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3.
本文选用无停留修正梯形加速度曲线作为高速经编机电子横移的控制模型,在KS4高速经编机上进行不同条件下带梳栉实验,对比分析高速运动中梳栉驱动系统的适时动态响应特性曲线表明,选择该运动曲线作为高速经编机电子横移控制模型是合适的,并且具备良好的控制效果。实验同时表明,为有效提高车速,在针前横移区间,电子横移控制所采用的横移起始角度要超前于实际机械横移起始角,最大可到5°;而在针背横移区间,电子横移控制所采用的横移起始角度要滞后于实际机械横移起始角度,至少为20°;并且在两种情况下,电子横移控制所采用的横移结束角均要提前于实际机械横移结束角。 相似文献
4.
5.
为解决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中横移动作滞后、不能满足经编机高速运转需要的问题,通过实验测试了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中常用的3种交流伺服系统的伺服驱动器接收的指令信号曲线和伺服电动机实际运动曲线,确定了各伺服系统的运动响应的滞后时间,并针对性地设计了一种与主轴运转实时同步的横移指令信号以弥补横移滞后的补偿方案,即根据经编机实时转速来动态预置横移指令信号的提前量,以弥补电子横移系统的滞后时间。结果表明:在相同系统配置条件下,电子横移系统通过设置合适的指令信号提前时间量作为补偿值,即根据经编机主轴的当前运转速度,采用提前发出横移指令信号的方法可有效补偿横移伺服的滞后响应特性,保证了梳栉横移与摆动动作的同步性,电子横移经编机的运转速度可提高约18%,从而显著提升电子横移经编机的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经编电子横移系统易受外部机械振动等因素干扰的问题,根据经编机横移控制原理,通过对电气传动机构与机械传动结构进行建模,依据二者之间的输入输出关系构建经编电子横移系统的空间数学模型。再根据线性最优控理论下的性能指标为基础,结合滑模控制理论,设计出经编电子横移系统最优滑模控制方法。通过MatLab仿真结果表明:当外界不存在干扰时,最优滑模控制具有良好的动静态性能;当伺服系统外界存在干扰时,最优滑模控制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克服干扰影响。通过对比参考模型,在单位阶跃响应的仿真中进一步验证了最优滑模控制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8.
基于位置控制的伺服系统定位精度高但动作响应慢,基于速度控制的伺服系统响应性能好但易产生位置超调定位精度差。针对采用单一控制结构难以满足经编机高速电子横移高精度和高响应双重控制要求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变结构控制策略,即根据当前的主轴转速和垫纱数码,利用速度控制的高频响应特性启动梳栉,利用位置控制的高精度定位特性停止梳栉,将速度控制和位置控制实时组合到一次横移运动中予以动态切换,用远离槽针处电机速度的快速调整获取后续较短的定位整定时间,用动态的变结构控制来保证系统对快速响应和精确定位的同步要求。通过在DSP系统上编写算法进行测试验证,该动态变结构控制策略能很好地改善经编机高速电子横移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3.
14.
15.
为了研究梳栉自身的固有性质与力学性能,提高梳栉在经编机横移运动中的平稳性与动态响应性,对梳栉横移机构进行简化分析建立了动力学模型,根据牛顿运动定律给出了动力学微分方程,用拉普拉斯变换法进行求解,并应用Matlab/Simulink仿真分析模块创建了相应的仿真模型。采用声学与振动分析系统(3560C型)、4507B型加速度传感器和电脑组成的振动测试系统对梳栉进行实际采点测量,以实测梳栉外部激励作为输入信号对模型进行了仿真,仿真所得振动加速度响应与实测结果吻合程度较高,证明了该模型的建立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6.
经编机成圈主要运动分析及其实现机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经编机成圈运动装置的设计是研发经编机的关键,故分析槽针型经编机成圈运动中的主要运动——梳栉、槽针和针芯运动的要求,包括每种运动装置末段执行件的运动类型和运动变化规律。探讨在梳栉数较少情况下实现机构的选型,并对实例进行运动分析,获得了实际装置中梳栉和槽针之间的配合以及槽针针钩尖和针芯头端之间闭合的运动关系。根据三者之间的运动配合关系研究梳栉、槽针和针芯运动机构主动件之间的相位关系,从而为梳栉、槽针和针芯运动装置的安装调试和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