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3.
该研究以魔芋葡甘聚糖(konjac glucomannan, KGM)和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 SPI)的复合凝胶为研究对象,探讨辣椒红色素的添加量对KGM-SPI复合凝胶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辣椒红色素添加量为0.20%(质量分数)时,复合凝胶的各指标达到稳定,此时KGM-SPI复合凝胶色度的L*值、a*值、b*值分别为对照组的78%、8倍、3倍;与对照组相比,凝胶的持水力、硬度、咀嚼性和胶黏性分别降低了1.74%、20.30%、15.79%和16.50%(P<0.05)。微观表征结果表明,该色素会通过改变氢键作用力等非共价键结合破坏KGM-SPI凝胶的网络结构,降低其热稳定性,当色素添加量为0%~0.20%时,随着色素添加量的增加,破坏的程度增大,在添加量为0.20%~0.30%时,体系的微观结构不再发生变化。综上,辣椒红色素可以作为理想的着色剂应用于KGM-SPI凝胶体系,在生产中应根据产品实际性质控制用量。 相似文献
4.
以果胶酶、明胶、膨润土、壳聚糖四种澄清剂单一或者复合使用的处理方法对金樱子发酵果酒进行澄清处理,测定了金樱子果酒澄清处理前后的透光率、酒精度、总糖、总酸以及相应感官评价等指标.实验结果表明:以复合澄清剂澄清效果最佳,即明胶0.02g/L、膨润土1.2g/L和壳聚糖0.4g/L,经澄清处理后,果酒的理化性质变化小,酒精度为14.2%vol,总糖4.5g/L,总酸2.8g/L,透光率96.5%,处理后的果酒呈宝石光泽,果香、酒香良好、酒体醇厚,典型优雅. 相似文献
5.
6.
三种澄清剂对枸杞酒澄清效果及其对枸杞多糖含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对皂土、壳聚糖、ZTC1 1澄清剂对枸杞酒澄清效果及其对枸杞多糖等各种成分含量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皂土的澄清效果最好,透光率能达到95%以上,枸杞多糖的损失率在25.7%以下,蛋白质和总酚去除率可分别达到86.1%和44.6%。壳聚糖和ZTC1 1澄清剂的澄清速度快,壳聚糖澄清枸杞酒最大透光率为90.5%,多糖、蛋白质和总酚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15.1%、11.6%、8.8%。ZTC1 1澄清剂澄清后枸杞酒的最大透光率为91.45%,总多糖、蛋白、总酚的最大损失率分别为:30.3%、9.5%、16%。 相似文献
7.
8.
9.
11.
12.
魔芋葡甘聚糖与大豆分离蛋白共混形成凝胶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研究魔芋葡甘聚糖(KGM)与大豆分离蛋白(SPI)在水和碱性促凝剂存在条件下的相互作用力,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化学方法等手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KGM-SPI共混凝胶形成过程中氢键为主要的分子作用力,其次为较弱的静电作用。碱性凝固剂的加入可使凝胶的韧弹性更好,氢键作用更强。此外,交互作用的强弱还与KGM和SPI的含量及配比密切相关。魔芋葡甘聚糖与大豆分离蛋白分子间可依靠多点氢键作用形成热不可逆性凝胶。 相似文献
13.
14.
大豆分离蛋白及其与魔芋葡苷聚糖凝胶化作用的动态粘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动态流变仪研究了胶凝时间、温度、频率及应变等因素对大豆分离蛋白及其与魔芋葡苷聚糖相互作用的动态粘弹性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高浓度下大豆分离蛋白与魔芋葡苷聚糖所形成的凝胶大都呈现出储存模量G’〉损耗模量G”,表明凝胶动态模量中弹性的贡献已超过了粘性,溶液发生了凝胶化,并形成了三维交联的网络结构。碱性凝固剂的加入提高了凝胶的粘弹性。当频率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未加碱样品其凝胶粘弹性在低频区可用频率依赖性来表征,而在高频区,加碱和未加碱样品其凝胶粘弹性不随频率变化而变化,都保持G’大于G”。 相似文献
15.
16.
魔芋葡甘聚糖与大豆分离蛋白复合凝胶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魔芋葡甘聚糖(KG)与大豆分离蛋白(SPI)作为基材,系统研究两者间的复合凝胶作用保持SPI为2.0%,复合凝胶随KG浓度从0.8%增至2.5%,凝胶强度不断上升;凝胶失水率直线下降;凝胶松弛度也逐渐下降;而粘着性则在KG浓度为1.5%时达最大值。在SPI为0—3.0%范围内,随SPI的增加,复合凝胶粘着性和失水率皆逐渐上升;在6.0%范围内,凝胶松弛度变化较小,此后迅速上升;而凝胶强度则随SPI增加光增强,当SPI为2.0%时达最大值,此后逐渐下降。KG的添加,对复合凝胶颜色无明显影响,凝胶保持浅黄色;而随SPI的添加,凝胶则逐渐由乳白色转为浅黄色、黄色,当SPI>3.0%后,凝胶褐色逐渐加深。根据氯化钠和脲对复合凝胶强度的影响,推断复合凝胶中以氢键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研究大豆分离蛋白-杏鲍菇多糖共价结合物对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将小鼠RAW264.7细胞分为空白组、脂多糖组和样品组(大豆分离蛋白、杏鲍菇多糖、大豆分离蛋白-杏鲍菇多糖混合物及共价结合物),分别测定并比较各组细胞的巨噬细胞活力、中性红吞噬活性、一氧化氮释放量、细胞因子分泌及其mRNA表达水平。结果:当质量浓度在0~50?μg/mL范围时,大豆分离蛋白、杏鲍菇多糖、大豆分离蛋白-杏鲍菇多糖混合物和大豆分离蛋白-杏鲍菇多糖共价结合物组4?种样品对细胞活力没有显著影响(P>0.05)。当大豆分离蛋白-杏鲍菇多糖共价结合物的质量浓度达到100?μg/mL时,能够显著提高细胞的中性红吞噬活性、一氧化氮释放量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和IL-6的含量及这3 种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P<0.05),表明大豆分离蛋白-杏鲍菇多糖共价结合物能显著提升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的免疫调节能力,且存在剂量依赖效应。结论:本研究可对大豆分离蛋白进行糖基化改性,为谷物蛋白的深加工和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
通过研究超高压处理改性的柔性大豆蛋白与可溶性多糖复合物对乳液形成的影响,揭示复合物结构变化与乳状液稳定性的关系,采用激光共聚焦、动态激光散射、接触角测量仪和圆二色谱研究不同超高压处理改性大豆蛋白与可溶性多糖复合物形成乳液的微观结构、流体动力学半径、界面吸附特性和大豆蛋白超高压改性的空间结构变化。实验表明:随着压力的增加乳液粒径变小,乳滴形状规则、分布均匀,乳液表面负电荷增加;400 MPa处理的蛋白所形成复合物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最大分别为18.33 m~2/g和30.2 min;不同超高压处理改变了大豆蛋白二级结构,影响了与可溶性多糖分子的键合,进而影响复合物在油-水界面吸附特性和乳液的界面压,结果证明超高压改性大豆蛋白与可溶性多糖复合物形成乳液的稳定性机制与乳液界面层分子结构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