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巴蜀地区明代木构建筑遗存丰富,技术、艺术成就突出,在巴蜀地区木构技术发展史中具有独特性,也是中国明代木构建筑营造史研究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巴蜀地区明代木构建筑的研究始于中国营造学社在西南地区的古建筑调查;其间,中国营造学社收集了 30 余处明代木构建筑的一手资料,并对部分单体建筑和明代木构总体营造特征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这些研究奠定了巴蜀明代木构建筑研究的基础,展现了巴蜀明代木构建筑的价值,也拓展了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的维度。之后,特别是近 10 年,巴蜀明代木构建筑备受关注,有很多新成果涌现,但也仍有许多研究有待进行。一方面,巴蜀地区官式建筑、大式木构建筑研究需要继续深化;另一方面,小式建筑,大式建筑中的小木作、彩画、瓦石作等研究亦亟待开展。  相似文献   

2.
文章首先对杭州历史建筑的营造方式和类型进行分析和概括,然后从主体结构、墙体、屋面、楼梯、材料等具体构造出发,分别对传统木构建筑的营造技术特征、近代砖木结构建筑的营造技术特征、近现代砖混、钢混建筑的营造技术特征进行详细阐述,为系统研究江南地区近现代历史建筑营造技术特征提供案例和素材。通过分析发现,杭城近现代历史建筑所采用的营造方式、建筑材料和风格,与其使用功能、时代背景、文化影响具有密切的联系,并在江浙沪地区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代表性。  相似文献   

3.
乔迅翔 《华中建筑》2009,27(10):117-118
我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体系为特征,木料的使用极为大量和普遍。该文考证并探讨了宋代官方营造所需木料的来源方式。  相似文献   

4.
冷婕  张宁  陈晓宁 《新建筑》2023,(4):39-45
明代蜀藩王陵是现存明代皇家陵墓玄宫中仿木构做法最系统、仿木构信息最丰富的墓葬,也是巴蜀地区仿木构墓葬发展最后的高潮。通过分析巴蜀地区明代蜀藩王陵玄宫院落形制与地上宫室制度的相关性,辨析仿木构单体建筑对地上建筑木构信息的取舍、木构特征还原度及仿木材料与构造方式等问题,展现了皇家陵墓玄宫营造中仿木设计思路及仿木材料与技术的独特性。研究对缺乏地面实例的巴蜀明代皇家木构建筑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侗族木构建筑是侗族群众繁衍生息的载体,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具有较高民族代表性和文化遗产价值侗族木构建筑星罗棋布。本论文以广西三江侗族地区的侗族木构建筑为研究对象,在调查整理当前该地区侗族木构建筑受传统城镇化和旅游开发等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存在问题,分析了保护传统侗族木构建筑的重要性和进行设计创新的紧迫性。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侗族木构建筑保护和设计创新提出了三点策略:一是采取"博物馆"保护模式,对传统侗族木构建筑整体保护与传承;二是采取"市场化运作"保护模式,制定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地方技术标准;三是采取"现代+传统"保护模式,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建设现代化侗族木构新型建筑  相似文献   

6.
罗强 《室内设计》2017,(5):14-20
在我国以木构为主的传统建筑大 木构架体系中,穿斗构架是南方地区常采用的 结构形式。而巴蜀地区的穿斗构架兼有南方 穿斗的共性,又有其个性。在特殊的地理条 件、民俗文化的影响下,巴蜀穿斗构架在构筑 技术、构架组合、审美特质与特色空间营造等 方面都体现出富有内涵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7.
蔡萍  王展光 《重庆建筑》2021,20(3):25-26,35
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数字化是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在大数据背景下传承的重要手段.民族地区高校通过将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融入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中,对其进行数字化采集和存储、复原和再现、展示与传播,既满足了苗族营造技艺发展的需求,又推动了高校内涵式发展,从而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章指出中国古代工匠长期经验积累和探索形成相当完备的营造体系并非偶然,木材的物理特性以及传统思想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都促使木构建筑不断发展,甚至在砖石建筑上也大量出现仿木特征,这都体现了木构建筑在中国传统营造中的重要地位。文章探讨了中国传统建筑材料的特性,简要分析了传统木构建筑的构造特点,阐述了构造中体现的功能性特征和审美情趣,并分析了其当代传承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大定”为金朝较为稳定的一段和平时期,此时金国政局稳固,经济恢复,文化繁荣,良好的国内社会环境必然使其在建筑营造领域留下独有的印记。笔者通过文献查阅、资料收集以及现场调研等方式,对于现今山西地区具有确切历史纪年的金大定木构建筑进行考证,并简要分析其现存状况与分布特征,以此为基础重点对其营造特征从平面布局、梁架结构、铺作特征以及柱梁用材方面进行探析,以期总结该时期下山西各区域间营造特征的异同,为山西地区金代建筑营造特征的相关研究进行补充。  相似文献   

10.
在剖析浙江地区现存传统建筑实例的基础之上,尝试建立浙江传统建筑木构架区系表,对照阐释当时刊行全国的<营造法式>所载官式作法与浙江地方营造语汇的关联,探讨浙江6个地区传统建筑的特征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数字化是大数据时代科技与非遗结合的必然趋势。民族地区高校将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进行数字化采集和展示,既是侗族营造技艺发展的需求,也是高校土建教学改革的要求。贵州凯里学院建筑学院通过运用新式媒体、成立民建中心、多维共建师资、导入土建教学、开展课题研究、协同联动机制等路径实现高校对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数字化传承的知晓化、基地化、专业化、课程化、科学化和整合化,弘扬了民族建筑特色、深化了民族地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2.
“大定”为金朝较为稳定的一段和平时期,此时金国政局稳固,经济恢复,文化繁荣,良好的国内社会环境必然使其在建筑营造领域留下独有的印记。笔者通过文献查阅、资料收集以及现场调研等方式,对于现今山西地区具有确切历史纪年的金大定木构建筑进行考证,并简要分析其现存状况与分布特征,以此为基础重点对其营造特征从平面布局、梁架结构、铺作特征以及柱梁用材方面进行探析,以期总结该时期下山西各区域间营造特征的异同,为山西地区金代建筑营造特征的相关研究进行补充。  相似文献   

13.
胡斌  陈蔚 《新建筑》2012,(4):144-147
四川地区传统建筑技术是相对完整且具有一定地区独特性的体系。除自然环境条件的差异外,历史上多次移民迁徙也影响了该地区建筑技术的发展,使其呈现"多元杂交性"特征。以对现存清代建筑的实地考察为基础,从文化角度就这一时期建筑大木技术特征及其嬗变进行总结,揭示"移植与融合"两种演变模式在该地区建筑技术发展过程中的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的山西,现存金代木构古建筑遗存数量较多,居全国之首,建筑类型主要以寺庙为主,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这些木构建筑有着较为完整的历史延续性和营造技术的传承性,能够反映出山西地区厚重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5.
2006年,继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贵州、湖南、广西等省区都出现了一股侗族建筑热,如三江、通道、从江、榕江、黎平等城镇建设中出现了大量以风雨桥、鼓楼为代表的公共性建筑和休闲度假山庄。但由于对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方面的研究不足,且缺乏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等,使得这一富有历史积淀和文化特色的建筑形式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面临诸多问题。侗族木构营造技艺的传承与创新,需要加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基础性研究工作,落实侗族木构建筑营造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制定侗族木构建筑营造的地方技术性标准,才能将这一传统技艺发扬光大,使其在中国新城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以广西三江县为例,以描述现状,列举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的顺序来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6.
闫金强  张宇 《建筑创作》2011,(11):242-244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龙寺大殿位于四川省芦山县境内,为四川地区少数现存元代木构建筑之一.大殿在柱梁体系与科栱形制等方面,兼具元代殿堂大木结构的时代特点和四川地区古建筑的地域特色,并表现出一些更早时期通行于北方的建筑做法特征,凸显了研究地域古建筑演变谱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四川地区传统建筑在翼角处理上有别于北方清代官式建筑以及江南地区传统建筑,具有自己独特的处理方式和营造风格,还特别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构件——虾须。本文通过对四川地区地域 环境和地域文化的分析,探究四川地区特色建筑构件与营造技术的源 起、应用和内涵。  相似文献   

18.
以江西省宜丰县下屋村为例,梳理宜丰地区传统聚落特点,归纳其民居的建筑类型和空间形态,总结传统木构特征。通过实地测绘现有建筑,以数字化建模重现建筑风貌;通过对当地工匠进行访谈,整理当地营造做法,吸取传统智慧,为下一步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9.
以江西省宜丰县下屋村为例,梳理宜丰地区传统聚落特点,归纳其民居的建筑类型和空间形态,总结传统木构特征。通过实地测绘现有建筑,以数字化建模重现建筑风貌;通过对当地工匠进行访谈,整理当地营造做法,吸取传统智慧,为下一步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木构建筑为出发点,选取中日两个地区,通过木构建筑中对木材不同的呈现、木构建筑的典范分析和木构建筑的传承方式三个方面分析研究中日地域文化的不同特征,并尝试探索木构建筑对中日地域文化中更深层内涵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