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凭借其超强的渗透性、迅猛的更新速度及无限的发展潜力等优势,在高度一体化的世界经济结构调整中,对经济发展乃至文明进步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此,本文从产业链角度出发,首先介绍了电子信息产业的国内外背景,再根据产业特征,分析了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一直保持了快速的发展势头,中国也早己成为全球业界关注的市场焦点,继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之后,环渤海区域成为我国第三大电子信息产业集中区,已成为中国不可忽视的力量,电子信息制造业在这里的经济发展中正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由于环渤海区域其地理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现在政策的支持,将蕴涵着更大的市场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3.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我国七大战略性产业中新兴产业之一,其不仅能够实现社会的快速发展,还能使得财富创造速度大大加快,对于其他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也是极为显著的。然而,电子信息产业对于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本文首先阐述了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化的重要意义,进而分析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实现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化的策略,以期为我国电子信息生态化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4.
童有好 《信息空间》2003,(11M):20-28
在电子信息产业区域结构调整过程中,如何发挥政府的作用,制定合理的产业区域政策,是极为重要的课题。本文提出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区域结构调整的目标,即消除“数字鸿沟”、实现东、中、西部电子信息产业合理布局,并探讨了实现电子信息产业区域结构调整目标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周生明 《中国集成电路》2006,15(4):29-30,34
一、自主创新对我国半导体产业持续增长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半导体产业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各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半导体产业是当今全球性的最热门的产业之一、它集国家利益、民族智慧、和科技于一体,是战略性兼基础性、高投入兼高风险眭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竞争最激烈、发展最迅速的领域。半导体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集成电路广泛地应用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一切领域,其发展规模和技术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地位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6.
《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在提出的七大政策的最后一项“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中指出“大力推进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标准产业化进程”。数字视听产业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规划》中明确指出要确保视听产品作为骨干产业的稳定增长,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是数字视听产业的关键和核心技术之一,掌握了它将对我国视听产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半导体行业》2005,(2):1-1
以集成电路为代表的微电子产业是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石,也是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的技术保证,是世界高科技竞争的制高点之一。随着全球信息化、网络化和知识经济浪潮的到来,集成电路产业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它已成为事关国民经济、国防建设、人民生活和信息安全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集成电路产业以其迅猛发展之势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体现了其不可或缺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马浩原 《通讯世界》2016,(3):252-252
电子信息产业是当今社会发展中比较核心的一个行业,对于这种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来说,其积极作用和价值还是极为突出的,因此,也就应该针对这种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全面的探究,本文正是基于这一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电子信息产业大国,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位列世界第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较欧美的国家相比起步晚、起点低,虽然在产业规模上已成为电子信息产业大国,但是由于技术的差距,还是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为了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和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与加快改革,实现由电子信息产业大国向电子信息产业强国转型,针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和现存问题,笔者提出了几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探索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电子制造技术发展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面对即将到来的“十二五”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需要,电子制造技术也有许多新的任务与问题需要解决。作为电子制造技术领域最前沿之一的先进电子制造产业在近几年得到了迅猛发展,同时也遇到了诸多技术困难。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生物学、材料科学、管理科学等技术对电子制造的支持作用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11.
《通信世界》2010,(36):10-11
作为一种极具渗透性与辐射性的通用技术、产业和平台,信息通信业对所有传统产业和其他新兴产业都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擎”。去年国务院出台了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进一步明确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提出实施六大工程以及相关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推进“两化”融合等振兴举措。  相似文献   

12.
东莞作为全球电子制造工厂,有着庞大的电子加工制造业基础,方正电脑、诺基亚、世界磁头巨子新科等国内外著名企业纷纷在东莞建立生产基地。2010年2月,东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正式发布《东莞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它给东莞市电子信息产业新定位是:“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加工制造基地、中国新兴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集聚区、  相似文献   

13.
台湾电子信息产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位居世界第三位,因此研究它发展的原因,对我们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今年以来,在国际经济、政治因素的影响下,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对电子信息产业对外贸易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进口方持币待购,出口方提前供货,进口增速远远落后于出口增速,贸易顺差加剧:在这种背景下,未雨绸缪,研究人民币升值既定条件下的电子信息产业影响趋势,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5.
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新趋势与科学发展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的第一大产业,是国家经济支柱产业,它已深入到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随着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它必将带领其他产业跨越式前进。为了更好的推进我国信息产业企业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明确当前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本文在分析阐述了我国当前电子信息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之后,总结了电子信息产业的科学发展规律,并对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相似文献   

16.
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未来发展的制约条件 1.世界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总量和分工格局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规模必然受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总量和分工格局的影响。美国、日本、中国是当今世界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最大的三个国家。虽然在21世纪初的几年调整期内,美国和日本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减缓,甚至有所倒退,但到2002年,美国电子信息产业总规模达到5708.05亿美元(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为2911.05亿美元,软件业为2797亿美元),占世界电子信息产业总额的31.8%,稳居世界第1位;日本电子信息产业总规模达到2440.24亿美元(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为1728.24亿美元,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电子信息产业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冲击,但产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优先发展信息产业仍是当今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落实过程中,要处理好出口与内需、技术与市场、产业与应用、软件和硬件、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2008年下半年以来,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增速不断下滑,销售收入增速大幅下降。  相似文献   

18.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4月2日、4月3日消息,2009年1—2月,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进一步显现,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下行趋势更加突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情况、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进出口情况、各省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要指标情况、电子信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19.
《现代电子技术》2005,28(18):i0001-i0001
在初具规模优势的基础上,为了提升电子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拉动地区经济发展,我国首次确定31个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园,涉及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等13个省市。首批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园集中了我国通信、视听、计算机、显示器、元器件和家用电子产品等领域的主要优势企业,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如首批电子信息产业园中,通信领域的4个产业园手机产量占全国手机总产量的40%。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电子信息产业在继续飞速发展的前景下也越来越趋于个性化,普及化以及智能化。电子信息几乎渗透了社会中的各个领域,在推动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迅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及促进社会生产力提高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社会的发展又使电子信息产业进一步发展并扩大了其应用的领域范围。但是目前国内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道路上仍有许多难关需要攻破:人才资源问题,中小企业的资金问题等都是我们在21世纪面临的挑战,如何攻破这些难题让电子信息产业这把火燃烧得愈雄愈烈是我们接下来要思考的问题。本文立足于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态势,回顾和总结了当前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