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Cr12MoV钢宽带激光淬火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宽带扫描技术对Cr12MoV钢进行激光表面淬火研究,分析了不同工艺参数对硬化层深度、宽度和显微硬度的影响及硬化层显微组织特征。结果表明,单道激光淬火宽度〉16mm,在最佳工艺下(激光功率2.6kW,扫描速度6mm/s,离焦量65mm),硬化层平均硬度达916HV0.1,是基体硬度的1.8倍。宽带激光淬火造成的组织细化和过饱和的隐晶马氏体的形成是硬度提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以层流等离子弧作为热源对共析钢进行表面淬火,通过等离子表面淬火热传导的理论分析,对等离子弧扫描速度对硬化层最大硬化深度的影响进行研究。并利用电子扫描显微镜、显微硬度计等试验手段,研究了淬火硬化层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层流等离子弧扫描速度越快,淬火硬化层最大硬化深度越小。得出等离子弧扫描速度与淬火硬化层最大硬化深度之间的关系,并且与实验结果相吻合。淬火硬化层组织为板条状马氏体和针状马氏体,淬火硬化层与基体的界面组织为珠光体和隐针马氏体,基体组织为珠光体。淬火硬化层硬度由共析钢基体的350 HV提高到900~1000 HV。  相似文献   

3.
氩弧硬化对硼铸铁表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氩弧重熔技术在硼铸铁表面进行表面硬化改性处理,研究了钨极氩弧硬化工艺参数对硼铸铁表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硼铸铁表面采用氩弧热源淬火时,淬硬层与基体之间过渡区明显,硬化区组织为莱氏体,过渡区组织为马氏体 残留奥氏体 少量石墨.氩弧硬化工艺参数对硬化层的深度、硬度和裂纹率影响较大,工作电流增加或扫描速度减小时,硼铸铁表面硬化层深度增加,硬度降低,裂纹率下降.在保证不出现裂纹的条件下,硬化层表面的硬度值最高可达64 HRC,硬化层显微硬度值最高可达1196 HV0.1,其耐磨性明显高于未经处理和经激光表面处理的硼铸铁.  相似文献   

4.
张明  孙久平  黄亮亮  李安安 《热加工工艺》2014,(18):140-142,146
采用激光加工机对T10A钢表面进行激光相变硬化处理,并对硬化层进行组织、性能表征。结果表明:硬化区组织为针状马氏体+少量残余奥氏体;过渡区为半马氏体+珠光体+网状渗碳体。硬化层显微硬度最高值为1219.3 HV1,比基体提高5倍。硬化层表面耐磨性分析表明,当功率为800 W、扫描速度为6 mm/s时耐磨性最佳,磨损率为13.11 mg/cm2。  相似文献   

5.
38CrMoAl钢激光淬火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连续波CO2激光束,对38CrMoAl钢进行了激光表面淬火研究,测量了淬硬层厚度和硬度分布,并对其金相组织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38CrMoAl钢激光淬硬层的硬度可达850HV0.3,是未淬火基体的3~4倍。激光淬火层分为均匀相变区和过渡区,均匀相变区组织由均匀细化的位错马氏体(包含少量残留奥氏体)组成,过渡区为板条马氏体和未溶铁素体的混合组织。在激光功率和离焦量一定的条件下,硬化层厚度和宽度均随扫描速度增加而减小,而淬硬层硬度首先随扫描速度的增加而增加,达到一最大值时又呈下降的趋势。在离焦量48mm,功率1.8kW的条件下,38CrMoAl钢激光淬火的最佳扫描速度是20mm/s。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钨极氩弧扫描速度对硼铸铁表面硬化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扫描速度增加,硬化层宽度、深度减小,而硬度提高,裂纹率增大;硬化层硬度沿层深的分布是从表及里由高而低,在过渡区下降缓慢;沿层宽的分布是层中心最高,向两侧逐渐降低,直至硼铸铁基体达到最低值;在保证不出现裂纹的条件下,硬化层表面的最高硬度值可达61.4HRC,硬化层最高显微硬度值可达1156.4HV0.1;硼铸铁材料采用氩弧热源淬火时,淬硬层与基体之间过渡区明显,硬化区组织为莱氏体,过渡区为马氏体、残余奥氏体和少量石墨。  相似文献   

7.
杨莉  肖龙  娄高峰 《热加工工艺》2006,35(18):19-21
研究了钨极氩弧扫描速度对硼铸铁表面硬化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扫描速度增加。硬化层宽度、深度减小,而硬度提高,裂纹率增大;硬化层硬度沿层深的分布是从表及里由高而低,在过渡区下降缓慢;沿层宽的分布是层中心最高。向两侧逐渐降低,直至硼铸铁基体达到最低值;在保证不出现裂纹的条件下,硬化层表面的最高硬度值可达61.4HRC,硬化层最高显微硬度值可达1156.4HV0.1;硼铸铁材料采用氩弧热源淬火时。淬硬层与基体之间过渡区明显,硬化区组织为莱氏体,过渡区为马氏体、残余奥氏体和少量石墨。  相似文献   

8.
利用扫描电镜、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等手段研究了42CrMo钢折弯模具的激光表面淬火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激光扫描速度、功率、工件厚度等对淬硬层深度及硬度有显著影响。在激光功率2200 W、扫描速度1800 mm/min、光斑ϕ2 mm、辅助水冷、一道次扫描条件下,折弯模具刀刃硬度和淬硬层厚度分别达到734 HV0.2和1.05 mm,且刀刃两侧的硬度分布均匀。激光淬硬层组织为细小的马氏体,尤其靠近基体处。  相似文献   

9.
40Cr激光熔凝硬化组织形态及硬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CO2轴流激光加工机对40Cr钢表面进行激光熔凝硬化处理.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金相显微镜和显微硬度计研究了不同工艺下熔凝硬化层及基体的显微组织和硬度分布特征.实验表明:熔凝硬化层由熔化区、相变硬化区和热影响区组成;由表及里组织分别为极细隐晶马氏体 少量残余奥氏体、隐晶马氏体 碳化物 残余奥氏体、马氏体 回火屈氏体 铁素体.硬化层最高硬度约是基体的3倍;随着扫描速度的增加表层硬度先增加后减小,当扫描速度为2.5 m/min时,表层硬度最大,为1097.9 HK.  相似文献   

10.
    利用轴流CO2激光加工机对45钢在轴流基模条件下进行激光相变硬化处理,并研究了其激光相变硬化组织及性能.结果表明,改性层微观组织由表层至基体依次为:表面熔凝区为片状马氏体,均匀相变硬化区为隐晶马氏体,过渡区为混合马氏体、屈氏体和部分未熔的铁素体;激光相变硬化改性层的硬度与基体相比有大幅度提高;最高硬度(约为基体的3倍)出现在次表层;激光相变硬化处理后耐蚀性有所提高,随扫描速度增加,耐蚀性增强.  相似文献   

11.
球墨铸铁的激光相变硬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TJ—HL-T5000激光器,对QT600-3球墨铸铁进行激光相变硬化研究,测量了淬硬层深度和硬度分布,并对其金相组织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QT600—3球墨铸铁激光淬硬层组织的表层结构致密,硬度可达920HV,淬硬深度约为0.5mm,从表面沿深度方向出现包围石墨球的马氏体壳组织,对提高耐磨性有利。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等离子束表面硬化工艺参数对硼铸铁硬化轨迹交叉点处硬化层的组织与硬度分布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交叉点处硬化层的组织为隐针马氏体 残留奥氏体 片状石墨 硼化物,其硬化层的深度和硬度均高于单道硬化层的深度和硬度。交叉点处硬化层中的最高硬度并未出现在最表面,而是发生在距表面有一定距离的次表层;且随电流增加,最高硬度的位置向硬化层内部推移。硬化层中硬度分布很不均匀,其最高硬度两侧均具有较大的硬度梯度,但随电流增大,硬度梯度减小。  相似文献   

13.
40CrNiMoA钢激光相变硬化技术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石岩  徐春鹰  张宏 《金属热处理》2002,27(11):16-18
研究了40CrNiMoA钢激光淬火工艺参数与硬化层深度及硬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淬硬层微观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光斑扫描速度的提高,硬化层深度降低,表面硬度存在一个极大值;随着激光功率的升高,硬化层深度增加,表面硬度也存在一个极大值,激光淬火硬化层依其组织特征,分为完全淬硬区,过渡区及高温回火区。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磨削深度对42CrMo钢强化层组织与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磨削深度条件下,强化层的马氏体粗细不均,表层显微硬度随磨削深度先增加后降低,完全强化层显微硬度在720~800 HV0.1之间,比基体硬度提高了2倍。随着磨削深度的增加,强化层厚度最小值也增加,在磨削深度为0.6 mm时强化层厚度可达1.8 mm。  相似文献   

15.
光纤激光淬火对凸轮用45钢表面磨损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提升凸轮表面耐磨性,采用YLS-4000型光纤激光器通过不同的激光功率对基体材料45钢表面进行激光淬火。通过SEM观察激光淬火前后材料表面和界面形貌,金相显微镜观察组织形貌,通过HVS-1000A型显微硬度仪测试了试样表面硬度,并测试了试样的摩擦因数和磨损形貌。结果表明:淬火层界面显微组织为淬火马氏体及少量残余奥氏体,在激光功率1 000~1 800 W时分别获得淬硬层深度为0.3~0.8mm的单道热影响区;淬硬层硬度分布基本均匀,平均硬度约为547~765HV,比基体硬度提高了2~3倍,激光淬火后组织细化和形成大量马氏体是硬度提高的主要原因;在一定激光功率范围内(1 200~1 800 W),激光淬硬层的抗磨损性能比基体有较大的提升,且当激光功率为1 600 W时能获得最佳的磨损性能。  相似文献   

16.
采用OM、SEM、X射线应力分析、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分析了感应淬火处理对42CrMo钢曲轴连杆轴颈截面组织和残余应力的影响,探讨了不同淬火功率对淬硬层形貌、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42CrMo钢曲轴连杆轴颈截面由淬硬层、过渡层和基体3部分组成,淬硬层组织为均匀细小的马氏体,过渡层组织为马氏体和回火索氏体的混合组织,基体组织为回火索氏体。经感应淬火处理,42CrMo钢曲轴连杆轴颈表面残余应力由拉应力变为压应力,随着感应淬火功率的增加,淬硬层深度增加,组织不断细化,当感应淬火功率为2500 W,组织最为均匀细小,表面硬度达到了751.3 HV0.1,耐磨性大幅提升;但是淬火功率过高会导致组织粗化,当感应淬火功率为2600 W时,组织有所粗化,硬度也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