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消费习惯的变化,人们对餐饮的需求也发生了转变,快捷、方便的餐饮品类越来越受消费者的青睐,预制菜市场也日渐火热。低温流通的肉类预制菜是预制菜中的重要品类之一,由于品类丰富、食材新鲜、操作便捷,成为人们预制菜消费的新选择。但预制菜目前仍存在加工技术不成熟、冷链物流体系不完善、产品生产标准及操作规范流程不统一等问题,从而导致预制菜感官品质不稳定、安全性不足,降低人们的消费信心。因此需要对低温肉类预制菜的工艺流程和相应的加工技术进行升级转换,为低温肉类预制菜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本文主要综述了低温肉类预制菜的研究现状,加工过程对预制菜品质和安全性的影响,以及可应用于低温肉类预制菜的快速冷却与冷冻、冷链物流、杀菌、智能与活性包装等新型食品加工技术,以期为预制菜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虾类预制菜是一类受欢迎的便捷食品,其生产与质量控制关系着产品的安全性和口感品质。本文介绍了虾类预制菜的定义和种类,分析了虾类预制菜的生产过程,并对虾类预制菜的各方面质量控制策略进行探究,为更好地推进虾类预制菜的发展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宅经济”的兴起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大众的消费观念和方式正发生着深刻的转变。传统的菜肴、简单的方便食品、净菜配菜产品等都无法满足当代人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预制菜应运而生,进一步丰富了预制食品体系。现如今,预制菜已成为国内外食品行业中发展最快的品类之一,其加工工艺、市场愈发成熟。但是我国的预制菜产品还处于发展阶段,存在技术落后、标准不匹配、安全隐患突出等多方面问题。农兽药残留、非法添加、产地卫生条件等问题是食品行业常见的安全隐患,该研究针对预制菜安全隐患这一突出问题,对我国预制菜食品(尤其是肉类预制菜)的安全现状进行深入了解,分析形成风险的原因,讨论风险因子的识别检测方法,并针对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管控措施,为预制菜行业的生产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自从“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宅经济”迅速崛起,拉动了预制菜的消费,预制菜逐渐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畜禽类预制菜作为预制菜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较高的市场需求,但是目前存在产品感官、风味、安全性及标准等方面的问题,因此需要对畜禽肉原料初加工、烹调、灭菌、贮藏等加工技术进行革新,为畜禽类预制菜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本文主要综述了畜禽类预制菜加工技术的研究现状,并简要概括了畜禽类预制菜现有的相关标准,以期对畜禽类预制菜加工技术及产品质量的改进和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肉制品是人类重要的蛋白质来源。肉类预制菜肴的加工和贮藏过程中容易发生过氧化反应与微生物污染,造成营养流失、色泽衰退、风味下降。传统肉制品抗氧化剂对人体健康带来的安全隐患问题已引起人们重视,天然植物资源在调控肉制品营养与品质中的应用备受关注。天然植物中富含多酚、多糖、有机酸、萜类化合物等活性成分,对于肉制品的色泽、氧化、风味及有害物质生成等均具有良好调控作用。该研究围绕着肉类预制菜肴关键的品质变化、植物中典型的活性物质、天然活性物质在肉类预制菜肴中的应用现状这三个方面进行综述,并对当前植物资源在改善预制菜肴品质中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分析,为肉类预制菜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预制菜火爆的背后,始终绕不开消费者最关心的两大问题,即菜品好不好吃、安不安全?而这些问题实际上都与冷链物流环节息息相关,冷链物流水平也已成为国内预制菜产业发展的重要短板。伴随家电、物流等企业纷纷入局预制菜,未来预制菜的冷链物流水平能否得到提升?2023年预制菜会迎来提档升级吗?  相似文献   

7.
预制菜是将可食用原料经预加工制成的半成品或成品产品,具有一定的保质期,近年来该行业快速发展。该研究对预制菜的定义、分类、发展现状、技术难点、市场规模及主要企业进行了综述,并对预制菜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目前的主要产业大省包括广东、山东、福建、江苏、河南等。预制菜技术难点主要有食品安全、感官品质、营养品质与保健功能、原材料质量控制及溯源体系、速冻及解冻技术、包装材料与技术、智能装备成套设备等方面。标准化、细分市场和高质量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与输送,将成为预制菜行业的发展方向。该综述可为预制菜领域科研攻关的方向、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梁盼 《中国食品》2022,(20):39-41
<正>随着宅经济和懒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疫情的催化作用下,方便快捷的预制菜逐渐成为消费者的囤货新宠。特色小吃、各式糕点、非遗美食、地方名菜等统统被复刻成预制菜,一大批地方特色美食也乘着预制菜的东风走进越来越多的家庭,广东传统名菜猪肚鸡就是其中之一。记者注意到,不少预制菜企业推出了猪肚鸡预制菜产品,而猪肚鸡预制菜的市场表现也颇为亮眼。在千帆竞发的预制菜赛道,细分单品五花八门,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预制菜生产中的微生物污染状况,为预制菜企业的卫生控制提供参考,并为相关产品卫生规范及标准的制定提出建议。方法 从湖南省70家预制菜企业中等比例分层抽样5家,对其生产加工过程中的环境空气沉降菌及接触表面、邻近接触表面、预制菜样品中大肠菌群和菌落总数进行检测。结果 中型企业的环境空气沉降菌及各表面、预制菜样品中大肠菌群和菌落总数较高(P<0.05),预制蔬菜制品生产车间各表面菌落总数较高(P<0.05),接触表面中加工人员手部更易受微生物污染(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预制蔬菜制品菌落总数较高(P<0.05),过程产品大肠菌群、菌落总数均高于成品(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预制菜企业尤其是中型企业,应加强预制蔬菜制品生产车间的卫生要求及过程产品的卫生控制;建议相关产品标准及产品生产卫生规范中应注重车间卫生管理及生产过程的卫生控制。  相似文献   

10.
预制菜是指以农、畜、禽、水产品为原料,经过标准化生产得到的成品或半成品。随着宅经济、家庭小型化和生活节奏的改变,预制菜行业迅猛发展。家禽预制菜是预制菜行业的重要分枝,市场上主要的产品有冷冻形式的白切鸡、椒麻鸡、盐焗鸡等卤煮类产品;也有道口烧鸡、辣子鸡丁等常温保藏类;还有盐水鸭等低温保藏食品。加工技术和复热技术良莠不齐,原料控制、腌制入味、熟化工艺和匹配的设备等影响着产品的质量;特别是冷冻类预制菜,复热技术和程度对菜品的品质影响较大,缺乏家禽预制菜肴和复热技术的理论研究。本文综述了加工技术以及复热技术对冷冻家禽预制菜的影响,为改善家禽预制菜的食用品质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为预制菜加工企业、中央厨房以及家庭饮食中获得安全、高质量的冷冻家禽预制菜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川菜肉类菜肴工业化及其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肉类菜肴的工业化已成为扩展其消费渠道和空间、促进文化传播以及肉制品加工开发新产品、培养产业增长点的新途径,而肉类加工技术进步和方便、快捷风味食品市场需求增长为其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动力。川菜是中国菜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肉类菜肴的工业化涉及菜肴类型选择、加工工艺研发、设施设备配套、质量安全控制等关键环节。在其产业化开发中,可根据市场需求,参照“1+2+3”原则选择适宜于工业化的菜肴品类;以现代肉类加工技术为借鉴进行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针对风味衰减关键因子应用WAETT(微生物残留、水分活度、包装容器内残留氧、贮藏时间、贮藏温度)调控技术确保菜肴特色风味和品质;根据产品工艺特性需求合理配套实用、先进的设备;通过借鉴肉类加工成熟的安全控制体系,并与现代质量安全可追溯等技术结合,通过MATEPP(马特普)栅栏技术控制,确保产品品质,提升加工效率。本文对涉及上述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速冻中式肉类预制菜肴是将速冻调理技术运用到传统中式肉类菜肴的生产中,由于其便捷性(主要是简化了厨房烹饪环节,降低烹饪成本,提高烹饪效率)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然而,速冻中式肉类菜肴在冷冻贮藏期间会发生品质劣变(例如脂肪氧化、风味丢失、风味失真等),不仅影响产品的品质,还会降低消费体验和复购率。因此,本文系统综述了速冻中式肉类预制菜肴在冻藏期间品质变化及品质提升技术,以期为其品质提升策略提供相关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国外食品安全生产的政策法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肉品加工技术与肉类质量安全控制技术是我国肉类产业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障。本文主要论述了国外一些国家的安全管理机构和食品安全的政策法规,以用于指导我国安全肉制品的生产。  相似文献   

14.
我国肉品加工科技现状及趋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是世界肉品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2018年,我国肉品总产量8 624 万t,占世界肉品总产量的1/3。 1949—2019年的70 年发展历程里,我国肉品加工业一方面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改造落后产能,另一方面加强中华传 统肉制品加工技术改革创新,经历了冷冻肉、高温肉制品、冷却肉、低温肉制品、传统肉制品工业化和营养肉制品 加工等发展阶段,在品质提升、营养保持、标准加工、安全控制及绿色制造等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上取得长足进步。 当前,我国人民对肉品消费的需求已从数量安全到质量安全再到营养健康快速转变,初步建立了以市场需求为导 向,以畜禽宰后保鲜、物流、加工等为主体,相关服务业为支撑的全产业链新型肉品加工产业。基于我国肉品加工 产业现状和未来产业需求,智能化屠宰分级分割、生鲜肉智慧物流保鲜、梯次化绿色加工、共产物高值化利用、质 量与安全和营养健康是肉品加工科技发展新趋势。本文综述我国当前肉品加工产业现状、科技现状、存在问题以及 肉品加工科技趋势,为未来30 年肉品加工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成黎 《食品科学》2010,31(19):465-468
通过对我国肉类产品安全现状与发展的文献进行归纳,分析“从养殖场到餐桌”的各个环节出现的主要安全问题,提出改善肉类产品质量的严格控制措施:加强畜禽养殖环境的管理,严格规范养殖管理;在加工、贮运、销售过程中引入严格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HACCP)与检测体系;增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知识,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加强政府、教育机构、媒体等相关机构对肉类产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和控制,同时,政府等相关部门还需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体系建立完善一系列的养殖、生产、管理和控制体系。  相似文献   

16.
肉品质量安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从农场到餐桌等诸多环节。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肉品的安全现状,肉品供应链加工贮藏和零售运输过程中影响我国肉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及提高加工贮藏和零售运输过程中肉品质量安全的措施,并分析了提高我国肉品安全的意义。以便解决肉品加工贮藏和零售运输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7.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appropriateness, attractiveness, use-intention and (un)desirable sensory properties of meat substitutes in different dishes based only on visual information. A web-based survey was developed to let consumers assess the use of meat substitutes in different dishes. The survey consisted of 38 key questions with subdivisions and was completed by 251 respondents. Six different dishes (spaghetti, rice, wrap, pizza, pasta salad, and soup) were rated for their appropriateness for the use of meat substitutes. Subsequently, appropriateness, attractiveness, and use-intention were rated based on photographs of the six dishes prepared with meat substitutes that differed in shape and appearance. Respondents also had to indicate (un)desirable sensory properties of meat substitutes for every dish. Spaghetti, rice and wrap were more appropriate for the use of meat substitutes than the other dishes. The most appropriate meat substitute–meal combinations were those that are similar to common Dutch meal combinations (e.g. spaghetti with mince and rice with pieces). Attractiveness and intention scores were in line with the appropriateness scores. Furthermore, we found that current users of meat substitutes and younger respondents gave higher appropriateness ratings.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appropriateness of meat substitutes in a dish is related to attractiveness and use-intention and that meal context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at substitutes.  相似文献   

18.
肉及肉制品辐照是一种利用高能电离射线提高安全性和延长货架期的非热杀菌技术,能够有效杀灭腐败微生物,延长肉及肉制品的保质期。以往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辐照处理对肉制品的杀菌保鲜效应及效果,以及辐照对肉类蛋白和脂质氧化的影响规律。近几年研究发现,辐照在达到保鲜目的的同时,通过协同其他技术能保持和改善肉类营养成分和品质特性,凸显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特别是中式菜和糜类等预制菜领域。本文综述了食品辐照技术在肉制品保鲜的应用和对品质质构特性的影响,提出了利用抗氧化技术,可食用涂层和气调包装等辅助工艺来保持或提高肉制品原有品质和风味的建议,同时也是往后研究食品辐照科学的一个热点趋势,以期为辐照技术在肉品产业化科学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张园园  周聪  郭依萍  叶可萍 《食品科学》2022,43(11):293-300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以下简称单增李斯特菌)是一种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重要食源性病原菌,常因污染肉品而引发食物中毒事件,其中交叉污染是引起单增李斯特菌污染并导致食源性疾病的主要途径。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肉及肉制品污染单增李斯特菌引发的流行病学情况、家庭厨房和肉品加工厂的交叉污染情况、交叉污染模型构建、交叉污染的预防与控制等,为维护家庭食品安全以及保障工厂食品加工卫生安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