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Ti(C,N)-Mo2C-WC-Ni-Go纳米改性金属陶瓷材料的热冲击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XRD、SEM进行了纳米改性Ti(C,N)-Mo2C-WC-Ni-Co金属陶瓷材料的相结构分析和微观结构分析.结果表明,金属陶瓷仍为两相结构,其中陶瓷相呈典型的"芯-壳"结构.在800℃热循环条件下,研究了纳米改性Ti(C,N)基金属陶瓷刀具材料的热冲击裂纹形成与扩展特性,研究表明,相比普通金属陶瓷材料,纳米改性Ti(C,N)基金属陶瓷材料的抗热冲击性能较好;随着热循环次数的增加,试样表面的孔洞的数量和尺寸也明显增加;裂纹扩展过程中出现了裂纹的偏转、弯曲和桥接现象.初步探讨了热冲击裂纹的形成和扩展机理.  相似文献   

2.
Mo 添加量对纳米改性金属陶瓷显微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了Mo 添加量对铣削用TiC-TiN(nm)-WC-Mo2C-Ni-Co 金属陶瓷的组织特征、力学性能和断口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金属陶瓷的组织为典型的两相结构特征, 其中陶瓷相的芯/壳结构(core/rim structure)与溶解析出机制有关。少量Mo的加入能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断口SEM 分析表明:断裂机理为典型的混合型断裂(穿晶断裂和沿晶断裂), 金属相存在着明显撕裂的痕迹。  相似文献   

3.
采用微波烧结技术制备了超细Ti(C,N)基金属陶瓷材料, 考察了烧结温度和保温时间对超细Ti(C,N)基金属陶瓷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并利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断口形貌和显微组织。结果表明: 金属陶瓷组织存在黑芯-灰壳和白芯-灰壳两种结构, 烧结温度过高, 保温时间过长, 晶粒均明显长大, 导致材料力学性能下降。1 500 ℃下保温30 min, 可获得晶粒细小、组织均匀、性能优异的超细Ti(C,N)基金属陶瓷。  相似文献   

4.
金属陶瓷物理性能与材料组分和空间组织结构密切相关,其组成相的形态分布具有分形特征。基于渗流理论和分形理论,通过对材料微观结构图像的二值化处理进行导通相分形维数计算,建立分形维数与导通相微观形貌、渗流临界指数之间的定量表征,研究Mo-ZrO2金属陶瓷全组分范围内材料微观结构与电导率和热导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导通相面积分形维数随着Mo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增加,电导率与分形维数遵循渗流转变特征。采用通用有效介质(GEM)方程建立基于导通相分形维数的金属陶瓷电导率和热导率模型,实现材料微观组织定量分析结果与金属陶瓷的渗流模型相结合,有效预测材料宏观物理性质的梯度变化。  相似文献   

5.
以MoSi2粉和NiCrCoAlY粉为原料,氩气做保护气,采用高能球磨技术成功制备了NiCrCoAlY-MoSi2纳米金属陶瓷复合粉体。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激光粒度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振实密度仪和松装密度仪等对粉体的微观组织、晶粒尺寸和性能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NiCrCoAlY-MoSi2粉体高能球磨30 h,纳米级强化相MoSi2均匀弥散分布在粘结相NiCrCoAlY上,平均晶粒尺寸为25 nm。该粉体由大量椭圆形颗粒和少量细小团聚颗粒组成,流动性能明显改善,可稍加过筛后直接用于热喷涂。  相似文献   

6.
戴红 《有色金属》2002,54(Z1):57-60
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水解沉淀法制备的Mo和Ru纳米粉末的形貌,研究纳米Mo和Ru粉末的生长机制及热稳定性.结果表明,纳米Mo粉末的生长机制为聚集-长大-烧结,表面积减小,而纳米Ru粉的表现为颗粒有限长大-晶粒-烧结.纳米Ru粉的形成温度为350℃,而纳米Mo粉为860℃.纳米Mo粉的热稳定性高于纳米Ru粉.  相似文献   

7.
戴红 《有色金属》2002,54(7):57-60
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水解沉淀制备的Mo的Ru纳米粉末的形貌,研究纳米Mo和Ru粉末的生长机制及热稳定性。结果表明,纳米Mo粉末的生长机制为聚集-长大-烧结,表面积减小,而纳米Ru粉的表现为颗粒有限长大-晶粒-烧结。纳米Ru粉的形成温度为350℃,而纳米Mo粉为860℃。纳米Mo粉的热稳定性高于纳米Ru粉。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普通浮选药剂里加入纳米级煤对煤泥浮选的影响,采用冷冻研磨的方法制备了纳米级超纯煤,并对其表面特性进行了分析.在煤浮选捕收剂正十二烷中加入纳米煤,制备液固混合浮选捕收剂用于煤泥浮选.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结合润湿性分析表明,纳米煤颗粒主要以C元素为主,表面官能团以疏水性基团C-C和C=C为主,具有极强的疏水性.研究了正十二烷和纳米煤—正十二烷混合捕收剂对煤泥浮选的效果,并且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2种捕收剂作用后的精煤颗粒表面形貌进行分析表征.结果 表明使用纳米煤-正十二烷混配的新型捕收剂得到的精煤颗粒表面微纳颗粒显著增加,说明纳米煤颗粒在浮选过程中能够粘附于煤颗粒表面,从而增强煤的疏水性,并且增加了煤表面的固体凸起点.在浮选过程中,当气泡粘附煤颗粒时,这些微纳颗粒能够加速水化膜的破裂,促进煤颗粒和气泡的黏附效率,提高煤泥浮选效率.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掺杂CaO的不同金属含量的Cu/(NiFe2O4-10NiO)金属陶瓷的电导率。试验结果表明:受陶瓷基体NiFe2O4-10NiO电导率随温度变化的影响,对于掺杂或未掺杂CaO的Cu/(NiFe2O4-10NiO)金属陶瓷电导率随温度的升高而提高,并且随材料中金属相Cu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当金属相含量Cu由5%提高至17%时,2CaO-Cu/(NiFe2O4-10NiO)金属陶瓷960℃下的电导率由18.24 S.cm-1提高到31.09 S.cm-1。由于CaO掺杂后将导致材料中金属相Cu发生团聚和孤立现象,并在陶瓷基体中多以大颗粒存在,从而降低Cu/(NiFe2O4-10NiO)金属陶瓷的电导率,在900℃时,掺杂CaO后材料的电导率降低约43.3%。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材料充放电效率低的问题,采用成本低廉的人造石墨,并掺杂微纳米多孔Si-Ag颗粒来改善石墨的导电性及提高充放电效率,利用化学刻蚀法制备了微纳米多孔Si-Ag粉体,并将70%人造石墨与30%的多孔Si-Ag粉体球磨形成夹层式复合结构。采用SEM、TEM、XRD及电池测试系统对多孔Si-Ag粉体材料进行表征和测试。结果表明:硅颗粒经高能球磨后粒径可达720nm左右;在80℃刻蚀条件下,得到的微纳米多孔Si-Ag负极材料充放电比容量为2 163.28mAh/g;掺杂多孔Si-Ag颗粒后的石墨负极首次充放电比容量为1 227.966mAh/g,比纯石墨负极材料提高了341.1%;在0.2C(1C=1 500mA/g)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0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59.72%。  相似文献   

11.
Ti(C,N)基金属陶瓷具有硬度高、耐蚀性好及密度低等一系列优点,在工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它室温时易呈铁磁性,阻碍了其进一步推广应用。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了系列TiC-l0TiN-xNb-30Ni-4C(摩尔分数)金属陶瓷,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物理性能测试系统(PPMS)、洛氏硬度计和万能试验机研究了金属陶瓷的磁学性能、力学性能以及显微组织在不同Nb添加量下的变化。结果表明,所有金属陶瓷由陶瓷晶粒和Ni基粘结相组成,添加的Nb组元在烧结过程中基本完全固溶于粘结相和陶瓷相。整体上,陶瓷晶粒随着Nb添加量的增加变细。未添加Nb的金属陶瓷呈现典型的铁磁性,当Nb添加量为8%(摩尔分数)时,金属陶瓷转变为顺磁性。随着Nb添加量的增加,Ti(C,N)基金属陶瓷的室温饱和磁化强度和剩磁都呈现下降趋势,然后逐渐趋近于0。Nb含量的增加,也使得Ti(C,N)基金属陶瓷的抗弯强度和硬度呈现先增加后逐渐减小的趋势。当Nb含量为4%(摩尔分数)时,Ti(C,N)基金属陶瓷保持较好的抗弯强度(1 470 MPa)和硬度(87.0 HRA)。研究可为制备...  相似文献   

12.
赵越超  付莹 《煤矿机械》2007,28(9):48-50
研究了20CrNi2Mo钢的热处理工艺及力学性能,并与20Cr2Ni4钢的热处理工艺和力学性能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20CrNi2Mo钢合金元素配比合理,切削性能良好,热处理工艺简单,力学性能与同20Cr2Ni4钢接近,可以代替20Cr2Ni4钢作为重载齿轮材料。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ZrC对TiC基金属陶瓷性能的影响, 真空烧结制备了TiC-ZrC-10Co-10Ni-1C、TiC-ZrC-14Mo-20Ni-1C、TiC-ZrC-14Mo-15WC-20Ni-1C系金属陶瓷。采用三点弯曲法测试了材料的抗弯强度, 用单边切口梁法测试了材料的断裂韧性, 用洛氏硬度计测试了材料的硬度, 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测试了材料的相对密度。结果表明, 由于ZrC在金属相中的润湿性不理想, 导致材料的致密度不高, 因而, ZrC的加入并没有改善材料的抗弯强度和硬度。但ZrC对材料断裂韧性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其主要机制为微裂纹增韧机制。  相似文献   

14.
东沟斑岩钼矿的成矿流体早期具有高温、高盐度,晚期温度及盐度均降低的特征。主成矿阶段石英-辉钼矿阶段的形成压力为18M~95MPa,对应的成矿深度为0.7~3.7km。东沟钼矿的成矿流体含有CH4、C6H6等还原性气体,且流体的氧逸度及pH值从成矿早阶段到晚阶段具有依次降低的趋势,表明东沟钼矿的主成矿阶段,成矿流体处于一种相对还原的环境,且流体的沸腾作用是导致钼矿沉淀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机械合金化制备Mo颗粒增强铜基复合材料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用机械合金化(MA)制备了一种以Mo为增强相的Cu/Mo复合材料, 研究了增强相的含量对复合材料抗拉强度、硬度、相对电导率及显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 Mo对于铜是一种有效的增强相, 当Mo的质量分数为5%时, 强化效果较佳, 抗拉强度可达442.7MPa, 相对电导率为79.2%。  相似文献   

16.
针对高温浓碱腐蚀冲击磨料磨损工况研制中铬镍耐碱腐蚀磨损铸铁材料,分析材料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中铬镍耐碱腐蚀磨损铸铁材料的组织为细珠光体和菊花状M7C3型共晶碳化物。适宜的铬、镍、钼、铜含量,塑韧性较好细珠光体金属基体及适宜粒度的、孤立分布的高硬度M7C3型碳化物,使所研制材料的耐高温浓碱腐蚀性能、抗冲击疲劳和抗湿试冲击磨料磨损的性能都较好。  相似文献   

17.
Lean-duplex steels represent a low-cost option compared to austenitic and standard-duplex steels. This is achieved by reducing the content of nickel and molybdenum through substitution with manganese and nitrogen, respectively. These elements also improve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In this work, two lean-duplex steels X2CrMn- NiN22–5-2 (LDX 2101) and X2CrNiN23–4 (SAF 2304) are compared with respect to their mechanical und chemical behaviour after different annealing conditions at 475 °C and 700 °C. All visible differences are the consequence of phase separation (α'-phase), precipitations (σ-phase, carbides and nitrides) as well as the formation of secondary austenite.  相似文献   

18.
NiFe2O4基金属陶瓷是最具应用前景的铝电解惰性阳极材料,国内外对其性能与制备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评述了NiFe2O4基金属陶瓷惰性阳极烧结性能、高温导电性能、耐腐蚀性能、高温抗氧化及抗热震性能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惰性阳极材料的未来研究重点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