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香菇和牛肝菌为主要原料生产一种味道鲜美、食用方便的即食食用菌。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油菌比、油炸时间、油炸温度3个因素进行Box-Benhnken设计试验,并通过响应面法分析因素对响应值(感官评分)的影响,得到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的预测模型,从而确定了即食食用菌的生产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即食食用菌生产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油炸食用油5℃棕榈油,油菌比6.3∶1,油炸时间5 min,油炸温度138℃,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得的即食食用菌感官评分为87.56(n=3)。将制得的即食食用菌置于40℃下恒温加速贮藏90 d,在此期间,即食食用菌香气浓郁,无异味,口感适宜,其感官评分下降幅度小,油脂酸价及过氧化值均符合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2.
以贵州兴仁薏仁米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薏仁米贮藏过程中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为期1年的贮藏过程中,薏仁米的颜色、气味、主要成分及关联指标变化明显,表明薏仁米品质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薏仁米色泽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由最初的乳白色、有光泽,逐渐变暗偏黄且带有灰色;气味也由最初的甜香气,最终呈哈败味。在贮藏期间,薏仁米的蛋白质、淀粉和灰分含量的变化无显著差异,但水分含量逐渐降低(降低37.06%),脂肪含量减少明显(减少15.00%);薏仁米贮藏过程中脂肪酸值、过氧化值、电导率、丙二醛含量升高,分别增加了272.56%,416.21%,123.78%,99.91%,脂肪酶活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薏仁米的脂肪氧化是其品质变化的主要原因,关联指标如肪酸值、过氧化值、丙二醛值、脂肪酶活动度和电导率的变化,均灵敏地反映其品质的下降。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冻融次数对牦牛肉胶原蛋白特性和品质的影响。以牦牛肉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冻融次数下牦牛肉剪切力、pH、解冻损失、蒸煮损失、色差、质构、胶原蛋白含量及溶解性、酶活性及微观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牦牛肉剪切力下降了59.72%,牦牛肉胶原蛋白溶解性、β-半乳糖苷酶和β-半乳糖醛酶活力、解冻损失、蒸煮损失和b*值显著上升(P<0.05),胶原蛋白含量、剪切力、pH、L*值、a*值以及质构显著下降(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剪切力与L*值、a*值、pH、胶原蛋白含量和溶解性、质构指标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解冻损失、蒸煮损失、b*值、β-半乳糖苷酶活性和β-葡糖醛酸酶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P<0.001);pH与胶原蛋白特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胶原蛋白特性与质构指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牦牛肉组织结构随冻融次数增加表现为破坏严重,肌纤维边界模糊。综上,冻融次数增加,... 相似文献
4.
5.
6.
粮食在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粮食在贮藏过程中生命力、营养成分变化的情况,同时以稻米、小麦与面粉、大豆为例,分析了贮藏过程中食用品质的变化。粮食在贮藏过程中发生霉变,可影响粮食籽粒的发芽率;粮食陈化以后,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脂类、酸性物质、维生素等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食用品质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7.
响应面优化草鱼鱼鳔酶溶胶原蛋白的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草鱼下脚料鱼鳔中胶原蛋白的提取率,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胃蛋白酶提取草鱼鱼鳔胶原蛋白。探讨加酶量、提取时间和液料比3个因素对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表明:胃蛋白酶提取草鱼鱼鳔胶原蛋白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加酶量40mg/g、提取时间48h、液料比80:1(mL/g),在此工艺条件下胶原蛋白实际提取率为17.82%,与模型预测值(18.04%)接近。方差分析显示,模型可靠,3个因素均对草鱼鱼鳔胶原蛋白的提取率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8.
响应面法优化鲫鱼鱼鳞酸溶性胶原蛋白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影响酸溶性胶原蛋白(acid-soluble collagen,ASC)提取效果的3个因素即乙酸浓度、液料比和提取时间进行了优化,建立并分析了各因素与ASC得率关系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ASC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酸浓度0.41mol/L,液料比12mL/g,提取时间54.81h,在此工艺条件下,ASC最高得率(以干基计)理论值为20.97%,而实测值可达20.68%,与理论预测值相比,相对误差为1.38%。ASC的相对溶解度在pH4时最大,当NaCl浓度低于3%(mg/mL)时,ASC的相对溶解度基本不变,当NaCl浓度大于3%(mg/mL)时,相对溶解度迅速降低,但都在40%以上。 相似文献
9.
10.
紫米酸奶的工艺优化及贮藏品质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熟紫米粉和鲜牛奶为主要原料,研制具有抗氧化性能的紫米酸奶。将紫米酸奶的酸度、持水力和感官评分作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紫米酸奶的工艺进行优化,并对紫米酸奶的贮藏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紫米酸奶的最佳工艺为紫米粉添加量22 g/L,白砂糖添加量7%,接种量0.06%。在此优化条件下,紫米酸奶的感官评分为91.1分。在贮藏期间,紫米酸奶的感官评分、持水力、pH、酸度、乳酸菌数及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紫米酸奶具有更长的货架期和较强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1.
以黄冠梨为主要原料,辅以丑橘、旱黄瓜制备了一种低糖功能型非浓缩还原(Not From Concentrate,NFC)复合果蔬汁,并研究了其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NFC复合果蔬汁28天贮藏过程中,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略有变化,但不显著;浊度和离心沉淀率与对照相比显著增加(P<0.05);总酚含量呈现显著下降趋势(P<0.05)。另外,贮藏过程中NFC复合果汁色差ΔE<2,说明色泽变化不显著。气味指纹分析仪(电子鼻)对贮藏期果汁进行风味识别,能较好地区分风味变化。粒径分析表明9天内粒径变化不显著,但是28天与0天相比,平均粒径(D50)增加近一倍。综上,NFC复合果蔬汁短期贮藏能较好地保持营养成分和色泽,随着贮藏期的延长,粒径增大,风味显著变化,稳定性变差。 相似文献
12.
以米粉和脱脂乳为主要原料,基于发酵米乳复配菌株适宜配比的优化,研究米乳饮料的配方及其储藏品质。比较商用酸奶发酵剂(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和植物乳杆菌ZSM-002在米乳中的发酵特性,确定发酵米乳复配菌株适宜配比;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米乳饮料配方(米水比、脱脂乳加量、白砂糖加量、菌接种量、发酵时间和发酵温度);采用均匀设计试验,通过考察离心沉淀率确定复配稳定剂配比;最终研究优化米乳饮料的储藏品质。结果表明,商用酸奶发酵剂和植物乳杆菌ZSM-002以3:2复配效果较好;优化的米乳饮料配方为:米水比1:10 (g/mL)、复合菌3%、脱脂乳10%、白砂糖9%、复合稳定剂0.2%(海藻酸丙二醇酯60%,蔗糖脂肪酸酯0.2%,果胶38%,黄原胶1.8%),37 ℃发酵10 h,此条件下发酵米乳饮料的离心沉淀率为2.25%,滴定酸度为(17.03±0.92) °T,活菌数为(8.53±0.08)lg (cfu/mL),感官评分为(8.83±0.20)分;在4 ℃条件下储藏7 d后,其酸度为(34.2±1.56) °T,活菌数为(7.44±0.12)lg (cfu/mL),满足乳酸菌饮料益生菌存活数达到106 cfu/mL标准,制作的米乳饮料口感黏稠,有柔和的乳酸风味。 相似文献
13.
该文以黄精、山楂为原料,优化乳酸菌发酵黄精山楂复合酵素工艺条件,并分析发酵前后复合酵素品质的变化。通过探究5种不同乳酸菌的生长性能和耐酸特性,筛选出具有良好发酵性能的植物乳杆菌AS 1.2437和类干酪乳杆菌CICC 21019作为发酵菌株,以总黄酮含量及感官评分为综合评价指标,研究菌种体积比、黄精与山楂质量比、接种量、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对复合酵素品质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试验对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并分析复合酵素发酵前后感官品质、基本理化指标和功能性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复合酵素的最佳发酵工艺参数为菌种体积比2∶1、黄精与山楂质量比5∶1、接种量4%、发酵温度34℃、发酵时间52 h。与未发酵的对照组相比,采用此工艺制备的复合酵素感官评分、总酸含量、总黄酮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显著升高(P<0.05),pH值、可溶性固形物及还原糖含量显著降低(P<0.05),乳酸菌活菌数达到3.42×109CFU/mL。 相似文献
14.
选择4 ℃和-18 ℃两个贮藏温度对发酵镜鲤鱼糜肠在贮藏期间品质及氧化特性的变化进行研究。分别测定4 ℃和-18 ℃下贮藏90 d和180 d内发酵镜鲤鱼糜肠的pH、水分含量、白度、感官质量、TBARS及TVB-N值。结果表明,贮藏90 d内,-18 ℃贮藏发酵镜鲤鱼糜肠的pH始终较4 ℃中鱼糜肠的pH低;水分含量和白度优于4 ℃贮藏;TBARS、TVB-N值分别由起始的1.6、18 mg/100 g升至2.46、20.65 mg/100 g,但始终低于4 ℃贮藏的鱼糜肠且差异显著(p<0.05);-18 ℃贮藏可以更好地保持鱼糜肠的滋气味、组织状态等感官品质。经综合评估,与4 ℃相比选择-18 ℃对发酵镜鲤鱼糜肠进行贮藏能更好地保持其品质并能减缓氧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果蔬复合鹿肉香肠工艺配方优化与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不同价格、营养、风味和加工特性的鹿肉、猪肉为原料,加果蔬、膳食纤维和低聚异麦芽糖等营养强化物研制开发营养均衡、风味独特的果蔬复合鹿肉香肠。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大豆蛋白、马铃薯淀粉、低聚异麦芽糖、膳食纤维和果蔬用量及鹿肉猪肉质量比对香肠物性指标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蛋白和马铃薯淀粉对香肠的质构特性影响较大,低聚异麦芽糖对其影响较小,确定大豆蛋白和马铃薯淀粉的最佳质量分数分别为6%、5%;膳食纤维选苹果皮,蔬菜选香菇。应用正交试验、因子分析、极差分析和感官评定对主要原料配方进行优选,得到主要原料最佳配方为鹿肉猪肉质量比4:6、香菇质量分数15%、膳食纤维(苹果皮)质量分数5%、低聚异麦芽糖质量分数4%。最优样品的理化和微生物指标均达到同类产品的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6.
主要研究黑木耳冰淇淋的生产工艺及品质评价,探讨黑木耳浆、全脂奶粉、CMC-Na、明胶添加量对冰淇淋品质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筛选产品最佳工艺配方。结果表明:当黑木耳浆添加量为7%、全脂奶粉添加量为7%、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添加量为0.2%、明胶添加量为0.4%时,制得的黑木耳冰淇淋口感润滑细腻,风味独特,组织状态良好。 相似文献
17.
3种食用油在薯条煎炸过程中的品质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豆油、葵花籽油、棕榈油为研究对象,探讨在(180±5)℃条件下煎炸薯条,每天连续煎炸4h,共煎炸5d后各食用油理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煎炸时间延长,3种食用油的色泽加深、黏度增加;酸价(AV)显著增加,但未超过国家标准;碘价(IV)则随着煎炸过程进行而逐步降低;过氧化值(POV)在煎炸过程中均先上升后下降,其中大豆油和葵花籽油的POV呈波动性;煎炸3d后,大豆油、葵花籽油的羰基值(CV)超过或非常接近国家标准50meq O2/kg,煎炸4d后,两种油的极性化合物(TPM)含量超过国家标准;整个煎炸过程中棕榈油的CV和TPM含量均低于大豆油和葵花籽油。 相似文献
18.
广式腊肠加工及贮藏过程中蛋白质降解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以总氮、非蛋白氮、游离氨基酸、氨基态氮及挥发性盐基氮为指标,通过对比方法,系统研究了广式腊肠日照自然干燥脱水和人工加热烘烤脱水加工工艺和不同的贮藏条件下蛋白质降解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人工加热烘烤脱水腊肠非蛋白氮、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均高于日照自然干燥脱水腊肠,而氨基态氮含量则低于日照自然干燥脱水腊肠。在贮藏过程中,干燥脱水方法、包装形式及贮藏温度对于腊肠的非蛋白氮含量及氨基态氮含量有显著性影响(p<0.05)。长期高温贮存(30℃、100d)腊肠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尽管有所上升但对腊肠风味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