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童彦婷 《城市建筑》2012,(17):245-246
在中国传统民宅中,门连接着建筑的内部与外部空间,担负了过渡与延伸的重要作用,是融合内外时空的一个良好"场所",因此门在我国古代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十分重要,人们对它奉若神灵,祭之祀之。古往今来,最重要的"门祭"发生于春节,而对联、门神、门笺等作为春节民宅"门"公共空间的平面装饰是"门祭"行为中发展至今最为典型的艺术形式,既体现人们对建筑空间门楣装饰的审美需求,也诉诸了人们新年追求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居》2012,(1):33-35
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码、香根与芝麻秸、松柏枝一同焚化,祀成。顺星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祭祀用两张神码,第一张印着星科、朱雀、玄武等,第二张是"本命延年寿星君"。  相似文献   

3.
《礼记·礼运篇》云:“王前巫而后史.卜筮瞽侑,皆在左右”。《礼运篇》又云:“祭帝于郊,所以定天位也;祀社于国所以列地利也扭届,所以本仁也;山川,所以傧鬼神也;五祀,把所以本事也”。据此推测,台是用未卜筮与祭祀了。十筮与祭祀,都是“国之大节”在殷人看来是至高无上的行为所以“台”比“宫殿”更重要,因此古人认为纣王大乐戏于苑,是慢于鬼神,必然要走向灭亡。《诗经大雅·灵台》是歌颂周文王的。诗中写道“经始灵台……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鹿攸伏。鹿,白鸟。王在灵沼、於鱼跃。……於论鼓钟,於乐辟。……鼓逢逢咛腊秦…  相似文献   

4.
据史料记载,地处荆楚、吴越一代在历史上盛行巫风,也是我国巫傩文化、巫傩艺术的重要发源地。傩祭、傩歌、傩舞、傩戏等都是傩文化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我国遗留下来的众多傩文化表现形式中,巫傩面具作为其中一种艺术形式,呈现出了我国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相结合的特点,其独特的造型艺术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是实用性与审美性完美结合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火崇拜与祖先崇拜往往同时并存的现象,早已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20世纪30年代,现居台湾的学者李宗侗先生就通过对古希腊、罗马社会与中国古代社会的比较中,认识到了火崇拜与祖先崇拜的相关性,并在《中国古代社会史》一书中单列一章来探讨这一问题。李先生指出“在上古社会,圣火就等于图腾、等于祖先。在罗马、意大利古代民族对于圣火的祭祀也不过是一种祭祖先的形态,祖先只是图腾的演变,人们要通过圣火上达祖先。”他认为在古代罗马,最早的维持圣火不灭的人就是“火巫”,而最早的“火巫”是由王女来担任,“火巫”最早供奉的火也仅为罗马主所有。在中国汉书地理志中也曾有记载说,齐国有习俗,每家长女不嫁,号称“巫儿”,嫁则于家不利,这也许就是古代中国也曾有“火巫”的间接证据。通过对古文字的研究,李先生发现了不少可以证明中国古代也存在着火崇拜与祖先崇拜“叠合”现象的证据,如对“室”字的新解,认为古籍当中所说的“太室”、“世室”就是古代祭火的地方,“至”字就是安静的火,下半部就是祭火的台基等等。在不太长的篇幅里,李先生对中国“木主”观念也分析得十分透彻,他认为“主”(即木制的祖先牌位)是出于祀火,并推测其俗大约起于夏代。因为在《论语》和《淮南子》当...  相似文献   

6.
数字天坛     
中国古代极重坛庙的建造与祭祀,历代都设礼官,专门从事祭祀活动。《周礼·春官》所言“典祀”,负责坛庙之郊祭。汉代奉常之属设诸庙令以为祭天拜地之职。魏晋六朝有太庙令。唐代改作郊社令,主持隆重祭典。到了明代,因北京坛庙建筑空前繁荣,开始专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18)
祀孔之礼在传统社会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政治意义。清廷定鼎中原之后,在康熙初年国家初平,文化政策逐步转型,"道统"秩序得以重建,在这一过程中,圣祖东巡祀孔,正是有力的传达了国家崇儒重道之意,从而得以用"道统"更好的维护"治统",得天下士人之心。与之相对,"道统"的信仰力量也进一步影响到清廷的统治者,从而促进了满汉文化之交融。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1)
《河伯》是屈原抒情组诗《九歌》中颇受争议的一篇。关于《河伯》篇的祀主问题,历来学者未能达成一致意见。主要有"黄河之神"、"九河之神"、"天河之神"、"楚邦水神"等几种代表性观点。  相似文献   

9.
正符合老年人心理需要的服务,才是最好的养老方式。"祭之丰不如养之厚,悔之晚何若谨于前",百善孝为先,千百年来养儿防老的观念深入人心,但自从打破了家族式的生活模式,实行计划生育以后,家庭人口结构关系逐渐变成421,养儿难养老的现实成为了我们必须面对的社会问题。地产养老走不通养老产业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独立产业,而是一个涉及房地产、  相似文献   

10.
二祭天的礼制《左传》有“国之大事,唯祀与戎”之说。祭祀是头等大事之一,祭天则是祭祀中最隆重的。我国古代自然神崇拜时期,祭日月星辰、风云雷雨、山川河岳以至动植物等活动很普遍,这和世界各民族大同小异。如《九歌》中的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都是人格化了的自然神。其中东皇太一成为后来汉代太一即天帝的根据。向汉武帝建议祭太一的谬忌说:“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  相似文献   

11.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南,环延闽浙之间,方圆60公里,海拔1500米,重峦叠嶂,挺秀异样,流水婉曲,幽洁明净,是驰誉中外的风景胜地。 2100年前,武功赫赫的汉武帝就曾派遣使者来这里设祀台,祭武夷君。二千多年的风雨过去了,人们陆陆续续在武夷山修建了许多寺、庙、祠、观、亭、台、楼、阁。“武夷山水天下奇,三十六峰连逶迤;溪流九曲泻云液,山光倒浸清涟漪。””武夷之奇奇在曲,武夷之曲可泛舟,水声潺潺经壑底,一碧流成九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3,(5)
别情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其产生与早期祖道活动关系密切。祖道活动主要由軷祭与饮饯两部分组成,軷祭"媚神",饮饯"娱人"。軷祭包括立坛四通、树茅依神、行祭、轹性而行四个环节,饮饯则包括饮酒和赠诗两个环节。别情诗就是在饮饯过程中赠与出行者的饯别之歌。祖道仪式对《诗经》中别情诗的场景描写、情感基调的形成、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和车马意象的选择等,均具有直接的影响。祖道活动与别情诗相互生发,是中国早期文化中社会生活与文学关系的典型个案之一。  相似文献   

13.
<正>故事之一明代中前期,北京本没有专门祭天的坛庙。如今的天坛一般被称作“南郊”或“天地坛”,天地、日月、星辰在这里集体接受国家祀典的享祭。这一安排出自明太祖朱元璋,他认为天地如同父母,岂有为人子而让父母分居的道理?到了嘉靖时期,酷爱考证礼乐的世宗决心回归上古仪典的传统,以南、北、东、西四郊分祀天、地、日、月。北京延续至今的坛庙系统就此拉开了框架。四郊土木大兴,世宗也开始预备制定亲祀天、地的仪注。嘉靖十年(1531年),四郊工程逐渐就绪,天子派遣翰林学士夏言前往视察。谁知夏言回来后,却提出了一段忧心忡忡的观察。他说,京师本是“四方之极,万国舟车之会”,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5,(6)
<正>巫傩文化中体现了东方风采的人性美、和谐美以及自然美等各种审美理念,并且成为了民间独特的造型意识以及设计思维观念。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与巫傩文化的图纹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本文对巫傩文化图纹与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渊源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巫傩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特点,并且极大地影响到了中国的文化艺术。湘西地区不仅属于我国巫傩文化的最早的发源地,同时也是巫傩文化的盛行之地,本文将湘西地区作为调查研究范围,对巫傩文化图纹与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渊源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李慧 《现代装饰》2014,(2):196-197
正巫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散发着浓郁的宗教色彩,是在人们思想观念未曾开化、受社会压迫的时期,衍生出来的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种心理诉求,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湘西南瑶族服饰文化中蕴含了大量的巫傩文化,在服饰纹样中尤为显著,它散发着浓郁的巫傩礼仪韵味,凸显着该时期该民族的生活现状。长期以来,巫傩活动在生命意识上满足了广大信仰者的心理诉求,巫傩之风一直延伸到现在的少数民族生活习俗中,它俨然成为了一种文化,长存于民间。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4,(1):48-50
古老的赛戏仪式源于蜡傩祭礼的传统,面具装扮发端于祭祀礼仪的假面舞蹈和假面戏剧。作为神灵依附的载体,面具是重要的象神之物。在赛祭和脸戏、队戏演出中所执仪物竹竿子,也就是赛戏砌末里的竹扫帚,其作用相当于"掌竹"、"前行"。这些我国古代宗教祭祀观念的历史遗存,至今仍保存于晋北特定地区的宗教民俗活动中,也清晰地表现出赛戏作为傩戏的独特面貌。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4,(2)
《春之祭》是斯特拉文斯基的早期创作中的代表性作品,运用了变化多端的和声,复杂不规律的节奏和浓重的配器,在音乐上开辟了新的独创道路,被视为现代音乐的开端。《春之祭》的音乐风格及艺术内涵别具一格,成为舞剧之林的经典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18.
以儒家伦理角度,从"三纲五常""理想人格"及"社会责任"三个方面对中国传统祠祀建筑文化进行伦理解析,认为中国传统祠祀建筑文化中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自身,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行为规范及所涉及的各种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9.
高椅村位于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以东的崇山峻岭之中,沅江五溪之一的巫水河从村旁流过.怀化是湖南省的西大门,自古就有"黔滇门户""全楚咽喉"之称,是中原通往西南地区的交通要道,这里历史上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怀化之名始于宋朝,原名"蛮砦".宋熙宗七年(1074),取"怀柔归化"之意,改"蛮砦"为"怀化砦".1942年1月设怀化县,并沿用至今.这里生活着汉族、苗族、侗族等40多个民族.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3,(23)
《楚辞·九歌》是屈原创作的一组祭歌,是楚辞的重要代表作,对《九歌》的性质和创作意图,历来有不同观点。本文从"九歌"的源起、性质、所祭之神入手,论证《楚辞·九歌》是国家祭典级别的祭歌,创作意图是为楚国对外战争祈求福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