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介绍了粘胶纤维的阻燃机理、阻燃改性方法,概述了国内的研究状况和应用,指出阻燃粘胶纤维将朝着高效、环保、耐久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阻燃粘胶纤维的研究及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介绍粘胶纤维的阻燃方法、使用的阻燃剂、阻燃机理及国内外阻燃粘胶纤维的研究状况和主要产品 ,指出无毒、对环境友好的无机阻燃剂及纳米无机阻燃剂是粘胶纤维阻燃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新型耐高温阻燃粘胶纤维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正>Visil纤维是由芬兰萨特力(Sateri)公司研制成功并已批量投产的新型耐高温阻燃粘胶纤维,这是一种含硅酸盐的纤维素纤维.它采用一种新型的粘胶纤维生产专利技术,使粘胶纤维中含有一定比例的硅酸盐和大量的化学水,所以具有较高的耐高温阻燃效果,同时在燃烧时又不会产生有毒气体.萨特力公司采用专利技术制成的纤维既耐高温阻燃,又穿着舒适,同时价格又比较合理.这种纤维的物理性能与普通粘胶纤维相类似,不但吸湿透气易染色,而且耐酸碱耐虫蛀.ViSil纤维多  相似文献   

4.
文章简要介绍了阻燃粘胶纤维的阻燃机理及制备方法,分析了各类阻燃粘胶纤维的特点,概括了其应用领域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为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阻燃粘胶纤维的发展现状,并重点对不同类型的阻燃纤维代表品种进行了形态结构、机械性能及燃烧性能的对比分析,指出经过改进的无卤化有机磷系阻燃剂仍然是粘胶纤维阻燃加工中最重要的品种,无机阻燃剂将成为粘胶纤维用阻燃剂发展的方向.同时,绿色环保生产工艺的应用及复合功能化系列产品将是阻燃粘胶纤维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环保型阻燃刨花板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刨花板阻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论述了阻燃刨花板所用阻燃剂的要求、种类及阻燃机理。同时阐述了阻燃刨花板的生产现状,讨论了其发展前景和趋势。  相似文献   

7.
8.
阻燃粘胶纤维加工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粘胶纤维的燃烧和阻燃机理,使用的阻燃剂、阻燃加工技术,以及国内外阻燃粘胶纤维的研究现状和主要产品.指出我国阻燃粘胶纤维的研究正逐步向无卤、无毒、高效等环境友好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常规阻燃纤维的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阻燃纤维在服用纺织品、室内装饰织物、交通运输、防护及工业用纺织品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文章在回顾非阻燃纤维的阻燃化加工发展历史、总结阻燃改性方法的基础上,综述与剖析了常规阻燃纤维的现状,预测了常规阻燃纤维的未来发展趋势,对常规阻燃纤维的研发和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阻燃粘胶纤维的染色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胜  郑庆康  管宇 《印染》2006,32(4):4-6
以环状磷腈衍生物为阻燃剂,采用共混改性方法制备阻燃粘胶纤维,讨论了阻燃剂添加量对粘胶纤维燃烧性能和染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制备的阻燃粘胶纤维染色前后极限氧指数≥28,随着阻燃剂添加量的增加,阻燃粘胶纤维的吸附上染速率提高,固色速率下降,最终固色率下降。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粘胶/二硫代焦磷酸酯(VF/DDPS)纤维的阻燃及力学性能,以氧化石墨烯(GO)作为协同阻燃剂添加到VF/DDPS基体中,通过湿法纺丝工艺制得VF/DDPS/GO复合纤维。借助热重分析仪、极限氧指数仪、微型量热仪和单丝强力仪研究GO对VF/DDPS复合纤维热性能、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VF/DDPS纤维相比,当GO质量分数为2.0%时,VF/DDPS/GO复合纤维的残炭量从20.0%增加到29.7%,极限氧指数从27.8%升高到29.1%,热释放速率峰值从141.5 W/g降低到99.4 W/g,干、湿断裂强度分别从2.08、0.96 cN/dtex增加到2.20、1.17 cN/dtex;GO的添加可提高VF/DDPS炭渣的石墨化程度和致密度,增强炭渣的热质阻隔作用。  相似文献   

12.
接枝改性阻燃高湿模量粘胶纤维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对自制的接枝改性阻燃高湿模量粘胶纤维进行了阻燃、热稳定性、力学性能及纤维形态的测试。阻燃粘胶纤维的极限氧指数为28.0%,DTA显示纤维在216~276℃之间吸热,这时纤维的质量损失率为35%。用扫描电镜观察接枝阻燃粘胶纤维的表观形态,发现阻燃粘胶纤维的表面和横切面不同程度地存在裂纹和孔洞。与高湿模量粘胶纤维原样相比,接枝改性阻燃高湿模量粘胶纤维强度下降19%;梳理后,阻燃纤维的短纤维含量达到71%。  相似文献   

13.
针对粘胶纤维的可燃性带来安全隐患的问题,优选含有六元环结构的六氯环三磷腈作为功能单体,设计合成了一种同时含有磷、氮、硅三元阻燃元素的星型无卤阻燃剂。将该阻燃剂添加到粘胶中,采用湿法纺丝工艺制备了阻燃改性粘胶纤维。借助傅里叶红外光谱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热重分析仪、热重-质谱联用系统等对阻燃改性粘胶纤维的结构和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改性后粘胶纤维的阻燃性能明显提高,且具有一定的耐洗性;与未改性粘胶纤维相比,其在氮气氛围下800 ℃时的残炭量从12.5%提高到31.2%;在改性粘胶纤维燃烧过程中,可燃性气体释放量明显降低并产生大量膨胀炭层,说明阻燃剂在气相和凝聚相发挥阻燃作用。  相似文献   

14.
对无机/有机阻燃粘胶纤维进行纺纱、织造及不同条件的化学加工处理,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经不同条件处理前后阻燃粘胶纤维中铝的含量。通过铝含量的变化,分析纺纱、织造及化学加工过程对无机/有机阻燃粘胶纤维阻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种化学试剂及纺纱、织造过程对无机/有机阻燃粘胶纤维中的铝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碱的影响最大,酸、氧化剂、还原剂、盐处理及纺纱、织造加工使铝的含量有少量减少。  相似文献   

15.
利用自制的阻燃微胶囊对黏胶织物进行阻燃整理,并利用微胶囊粒径、表面形貌、力学性能、极限氧指数与热失重性能表征整理后黏胶织物的性能。研究表明:制备的阻燃微胶囊粒径在100μm以下的占比高达80%,且微胶囊对黏胶织物具有很好的黏附性;当整理液中阻燃微胶囊质量分数控制在8%左右时,黏胶织物的极限氧指数与热学性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且织物的力学性能未出现大幅下降,验证了利用阻燃微胶囊对黏胶织物进行阻燃整理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两步法合成涤纶耐久阻燃剂TEX-3,并将其用于涤纶织物的阻燃整理。分析阻燃剂用量、工作液pH值、焙烘温度和焙烘时间等对阻燃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阻燃剂用量为150 g/L,工作液pH值为6时,涤纶织物具有良好的阻燃效果(达到国家标准B1级)和优异的耐水洗性能(可耐50次以上水洗),且不影响织物的色泽和手感。  相似文献   

17.
 以反应性无卤阻燃剂CEPPA为第三单体,通过共聚改性制备了分子内阻燃PET树脂,并经熔融纺丝纺制阻燃PET纤维。利用元素分析和核磁共振分析了阻燃PET树脂中的磷含量,结果表明大部分CEPPA聚合到PET分子链中。对阻燃PET纤维结晶性能、染色行为、力学性能及燃烧性能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阻燃PET纤维的结晶度随着磷含量的增加而降低,这导致了纤维染色性能的提高。阻燃PET纤维采用分散染料在常压沸染条件下上染率可达90%以上。此外纤维具有优异的阻燃性能,极限氧指数(LOI)值约为35%,并且抗熔滴性能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18.
阻燃粘胶/阻燃腈纶纺织产品的开发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介绍了阻燃粘胶/阻燃腈纶纺织产品开发与研究的方向,设计并生产了典型混纺比的纱线及不同组织规格的阻燃织物.织物集阻燃性、功能性、舒适性及价格优势于一体,经国家消防装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验,符合GBl7591-1998阻燃机织物B1级阻燃性能指标要求.同时,通过不同阻燃纤维混比、不同组织规格织物的检验数据对比,表明阻燃织物中阻燃粘胶混比从30%到70%,而对应的阻燃腈纶混比从70%到30%变化以及织物组织规格变化对其阻燃性能的影响均极小,说明该系列产品阻燃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19.
王颖  金鑫  王绍伟 《纺织学报》2012,33(2):16-20
 针对粘胶纤维出口需达到阻燃要求兼并服用安全无毒、易于工业生产问题,本文研究了通过粘胶纤维中分别加入阻燃剂TBEP、硅酸钠、三聚氰胺进行纺前共混制得阻燃粘胶纤维Ⅰ、Ⅱ、Ⅲ,采用极限氧指数法(LOI)、红外光谱法(FTIR)、热重分析法(TG)、差热分析法(DTA)、差热红外联用(DTA-FTIR)法等方法测试并研究其阻燃性能,其中阻燃粘胶纤维Ⅲ极限氧指数达32.8,达到难燃标准,通过红外光谱检测阻燃剂有效连接在粘胶纤维上。采用TG-DTA分析,显示阻燃剂的加入增强成炭作用,同时使阻燃粘胶纤维燃烧脱水阶段提前,氧化分解阶段反应平缓。通过差热—红外联用,检测出燃烧产物为水、CO、CO2,所使用的阻燃剂安全无危害性。  相似文献   

20.
对间位芳纶目前的商业化现状作了介绍,分析了相关技术路线,着重总结了间位芳纶产品的五大性能特点,即耐热、阻燃、电绝缘、化学稳定及优良的机械特性,以及因这些特性而被大量应用的众多领域,如环保,防护,产业纺织品以及电绝缘等领域。在间位芳纶技术发展方向方面,从低成本工艺路线、差别化产品以及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开发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关看法和建议,阐述了间位芳纶广阔的发展前景,期望能够通过加强相关的应用技术研究以及应用领域扩展来进一步推动间位芳纶的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