常主要有3个原因,即高pH值、高HCO3-、低Eh的地下水环境,沉积物的粒径、色度、局部沉积环境,施用含砷农药、化肥的人为活动。研究成果可为奎屯河流域地下水砷富集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揭示草海流域水质的空间分布特征,对草海不同断面空间水体进行布点采样,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对水体主要污染指标进行检测,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对草海水质进行了评价,探究草海水体污染物源以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草海丰水期DO、CODMn、CODCr、TP较枯水期高,其余的污染指标也表现为枯水期较好;水质指标总体上在码头通往湖中心方向的这段水域表现最差;CODMn和TP对草海水质产生的影响较大,超标指标主要为CODMn和CODCr;草海码头和草海出口处的水域的水质污染较重,其余水质相对较好。草海各断面空间的水质类别总体上在Ⅳ—Ⅴ类之间。草海流域应着力Ⅳ类水域治理,扩大Ⅲ类水域占比,从而缩减Ⅴ类水域,这对改善草海流域水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成果可为草海流域污染防治及合理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采用EOF法对中国东部季风区夏季(6月-8月)降水场进行分解,得到三种主要的降水空间分布型,即"总体一致型"、"南北涝(旱)中间旱(涝)型"以及"南涝(旱)北旱(涝)型"。利用Mann-Kendall检验和功率谱对时间系数做进一步处理,分析各空间分布型的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第一、第二时间系数均未检测出突变的发生,第三时间系数存在一次突变,时间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之前的"南旱北涝型"转变为"南涝北旱型";第一时间系数存在50年左右的显著周期,第二时间系数存在2年左右的显著周期,第三时间系数存在50年左右的主周期和2~3年左右的次周期。对季风指数和时间系数进行相关分析,发现第二时间系数与东亚、南海季风指数存在正相关关系,揭示了季风强弱对夏季主要降水场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受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影响,近几十年来,河北省永定河流域的水文循环过程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对1962年-2001年的降水-径流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降水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径流量却呈逐年递减的趋势。降水量与径流量均主要分布在汛期,冬季为分布最少时段。从空间分布上来说,流域降水量在空间上分布不均,总体呈现北部降雨量大于南部,东部降雨量大于西部的分布特征;径流量最主要分布在桑干河,其次是洋河,两者年径流量占流域年径流量的90%左右。流域水文循环过程改变原因除气候变化、水资源量短缺、时空分布不均等自然因素外,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也是重要原因。在对降水和径流进行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影响流域水文循环因素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流域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提供参考依据,使水资源在持续保护的基础上得到更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6.
地表水时空分布特性对可利用量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由于各流域地形、地貌、流域形状和流域面积、流域植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河北省地表水资源无论是年际变化,还是年内分配上,存在较大的区域性和地域性.年际变化幅度大和年内分布不均制约了地表水的开发利用.分析和研究这些变化特征,掌握其变化规律,对合理利用地表水资源,提高地表水资源的利用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应用线弹性、粘弹性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以空间多个测点的观测资料为依据,引入测点坐标建立三峡泄洪2#坝段空间位移场的确定性模型。该模型可以动态监测泄洪2#坝段在任一组荷载下的位移场,以此分析和评价大坝变形性态。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被称为“亚洲水塔”和“第三极”,青藏高原水资源变化对我国乃至周边众多国家的水资源安全及人民生活均产生深远的影响。利用《青海省水资源公报》及《西藏水资源公报》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Person相关系数法对1997—2018年青藏高原地表及地下水资源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青藏高原水资源分布呈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分布态势,水资源分布极其集中,主要集中在山南、林芝市,雅鲁藏布江流域及藏南诸河流域。②1997—2018年青藏高原地表水资源量呈不显著的上升趋势,地下水资源量呈显著下降趋势(-166.4亿m3/(10 a))。水资源变化趋势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青藏高原北部青海省大部分地区地表水资源(98.3亿m3/(10 a))及地下水资源量(58.0亿m3/(10 a))均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南部西藏自治区大部分地区地表水资源量呈不显著的下降趋势,地下水资源量呈显著的下降趋势(-195.4亿m3/(10 a))。③青藏高原近年来气温呈十分显著的增加趋势,上升速率约为0.49 ℃/(10 a),北部青海省降水量呈显著增加趋势,南部呈不显著的下降趋势。综合降水与气温的影响,降水量变化是青藏高原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应用线弹性、粘弹性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以空间多个测点的观测资料为依据,引入测点坐标建立三峡泄洪2#坝段空间位移场的确定性模型。该模型可以动态监测泄洪2#坝段在任一组荷载下的位移场,以此分析和评价大坝变形性态。  相似文献   

20.
为了识别我国旱涝交替事件以及探究其时空演变规律,引入降雨距平指数(RAI),并提出了一种在月尺度上识别旱涝交替事件的简便易操作的研究方法.结果表明:我国旱涝交替事件具有明显的年内分布规律,4—8月份旱涝交替事件发生频次明显增加,8月份以后,旱涝交替事件发生次数减少.不同月份,旱涝交替事件高频区的分布也不同,4—6月份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