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地下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有巢居、穴居的洞穴,可以算是最早的地下建筑。现代,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剧增,地面土地的紧张,以及避免战争的威 相似文献
3.
4.
地铁车站深埋于地下,结构复杂特殊,一旦发生火灾,往往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如何有效预防和减少火灾情况下的人员伤亡,尤其是防止群死群伤等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已成为当前国内外消防安全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为在车站发生火灾事故时能够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将火灾事故的影响范围减少到最小,损失降到最低,本文对大型地铁站火灾进行了特性分析,分类介绍了地铁站火灾预警系统及相关预警机制,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地铁站内不同的火灾发生地点分析讨论了不同的人员疏散救援模式,对大型地铁车站火灾的消防安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地铁站的设计和管理提供了相参考。 相似文献
5.
6.
7.
随着国内建筑数量在不断增加,建筑发生火灾时的人员安全疏散成为重要问题。本文选用某一建筑作为研究对象,利用Revit软件建立3D模型并分别导入火灾模拟软件Pyrosim和人员疏散软件Building Exodus中,将3D模型转换为火灾模型和疏散模型,根据对火灾的具体描述在疏散软件中进行人员安全疏散分析, 并将分析结果与火灾模拟时间对比,优化建筑模型以达到安全要求。将BIM建筑信息模型运用到公共建筑安全疏散中充分体现其数据化、可视化的特点,为今后人员疏散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9.
地下建筑火灾特点及防火的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秀娟 《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1,(10):7-9
本文简要介绍了地下建筑的发展、概况及火灾的特点,并提出了对地下建筑防火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针对传统在建地铁工程火灾监测预警模式存在的可视化程度低、信息管理烦琐等缺陷,结合BIM 技术,提出一种火灾监测预警可视化管理方式。该方式以BIM 模型为载体,通过运用RevitAPI 二次开发技术,将火灾监测信息按照功能和顺序进行分类整合,在Revit 平台搭建具备可视化预警、数据查看、信息分析及信息共享功能模块的“火情预警平台”,进一步提高监测信息与BIM 模型的交互度,优化火灾监测预警可视化管理水平,提高地铁施工安全系数。以南宁地铁3 号线某车站为实例,分析该方式的实用性。实践表明,该方式能提高火灾监测预警的可视化管理水平,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为了进一步提高油库消防系统的安全性,针对其火灾报警信息系统进行了改进,构建基于量子粒子群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火灾智能预警算法,以温度、烟雾浓度以及CO 浓度数据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以无火、明火以及阴燃火的概率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出。使用量子粒子群算法优化BP 神经网络运行中随机产生的权值和阈值,加快神经网络收敛到期望误差的速度,增强全局搜索能力。通过MATLAB 软件对智能火灾预警算法的模型进行仿真,模型输出的火情概率与实际值基本吻合。设计了多传感器数据采集设备,获取火灾现场数据,输入网络模型,能够有效识别明火、阴燃火和无火情况,验证了该算法可提高消防预警系统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针对大型公共建筑存在的结构复杂、消防疏散困难等问题,提出了用于优化疏散路径的改进蚁群算法。首先,针对基本蚁群算法(ACO)引入Dijkstra 算法,并利用Dijkstra 算法计算出全局性较好的次优路径进而对蚁群算法初始信息素分布情况进行了加强。其次,根据火灾的实时情况改进了蚁群算法的转移概率、更新规则、信息素挥发系数、启发函数等。最后,对改进的蚁群算法进行对比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较强的全局搜索能力以及较高的搜索效率,能够避免算法进入局部最优陷阱,有效提高消防疏散路径规划效率。 相似文献
13.
以南京某高校图书馆为例,依据“最不利影响”原则,充分考虑气象因子、建筑结构和可燃物等环境因子,利用建筑信息模型和时空分析模型模拟火灾产生因素的时空规律,构建火灾场景,剖析人员疏散时所能承受危险源的阈值,获取了4个季节建筑物内部的危险区域。结合室内路网模型和路径搜索算法,规划设计了人员疏散的生命安全保障路径,且与时间最短路径和距离最短路径进行对比分析,评估生命保障路径的疏散效果。通过上述研究,实现建筑物火灾的时空模拟和人员疏散的动态规划,为制定城市火灾应急响应的适应性措施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本文基于绿色建筑材料的管理特征,分析了BIM与绿色建筑材料管理的关系,提出了BIM技术在绿色建筑材料管理体系中的构成及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的应用,有效提高了绿色建筑材料信息化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地下商业建筑特征和火灾危险性的介绍,针对地下空间商业建筑的安全疏散进行设计分析,介绍密闭空间内人员在内部环境、自身反应速度、烟气扩散、能见度等因素的影响下,安全疏散的时间、方式、安全出口数量等的设计方式,探讨地下商业安全疏散设计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