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玉红  苗国英  常辉 《供用电》2004,21(5):26-28
1 纵联保护分类1 .1 按使用通道分类输电线路的纵联保护能够区分本线末端和对侧母线(或相邻线始端 )的故障 ,可有选择性地快速切除全线故障。这种保护需要将线路一侧电气量的信息传输到另一侧 ,使线路两侧之间发生纵向联系。按照所利用通道的不同类型纵联保护可分为导引线保护、载波保护、微波保护及光纤保护 4种。各种传送信息通道的特点如下 :( 1 )导引线通道 该通道需要铺设电缆 ,其投资随线长而增加。当线路超过 1 0km以上时就不经济。而且导引线越长 ,安全性越低。中性点接地系统中 ,除雷击外 ,接地故障时地中电流会引起地电位升高 …  相似文献   

2.
孙刚 《电工技术》2003,(8):15-16
分析了广州发电厂西罗乙线导引线纵差保护拒动的原因,并计算了线路单相接地时产生的高压,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导引线纵联差动保护具有装置简单、运行可靠、维护量少、技术成熟、保护性能好等许多优点,因而广泛应用在短距离的输、配电线路上。为保证导引线纵差保护能长期可靠地运行,必须作好施工前导引电缆的选型及导引线  相似文献   

4.
英国Reyrolle厂生产的Solkor Rf线路纵差保护是一种很简单的纵差保护。绝缘耐压水平有5KV和15KV两种产品。其中带有隔离变压器的为15KV产品。它们的前期产品是Solkor R已运行了几十年。近年来才改进为新产品Solkor R f。对15KV耐压产品实际应用时,我们还考虑了相适应的CT—class’x’级及15KV绝缘耐压水平的导引线。把两端的纵差保护装置按环流式联接起来。 在110KV珠海—澳门线路一些电力设备引进的消化过程中,我们认识到线路纵差保护的应用不能只孤立地研究保护装置本身,而应该是电流互感器(以下称CT)、保护装置及导引线三个环节构成一个整体的研究,才能正确发挥线路纵差保护的作用。 本文主要介绍Solkor Rf、CT及导引线三个环节在110~500KV大电流接地电力系统中所构成的线路纵差保护的应用。并可作10~35KV小电流接地系统所构成的线路纵差保护应用的参考。 线路纵差保护应用于短的电力线路,包括城市中的电力电缆。  相似文献   

5.
为保护短矩离输电线路,长期以来一直采用金属导引线传输信息,由于导引线易受干扰而严 重影响了保护的安全可靠性。应用光纤通信技术实现电力系统远方保护是一项很有发展前途 的新技术。本文介绍了这方面的一个研究实例、采用光纤作为保护通道构成一种新型静态纵 联差动保护装置,原理简单、性能稳定、抗干扰能力强、安全可靠性高,是短距离输电线路 一种较为理想的主保护。  相似文献   

6.
图1是HCB型导引线保护装置用在一个两端线路的简化回路。复合滤过器把两端线路各端的三相电流分别转换成单相电压,通过导引线与另一端送来的单相电压作比较,以确定故障是否在被保护线路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7.
短线路光纤纵差保护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保护短距离输电线路,长期以来一直采用金属导引线传输信息,由于导引线易受干扰而严重影响了保护的安全可靠性.应用光纤通信技术实现电力系统远方保护是一项很有发展前途的新技术。本文介绍了这方面的一个研究实例、采用光纤作为保护通道构成一种新型静态纵联差动保护装置,原理简单、性能稳定、抗干扰能力强、安全可靠性高,是短距离输电线路一种较为理想的主保护.  相似文献   

8.
宁楠 《贵州电力技术》2009,12(7):53-54,72
1 引言 线路纵联保护按通信通道可分为导引线、电力线载波、微波和光纤纵联保护四大类。电力线载波纵联方向保护,根据输电线路两端的电气量进行比较发出指令,是闭锁保护跳闸的称为“闭锁式纵联方向保护”(简称高频闭锁保护),是允许保护跳闸的称为“允许式纵联方向保护”。闭锁式的优点是当发生区内故障时,保护不会因通道中断而导致拒动。缺点是如果发生正方向区外故障,本侧判别元件动作但收不到对侧信息时,保护将误动。允许式的优点是当线路发生区外故障时,  相似文献   

9.
微机分相电流差动保护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论述了利用光纤通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实现数字式分相电流差动保护的方案,比较了数字式分相电流差动保护与传统导引线保护、相位比较保护的优点,指出该保护尤其适用于城网改造的短线路.  相似文献   

10.
丁力  江长青  蔡菠  周勇  徐舒 《江苏电器》2021,(9):23-27,33
导引线纵差保护装置的陆续停产、备品备件的不足给城市供电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在保留原导引线传输通道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比率差动的导引线纵差保护装置替代方案.分析了导引线保护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光纤纵差保护的特点;通过光纤纵差保护装置和导引线调制解调器相互配合,利用模拟调制解调技术实现数据在导引线上的远距离传输,然后借助乒乓法和拉格朗日插值法实现数据同步;阐述了各装置特点并对关键问题进行梳理;通过搭建测试平台验证数据通信可靠性并测试比率差动保护动作时间,实验结果表明:装置之间通信零丢帧,链路故障定位准确,比率差动保护动作时间满足线路保护要求.  相似文献   

11.
电力科学研究院电力系统研究所研制的导引线保护装置,是一种适用于高、中压电网短输电线路的主保护。它是理想的全线速动保护,其结线简单、灵敏、可靠、暂态稳定性能好。绝缘强度可耐受工频电压15千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导引线纵差保护在超高压电网上的运行情况,防止导引线过电压入侵的措施,及对原 ZCD-1A 型继电器存在的原理缺陷的改造;列举了通入单相试验电流时,所测出的导引线纵向电磁感应电压和电站地电位升的典型数据;并叙述了保护在安装,调试方面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黄书明 《电世界》2007,48(3):10-11
随着城市地铁项目的大量开工建设,几公里的中低压短线路大量出现。这些短线路若采用传统的电流保护或距离保护作为主保护,在整定值与动作时间上都难以配合。因此,采用纵联差动保护(纵差保护)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以往类似情况采用以导引线为通道的纵差保护,但导引线通道易受外界干扰,且抗干扰能力差,影响纵差保护的可靠运行。目前,光纤通道技术已逐渐成熟,光纤传输不受电磁干扰影响,且通信误码率低和工作稳定等优点使其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富拉尔基热电厂110kV二富线,原设计的纵差保护是采用阿城继电器厂的ZCD—1整流型继电器。因ZCD—1保护存在原理缺陷,致使外部故障常发生误动;在导引线击穿时,也易发生误动,因此,该纵差保护长期未能投入。该线路自投运以来一直是在没有快速保护的情况下运行,一旦发生故障,就只有靠后备保护经一定时限来切除故障,不能满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了一种将屈兰斯雷型装置应用于T接线路等多端输配电线路的差动保护方法。该方法采用将被保护线路各端屈兰斯雷型装置的导引线并联接线,并利用新的动作方程来实现故障判断。理论研究和试验分析表明所提出的方法是正确有效的,具有实现简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正> 电力系统,尤其是城市电网会出现一些短线路或短线路成环。短线路用方向过电流或距离保护不能做到有选择性地全线速断,必须有通道交换两侧的信息才能做到全线速断。短线保护在我国是一个薄弱环节。 短线保护有多种,最基本的一种是线路纵差保护;用保护信号装置联锁的距离保护、音频相差保护也可用导引线做通道。还有高频保护、特高频保护、微波保护也可用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超高压线路的保护不论微机型还是集成型或其它静态型的大部分都采用距离原理或方向原理并借助于各种不同通道(例电力线载波、导引线、光纤以及微波等通道)构成线路距离纵联保护及方向纵联保护作为快速切除全线路任一点故障的主保护。 距离保护都有起动元件、测量元件等反映阻抗性质的元件,而这些元件都需要接人电流和电压,并且保护动作正确性是由故障点到保护安装处阻抗性质决定的,若保护感受到的是感性阻抗则保护能正确工作,反之保护感受到容性阻抗则保护不能正确工作。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光纤电流差动保护的广泛应用,其保护原理、功能也更加完善。作为第一代电流差动保护的传输通道——导引线也彻底被光纤所替代。但在少数地区,由于铺设光缆难度太大,仍在继续使用导引线。如何能使光纤差动保护装置运行在导引线传输通道上,既不改变保护装置的功能,也不需重新铺设光缆,便因此提了出来。针对这一特殊要求,开发了光纤差动保护的导引线接口装置。使用该接口装置后,光纤差动保护不需作任何改动,就可以在导引线通道上运行,且保护的动作特性不受影响,该接口装置同样适用于光纤纵联保护装置、光纤命令传输装置在导引线上的运行。  相似文献   

19.
220kV混合线路目前国内成功投产的高频保护的经验甚少。本次上海地区获得了开通220kV混合线路的高频保护,为今后国内混合线路采用高频保护积累了成功的例子。本文介绍了高频保护的各种高频通道方案的比较,分析了各种高频通道的衰耗,同时也叙述了采用导引通道的过电压问题以及采取的各种措施的比较。  相似文献   

20.
戴勤 《继电器》1994,(1):44-50
220kV混合线路目前国内成功投产的高频保护的经验甚少。本次上海地区获得了开通220kV混合线路的高频保护,为今后国内混合线路采用高频保护积累了成功的例子。本文介绍了高频保护的各种高频通道方案的比较,分析了各种高频通道的衰耗,同时也叙述了采用导引通道的过电压问题以及采取的各种措施的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