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传统村落景观的地方性知识是一类独特的知识体
系,承载着村落景观特有信息,表达的是一个地方区别于其他
地方的根本所在。为保护传统村落景观,避免“万村同貌”,
以国家级传统村落袁家村为研究对象,借助地方性知识理论,
阐释袁家村传统村落景观中的地方性知识提取路径、知识类别
及构成体系,构建地方性知识多元价值评估模型,对其价值进
行评价。基于此,提出袁家村传统村落景观的地方性知识保护
与传承策略,为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重庆石柱县传统村落特色与遗产保护研究——以黄龙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传统村落是重庆乡土文化、民俗风情的重要载体,反映了重庆地区在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人文背景方面的鲜明特色。进行建筑与环境特色的研究,对于村落发展、建筑设计和学术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从重庆石柱传统村落出发,结合实地调研分析,梳理石柱县传统村落形态,分析重庆传统村落的基本特点,从建筑格局、结构形式、色彩材质等方面来剖析重庆土家族吊脚楼民居建筑特色,阐述对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围绕推进乡村振兴的乡村建设任务,探索以延续乡村文化为导向的传统乡村聚落平面形态量化方法,能有效引导乡村开展合理定位与规划,避免乡村规划雷同现象。基于浦式量化法对渝东南32个传统乡村聚落平面形态的量化指标进行提取后,发现这些传统聚落呈现出大分散、小聚集等平面形态特征。在结合数理分析、定性分析及计算机辅助分析方法的基础上,从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人文因素对聚落平面形态特征展开分析,探究形态的形成机制,旨在助力我国乡村构建精准且独具特色的乡村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4.
5.
6.
7.
8.
在城市化影响下,珠三角传统村落发展民宿旅游具有一定的困难,但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是在景观保护与更新方面具有示范意义。在保护方面,村民自发行为和政府推动起了作用,使得村内主要建筑和景观得到了保护,恢复传统礼仪功能,并根据民宿旅游的需要进行功能重构;在更新方面,采取赋予民宿功能、打造主题庭院、增加景观小品、对民居结构进行调整等措施。 相似文献
9.
乡村聚落景观承载着乡村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深远的文化传统。重庆渝东南地区由于多民族的栖息和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其乡村聚落景观更是独具地域特色。本文以渝东南乡村聚落景观的保护与发展为例,提出就地保护和异地搬迁保护这两种乡村聚落景观的保护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快速城镇化与现代化进程中,传
统村落遭受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干扰,加之“重
文化、轻自然”的保护思想较为普遍,导致传统
景观难以维持平衡状态而出现破碎化、异化与
衰败等问题。本文基于文化与自然融合理念,系
统解析传统村落景观韧性内涵与机理,并构建景
观韧性评估模型,以陕南地区的12个传统村落作
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陕南
传统村落样本景观韧性综合得分平均为55.282,
处于景观韧性一般水平,最高为青木川村,凤镇
街村、营梁村与云镇村得分均高于60,处于韧
性较强水平,得分最低为西坝村处于韧性较弱
水平;第二,指标准则层中文化景观韧性得分最
高,是影响陕南传统村落景观韧性水平的主导
因素,依次是生态环境韧性与社会网络韧性;第
三,一级指标中陕南传统村落样本得分情况差异
较大,主要受到自然环境、旅游开发、人口流失
与移民搬迁政策等因素影响。最后,基于景观韧性评价结果与文化与自然融合理念,从增强抵御干
扰力、提升适应恢复力、优化学习发展力等入手,提出传统村落景观韧性分类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安居”角度,运用栖息地理论和防卫理论,提出了“蔽护型”景观遗产的概念,认为其结构形成源于内在的文化心理和外在的环境影响。以传统村落景观遗产为例,从空间格局、景观边界、街巷组织、建筑类型等方面着手,提炼此类村落景观的构成,包括“垂直疏离型”和“水平围合型”双重蔽护向度。“蔽护型”景观遗产结构是地域特色、文化心理、民族信仰等内涵的空间化呈现,对其结构的探析能为传统村落景观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传统村落作为农耕时代村落民居和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具有极高的研究与保护价值,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节点性空间。传统村落蕴含了丰富的古民居建筑营造理念,在传统村落选址、建筑布局、空间构造及建造技艺等营建智慧与工艺技术方面均有体现,对当今人居环境建设极具启迪与借鉴意义。随着国内城镇化进程的稳步推进衍生出了大量“空心村”,加之传统村落面临经费不足、缺乏良好商业运营等导致了一系列如生态遭到破坏、传统文化侵蚀、建筑风貌破损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14.
文章从景观基因理论视角出发,通过识别秦巴山区传统村落景观的外在表达和内在特质,建立片区内独特的景观基因谱系,为地域景观文化的研究提供新路径。在对秦巴山区国家级传统村落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基于景观基因理论对传统村落景观基因进行识别与提取,从传统村落外在营构过程和内在文化形成两个层面,构建了双层(营构—文化)、六维、二十二类景观基因图谱体系,同时基于景观基因识别四原则,定性分析梳理了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厚畛子镇老县城村景观基因特征。研究成果为秦巴山区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研究提供借鉴和科学依据,为传统村落的完整性、特征性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适应性循环是广泛存在于乡村聚落发展历程中的基本演替表征,是特定乡村景观时空格局与过程交互适应规律的直接投射。以社会-生态韧性视角下的适应性循环架构展开的乡村聚居形态研究,不仅利于定向寻求景观风貌历史荣衰而呈现出的独特演化规律,更有利于深层次把握地域乡村景观特色的影响驱动内涵。聚焦于新疆乡村聚居实体形态景观(本体、中心地标、循环系统、特殊区),通过适应循环系统的兴起、繁盛、衰退、重构阶段发展特征解析,梳理乡村聚居景观演变的时间脉络和空间拓展过程,初步探析出聚居景观形态演变的3种主要驱动影响机制:地理环境与乡村聚居景观空间情势的互适融合,产业经济对于聚居景观存续发展的引擎带动,以及宗教民俗之于乡村聚居景观文脉表征的统领浸淫。 相似文献
19.
20.
受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文化的地域性与复杂性影响,传统村落景观的地方性表达是一个地方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根本差异性所在。为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避免“千村一面”,以陕西关中地区现已公布确认的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人类学中的地方性知识理论,提出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的概念内涵、分类体系和提取路径。从大地格局景观、选址布局景观、空间形态景观、街巷格局景观、院落布局景观和民俗文化景观6个方面,开展关中地区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的提取与谱系生成,从而构建起传统村落景观“人-地”关系语境下的知识网络,使其具备探索、分析和解决“在地性”风景营建的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