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电子横移系统的结构及原理,选取了运动特征良好的无停留修正梯形为横移曲线。通过分析该曲线的特征结合横移运动的特性提出了采用提前横移的方法增大针前横移区间。并以RSE4-1经编机为例通过理论计算得出了采用该横移曲线的提前横移角度为8.4°。对影响提前横移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到提前横移角度可在理论基础上增加7.8°。最后以基于三菱J4型旋转伺服电机、采用无停留修正梯形横移曲线的RSE4-1型经编机为实验平台,测试了主轴速度在1 300 r/min的情况下针前横移角度可提前16°。  相似文献   

2.
郭威东  夏风林  张琦 《纺织学报》2021,42(1):162-166
针对高速经编机电子横移控制系统高速响应性不佳的问题,根据经编机梳栉横移的运动要求,搭建了一套梳栉横移运动响应性的测试平台.通过测试电子横移系统中伺服惯量比、电动机选型(如电动机功率、磁极对数等)等参数改变后,横移伺服电动机的实际运动曲线与控制系统指令曲线,分析这些因素变化对电子横移控制系统高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子...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用无停留修正梯形加速度曲线作为高速经编机电子横移的控制模型,在KS4高速经编机上进行不同条件下带梳栉实验,对比分析高速运动中梳栉驱动系统的适时动态响应特性曲线表明,选择该运动曲线作为高速经编机电子横移控制模型是合适的,并且具备良好的控制效果。实验同时表明,为有效提高车速,在针前横移区间,电子横移控制所采用的横移起始角度要超前于实际机械横移起始角,最大可到5°;而在针背横移区间,电子横移控制所采用的横移起始角度要滞后于实际机械横移起始角度,至少为20°;并且在两种情况下,电子横移控制所采用的横移结束角均要提前于实际机械横移结束角。  相似文献   

4.
高速经编机电子横移原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机械式横移机构对企业产品开发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带来的制约,提出采用高速经编机电子横移机构将是经编行业的必然发展趋势。详细介绍高速经编机横移运动的要求,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交流伺服控制方案及流程,并对如何确保横移运动的精确性和稳定性进行了深入研究,从机械和控制两方面得出了解决方案。结果表明该电子横移机构可靠性高、花纹设计方便,能很好地适应市场变化。  相似文献   

5.
夏风林  张航  张琦  郑宝平 《纺织学报》2024,45(1):203-210
为解决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中横移动作滞后、不能满足经编机高速运转需要的问题,通过实验测试了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中常用的3种交流伺服系统的伺服驱动器接收的指令信号曲线和伺服电动机实际运动曲线,确定了各伺服系统的运动响应的滞后时间,并针对性地设计了一种与主轴运转实时同步的横移指令信号以弥补横移滞后的补偿方案,即根据经编机实时转速来动态预置横移指令信号的提前量,以弥补电子横移系统的滞后时间。结果表明:在相同系统配置条件下,电子横移系统通过设置合适的指令信号提前时间量作为补偿值,即根据经编机主轴的当前运转速度,采用提前发出横移指令信号的方法可有效补偿横移伺服的滞后响应特性,保证了梳栉横移与摆动动作的同步性,电子横移经编机的运转速度可提高约18%,从而显著提升电子横移经编机的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经编电子横移系统易受外部机械振动等因素干扰的问题,根据经编机横移控制原理,通过对电气传动机构与机械传动结构进行建模,依据二者之间的输入输出关系构建经编电子横移系统的空间数学模型。再根据线性最优控理论下的性能指标为基础,结合滑模控制理论,设计出经编电子横移系统最优滑模控制方法。通过MatLab仿真结果表明:当外界不存在干扰时,最优滑模控制具有良好的动静态性能;当伺服系统外界存在干扰时,最优滑模控制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克服干扰影响。通过对比参考模型,在单位阶跃响应的仿真中进一步验证了最优滑模控制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伺服控制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种基于伺服控制的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该系统以单片机作为系统控制核心,工控机为系统支撑,三菱伺服为执行机构,实现了高效花型传输、存储、参数设定以及生产监控等功能,具有传统的机械式经编机横移机构不可比拟的优势,对今后国内经编机的改造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基于位置控制的伺服系统定位精度高但动作响应慢,基于速度控制的伺服系统响应性能好但易产生位置超调定位精度差。针对采用单一控制结构难以满足经编机高速电子横移高精度和高响应双重控制要求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变结构控制策略,即根据当前的主轴转速和垫纱数码,利用速度控制的高频响应特性启动梳栉,利用位置控制的高精度定位特性停止梳栉,将速度控制和位置控制实时组合到一次横移运动中予以动态切换,用远离槽针处电机速度的快速调整获取后续较短的定位整定时间,用动态的变结构控制来保证系统对快速响应和精确定位的同步要求。通过在DSP系统上编写算法进行测试验证,该动态变结构控制策略能很好地改善经编机高速电子横移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9.
结合经编机电子横移的研究现状,分析电子横移的工作原理,并对电子横移的各部分建立动力学模型,包括交流伺服系统模型、机械传动结构模型和电子横移系统整体动力学模型,运用Matlab仿真软件对动力学模型进行仿真和参数调节。结果表明,增大速度环增益,可以提高电子横移系统动态响应性。最后在改装的Mayer KS4经编机上进行横移响应曲线测试,试验结果验证增大速度环增益,可以有效提高电子横移伺服控制经编机的车速。  相似文献   

10.
郑宝平  蒋高明  夏风林  张琦 《纺织学报》2012,33(10):122-127
针对目前采用的位置控制模式和速度控制模式无法满足高速经编机梳栉横移高定位精度、高动态响应需求的不足,设计了一种基于转矩控制模式的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并设计出电子凸轮的运动规律曲线和运动控制卡的PID控制算法,实现梳栉横移的柔性冲击和高定位精度。通过理论与实践分析,推导出电机的选型计算公式,选择高响应伺服电机。并从梳栉横移振动和电机实际反馈速度分析验证了转矩控制模式下梳栉横移的高定位精度和高动态响应性。  相似文献   

11.
着重介绍了GE296D-EL/J型无缝内衣经编机的两种关键技术:一是贾卡导纱装置,包括导纱装置的构成、配置、工作原理、等效电路和移位过程;二是梳栉横移驱动装置,包括该装置的构成、配置关系,及与传统的横移机构比较的优越性.此外还涉及多段多速送经、辅助牵拉、四连杆传动机构等技术.  相似文献   

12.
针对经编机高速运行时导纱梳栉因机械振动而产生擦针或擦伤纱线,并导致控制系统运行失效的问题,提出应用模态分析技术对经编导纱梳栉进行动力学分析.通过搭建声学振动测试平台,实测经编梳栉的关键动力学参数:阻尼比、固有频率和固有振型,获取反映梳栉单位激振力振幅响应的幅频特性.在此基础上提出经编梳栉高速运行时的减振措施,并经对比实验证明该措施有效,且梳栉振动分析方法正确可行.  相似文献   

13.
基于速度控制模式的经编电子横移控制算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秦文  夏风林  张琦  蒋高明 《纺织学报》2011,32(6):141-145
针对采用位置控制模式的经编电子梳栉横移系统横移冲击大、运动性能差等不足,设计一种基于速度控制模式的电子横移系统,并选用组合正弦加速度曲线作为梳栉的运动规律.通过分析,利用函数法或查表法可得到横移驱动电动机的指令速度,并由相应的模拟量控制电动机的速度和方向,用PID算法修正电动机速度,使梳栉实现柔性准确横移.基于速度控制...  相似文献   

14.
高速经编机梳栉横移运动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为改善梳栉横移运动,减小横移冲击,通过分析梳栉横移运动的工艺特性,运用机械运动学理论,选用适合高速凸轮机构的组合正弦加速度运动规律作为梳栉横移驱动曲线,研究影响横移运动特征值的4个因素:织针针距、横移针距数、经编机主轴转速和横移允许主轴转角。分析结果表明,可通过增大横移允许主轴转角的方法来优化横移运动,即在确保横移安全可靠的条件下导纱针横移提早起始点,延后结束点,增长实际横移时间,从而显著改善高速经编机梳栉横移的运动性能。  相似文献   

15.
刘念  夏风林  张琦  蒋高明  殷明跃  秦文 《纺织学报》2012,33(11):121-126
 为了研究梳栉自身的固有性质与力学性能,提高梳栉在经编机横移运动中的平稳性与动态响应性,对梳栉横移机构进行简化分析建立了动力学模型,根据牛顿运动定律给出了动力学微分方程,用拉普拉斯变换法进行求解,并应用Matlab/Simulink仿真分析模块创建了相应的仿真模型。采用声学与振动分析系统(3560C型)、4507B型加速度传感器和电脑组成的振动测试系统对梳栉进行实际采点测量,以实测梳栉外部激励作为输入信号对模型进行了仿真,仿真所得振动加速度响应与实测结果吻合程度较高,证明了该模型的建立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6.
经编机成圈主要运动分析及其实现机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曹清林 《纺织学报》2009,30(11):129-135
经编机成圈运动装置的设计是研发经编机的关键,故分析槽针型经编机成圈运动中的主要运动——梳栉、槽针和针芯运动的要求,包括每种运动装置末段执行件的运动类型和运动变化规律。探讨在梳栉数较少情况下实现机构的选型,并对实例进行运动分析,获得了实际装置中梳栉和槽针之间的配合以及槽针针钩尖和针芯头端之间闭合的运动关系。根据三者之间的运动配合关系研究梳栉、槽针和针芯运动机构主动件之间的相位关系,从而为梳栉、槽针和针芯运动装置的安装调试和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