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火灾动力学仿真软件FDS研究了排烟口面积和排烟口长宽比对地铁区间隧道火灾排烟效果的影响(火源功率为5 MW)。即对不同工况下,人眼特征高度层温度,CO浓度,能见度以及顶棚温度进行研究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排烟口面积为4m^2、排烟口长宽比1:1更有利于人员疏散。  相似文献   

2.
自然排烟口面积是自然排烟系统的重要影响因素,而现行规范中自然排烟口面积对净高不大于6 m的房间来说,仅要求不小于房间建筑面积的2%;这一指标在建筑防火设计中显得较为简单笼统。通过对单室不同自然排烟口面积的情况下进行火灾数值模拟,分析不同自然排烟口面积在排烟效能中的表现,为后续研究和防火设计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周军 《安徽建筑》2014,(4):199-200
采用FDS软件模拟了不同高宽比情况下中庭自然排烟时烟气蔓延和填充过程,并将模拟结果从能见度、温度、烟气层高度等方面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随着中庭高宽比的增加,虽然中庭内烟气温度逐渐降低,但自然排烟效果也随之降低,为保证中庭内的人员安全,应该适当增大自然排烟量,或者使用机械排烟系统.  相似文献   

4.
采用实体火灾试验与 FDS 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不同环境风场条件下,面积为 6 m 2 的前室中两个相对开启外窗的自然排烟效果,分析温度和烟密度分布。结果表明,影响排烟效果的主导因素是开窗面积,风速对前室下部温度的影响幅度大于上部温度。随着环境风速的增大,上部温度呈现缓慢线性下降的趋势,而下部温度由于烟气的沉降反而上升。根据模拟结果,提出当风速增大时,关闭迎风面窗户能改善烟气沉降现象,降低下层烟气温度,有利于人员安全疏散。  相似文献   

5.
排烟口相对于排烟风管的位置对排烟效果有一定影响。通过对地铁换乘车站排烟系统实体试验和火灾数值模拟试验分析,探讨了实际工程中排烟风管排烟口相对位置对排烟效果的影响,并对相关的技术措施与建议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顶部开口布置方式对自然排烟效果的影响,建立基于大涡模拟的FDS模型对120、240、360、480kW的池火灾进行数值模拟。根据研究结果分析可知,顶部开口布置方式对自然排烟效果具有明显的影响,建筑顶部开口应尽量布置在可燃物集中或者发生火灾危险概率较大的位置,并尽量增加顶部开口的数量,以提高自然排烟效率,降低火灾危险性。  相似文献   

7.
采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热障效应”对中庭自然排烟效果的影响规律,分析不同火源功率在不同温度梯度下中庭顶部自然排烟口的排烟效果.结果显示,在高大空间内部,相同火源功率下,环境温度梯度越大,顶部烟气温度越低,通过顶棚开口向外的烟气质量流率越小.火源功率越小,环境温度梯度对顶部开口自然排烟效果的影响越明显,即热障效应的影响越突出.随着火源功率增大,环境温度梯度对自然排烟效果的影响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8.
利用流体力学计算软件建立火灾模型,对重庆机场T2A航站楼进行自然排烟的数值模拟,根据火灾可能发生的烟气运动规律,计算模拟大空间内温度场和烟浓度场随时间变化的分布情况,分析排烟方案的有效性。结果表明:高大空间的建筑可适当减小排烟口面积。  相似文献   

9.
本文着重介绍了舞台自然排烟排烟口面积的计算及排烟口风量计算。  相似文献   

10.
通过FDS研究隧道横向通风系统中排烟口位置和数量对机械排烟效果的影响,对比烟气蔓延距离,分析和判断各工况的排烟效果.结果表明,打开单个排烟口时,随着排烟口距离火源距离的增加,排烟效果变差;打开多个排烟口时,排烟效果明显好于开启单个排烟口,多个排烟口的位置和数量对排烟效果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借助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手段对某盾构城市地下道路火灾工况下,火源与排烟竖井的相对位置对重点排烟效果的影响进行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单向排烟模式在一定的排烟量条件下,火源位置距离排烟竖井越近,排烟效果越好.当火源位于两个排烟竖井之间且偏向其中某一个竖井位置时,在排烟量允许的前提下,可以仅开启离火源位置较近的竖井风机...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站台火灾条件下不同隧道排烟模式对地铁人员疏散的影响,以岛式地铁站为研究对象,利用Pyrosim建立火灾模型,并分析4种隧道排烟模式下的楼扶梯入口风速、烟气温度、CO体积分数和能见度的分布。结果表明:单一隧道排烟模式均无法满足安全疏散要求;疏散时间360 s内,在人眼特征高度处,车站隧道排烟模式下的人员疏散经过区域的能见度不能满足疏散要求,CO体积分数、温度、楼扶梯口风速均满足安全疏散要求;3种区间隧道排烟模式下的楼扶梯口风速均无法满足人员安全疏散要求,区间隧道推拉式反向排烟模式最不利于疏散区域烟气散热,区间隧道双拉式排烟模式排烟效果最为显著;火灾烟气的3个潜在危险因素中,相比于温度和CO体积分数,满足能见度在安全范围内的难度更高。  相似文献   

13.
高大空间建筑自然排烟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某体育场馆第5防火分区面积9500m2,设热释放速率2.5MW、固定消防炮有效动作和热释放速率8.0MW、消防炮不能有效动作两个火灾场景分析判定自然排烟的可行性。分7种工况,计算顶棚附近温度在40~70℃之间时火羽流能达到的最大高度,结果均大于顶棚高度。两种场景下,火灾发生1200s后烟气沉降较少,烟气层下边界高于最高看台,不对人员逃生构成威胁;看台区温度、CO体积分数都未达到对人员有危害的临界值。  相似文献   

14.
在双区模型的基础上,给出墙边羽流和轴对称羽流的排烟稳态方程,最终求得烟气层密度以及高度。通过FDS模拟,得出不同工况下的排烟效果,验证了理论计算结果。得出结论认为,同种火源条件下,墙边羽流模型由于烟气产生速率小于轴对称羽流模型,烟气层密度较大,高度较高。  相似文献   

15.
分析青海某庭院式酒店中庭区域的烟气蔓延,通过模拟得到排烟口高度处烟气层内热流、质量流、体积流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分析建筑自然排烟系统的有效性,并对比排烟口布置位置对排烟效果的影响。通过计算得出排烟窗面积为内庭院面积的10%时能够保障建筑的消防安全。在4.0 MW的火源功率下,火源稳定之后150s左右烟气层稳定在30~32m高度处;自然排烟口位于庭院中心处的排烟效果优于排烟口位于四周。  相似文献   

16.
为了进一步提高隧道火灾侧向排烟效率,以港珠澳大桥海底沉管隧道为研究对象,利用FDS数值模拟软件进行等尺寸建模,将火源热释放速率设置为10,20,50 MW,排烟速率设置为4,6,8,10 m/s,宽高比设置为1:2、1:1、2:1、3:1,共计48组工况,在各个侧向排烟口处加装"分布式排烟管",通过控制变量法分析分布式...  相似文献   

17.
为了比较顶棚机械排烟和侧向机械排烟在隧道火灾中的排烟效果,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隧道火灾中两种排烟方式的温度分布、流场分布、排烟量、排热量以及排烟效率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种排烟方式的流场分布与烟气吸入方式差别较大;侧向机械排烟更容易发生吸穿;顶棚机械排烟的排烟量和排热量更高,排烟效果更好;侧向机械排烟由于更容易发生吸穿...  相似文献   

18.
采用热烟试验方法研究某地下大空间步行街区采用自然排烟模式的有效性。火源面积为 2 m2 ,火源的功率约为1 500 kW,设置 3 处典型火源位置。结果表明,在自然排烟模式下,大部分烟气在热浮力作用下通过火源上方的自然排烟口排出至室外,仅在局部区域产生少量烟气的聚集、沉降现象。在模拟计算的人员疏散时间内,疏散路径及疏散出口能见度高,总体控烟排烟效果明显,烟气流动沿程的温度变化对人员疏散行为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采用理论和FDS数值模拟结合的方法,研究地下步行通道发生火灾(1.5 MW)时,半横向排烟和纵向排烟对地下步行通道内火灾烟气蔓延的控制效果。研究表明,在排烟量相等、送风量不等的条件下,除火源正上方温度超过60 ℃外,半横向排烟模式下火灾参数未达到临界值,有利于行人向火源两侧逃生;纵向排烟模式将火灾参数均控制在临界指标以内,大部分烟气被控制在火源下风侧,有利于行人向上风侧逃生。地下步行通道火灾时,从人员逃生效率以及消防人员应急救援便捷性的角度出发,宜采用半横向排烟模式;从行人受危险因素不确定性影响的角度出发,宜采用纵向排烟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