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Planning》2019,(5)
维·苏·奈保尔是当代重要的后殖民作家之一,《半生》是他创作生涯后期的重要作品之一。本文以叙事理论为支撑,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从叙事技巧层面对作品进行分析,探究作者的独特叙事方式。通过倒叙的时间叙事线来探析作者的独特叙述方式对故事表述的高完成度和对读者的阅读理解与兴趣提升的效果。而独特的叙述方法则会使主题更容易被读者了解和接受,从而更好发挥文学作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35):82-83
《黑王子》以其中蕴含的深刻伦理哲思成为英国当代小说家艾丽丝·默多克最受关注的作品之一。在这部充满实验性后现代艺术手法的作品中,默多克有意识地将形式与内容相融合,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处理叙事和伦理的关系。其中具体表现为:在叙事声音方面,"真实作者"隐退,"虚构作者"对读者的阅读进行直接伦理干预;在叙事结构上,多层嵌套、局部并置的叙事结构使自我消解于真实世界之中。在叙事聚焦上,由单一"主聚焦"向多元"次聚焦"的转移,也意味着从"关注自我"向"发现他者"的过渡。默多克正是以这种"消除确定性"的叙事手法击溃读者擅于归一的本性,迫使他们放弃对小说中的世界进行编码的愿望,从而真正走出自我设定的非真实世界。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1)
《寒冬夜行人》是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长篇小说代表作。这部作品在第二人称的使用上与以往小说不同,具有独特的叙事功能与审美意义。其叙述功能主要包括:体现了小说的自反意识和虚构性;建构"双重"对话关系;揭示作者、作品人物和读者的沟通关系;"召唤"读者共同参与创作;形成"陌生化"的阅读效果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2,(2)
《喧哗与骚动》以新颖独特的叙事手法,成为福克纳的第一部最富创造性的作品并为他赢得了享誉世界的声誉。其中对叙事视角灵活的应用,使得作品更能把握现代生活的本质和内涵,延长了读者的审美感受。从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出发,用班吉这个有限视角,我们可以对其新奇的叙事视角进行不同的解读。  相似文献   

5.
建筑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将每个文明进程中的烙印通过其自身表现出来。建筑由此成为转译故事因素的媒介,也就是叙事的载体。建筑的叙事性是除却功能、形式之外另一个不可或缺的建筑属性之一。从建筑师的角度出发,建筑叙事是否可以借鉴文学叙事作品的表达手法,其转译的工具有哪些?关于文学叙事中读者介入叙事过程的探讨,为寻找建筑叙事与文学叙事的关联以及建筑设计中文学叙事手法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18)
《水死》是大江健三郎晚年时期"写作风格重写"的一部最新长篇小说,《水死》历经上世纪70年代着手,时隔40年后最终完成,是在主题思想,创作技法等方面都有突破性作品,也是大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小说。文章将用元小说叙事策略对《水死》进行创新性解读。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35)
毕飞宇作为当代作家的代表,以其独特的现实主义写作方式、独特的语言特色赢得了很多读者的喜爱,他的作品获得了很多文学荣誉。毕飞宇小说的语言具有一些"欲语还休"的感觉,有时候不会直接点明原因,而是采取第三人称的角度进行描写和分析;在叙事表达上具有"以轻取重"的特色,他身上融合入了南方水乡的细腻和机敏,将对人性、社会、人物心理的刻画娓娓道来,带给读者无限的遐想。语言艺术和叙事表达是我们品鉴毕飞宇文学作品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其文学价值的重要标准。本文主要剖析了毕飞宇小说独特的语言艺术和叙事风格,探讨品读其文学作品的途径,帮助广大文学爱好者更好地赏析毕飞宇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36)
对于如何理解一部文学作品的意义,传统观点认为作品是作者思想观点的体现,是对一定社会背景的刻画和反应。然而,随着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兴起,以作者为中心的观点被颠覆了,对文本的理解重心逐渐转移到文本本身以及读者的接受上来。本文从互文性视角出发,认为文本意义的产生依赖于一个源文本、作者与读者共同构成了一个互文空间。源文本是作品素材的来源,作者通过用典或引用等方式将其移植到自己的作品中;作者在这个过程中起催化的作用,将这些信息整理、改编、组合,创作出文本,提供一个意义发生的场所;读者则是意义产生的载体,能动地参与意义的生产过程,意义存在读者的理解中。没有读者的参与,文本是"死"的,唯有读者的参与才能使其"活"起来并实现其功能。文本意义是源文本、作者和读者等多种声音的碰撞所产生的。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9)
《雪落香杉树》是戴维·伽特森的一部著名小说,讲述了圣佩佐小岛上的一场案件审判及小岛居民在二战前后的生活与情感。作品以主题的深刻多样、描写的细腻感人、叙事的"碎片化"等鲜明特征而著称,结构精巧,内涵丰富。本文将从叙事技巧和主题两方面探讨作品的"碎片化"叙事,彰显作品的崇高人性主题。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2)
由高峰执导的影片《骆驼客》,通过巧妙设计的叙事,为观众讲述了民国年间东疆一带驼把式们的精彩故事。影片线索的明朗多元和细节的精雕细琢,可谓平淡之下见奇功。两条线索将故事串联起来,使得影片叙事框架非常清晰,线索的交织丰富了影片内涵,也升华了主题。情节的对照使整个作品浑然一体,而意象的复现则推动了剧情发展。本文将从叙事线索和叙事细节两方面展开对影片叙事设计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4,(4)
自2011年8月开始,中宣部、国家广电局、新闻出版总署等五部门,联合提出在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给整个新闻界带来一股清新之风,贴心百姓心声的新闻作品不断涌现,受到观众的好评。本文从叙事学角度探讨陕西电视台新闻联播中的《记者走基层》板块的叙事视角、叙事主体和叙事结构,为今后更好地做好此类栏目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9,(6)
在新媒体时代,部分书籍设计难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该文以朱赢椿书籍设计作品为例,主要从书籍的文字、图形与编排等角度,分析其书籍设计中视觉叙事的表现与应用,说明了书籍设计中视觉叙事思维所形成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对未来书籍设计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9,(2)
美籍华裔科幻作家特德·姜的作品《你一生的故事》采用双线叙事的方法,交替运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叙事视角,使其呈现独特的叙事逻辑。小说同时以语言学为核心,包涵丰富的语言学知识与语言谜题。本文旨在将小说中的语言谜题与叙事逻辑相结合,解读其较为深刻的哲学内涵,以帮助读者更加充分的欣赏小说。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3,(2)
叶甫盖尼·伊万诺维奇·扎米亚京是俄罗斯白银时代的著名作家,学者们对他的评价存在很大的分歧,其代表作《我们》被认为是一部融科幻与社会讽刺于一体的长篇小说。直到今天,这部作品仍以其激进的方式影响着当今的读者。本文试从《我们》的叙事特色、象征手法和隐喻手法的运用方面入手,着重探讨该作品的写作特色。  相似文献   

15.
简要介绍了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概念设计作品"时空机器",阐述了有关"叙事/制作"的教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3,(13)
《包氏父子》是张天翼创作前期的作品,也是张天翼叙事视角运用,由传统的非聚焦性视角叙事到外聚焦型视角叙事探索过渡阶段的作品,张天翼对现实主义作品采用全知视角在做自己的诠释与运用,即留有空白的"非聚焦"叙事,并把非聚焦型视角和内外聚焦视角结合起来,把焦点聚焦到各类人物的身上,在文本中的视角是在不断流动和转换的,继而来展现文本人物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9,(12)
法国当代小说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代表作品《家谱》是作者众多优秀作品中的一部。小说在讲述主人公"我"从出生到21岁第一部作品出版之间的故事的同时,还讲述了遭受二战记忆创伤的其他人的故事。本文将结合叙事学理论,分析小说中特殊的创伤叙事,即碎片的,冷漠的写作。明确该结构对小说主题建构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9,(24):67-69
赫斯顿是美国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女作家。她的小说《他们眼望上苍》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展现黑人妇女追求自我、争取解放的小说。研究这部小说的叙事策略有助于更好的解读小说的主题思想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部黑人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作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对小说叙事手法的研究已十分成熟了,笔者拟从小说的叙事视角和奴隶叙事入手,结合西方"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对小说的叙事策略做进一步分析。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赫斯顿作为一名黑人女作家所具备的出色的叙事能力及其在小说中的叙事策略为黑人女性意识的显现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9,(32):98-99
《办公室》是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早期创作的短篇小说。无论从名字还是内容上,作品都显现出作者对空间的重视和偏爱。因此,文章试图运用空间叙事理论的基本方法剖析小说内容与形式上的空间问题,揭示其叙事空间所蕴含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8,(1):74-75
2017年7月15日—16日,清华大学中文系、清华大学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主办了清华大学"国际文学工作坊"(第一期),围绕"《望春风》与格非的写作"主题进行研讨。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近20位学者参加了研讨。与会学者从各个角度对格非的创作尤其是《望春风》进行了严谨、细致、真率的文本解读。森冈优纪指出,《望春风》非常自然地在三种叙事方式之间灵活转换,在"知识分子叙事人面对古老的农村"这一主题上做出了全新的突破。解志熙认为,这部小说最吸引他的是作者借助文学想象对故乡的深情回顾,并且提出了"还有没有回故乡之路"的问题。吕正惠称赞格非文字有独特的魅力,恢复了中国古代文人特殊的表述方式,把中国古代传统和西方文学的叙事技巧融合起来。旷新年提出"农民可以说话吗"的问题,从"中国农民"的立场表述对中国现代主义的隔膜和困惑。孟悦则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视角分析小说,思考农耕文明消亡对生命的价值和意味的改变。叶纹同样关注小说中乡村的消逝,并分析了《望春风》与格非早期作品的差异,以及与世界文学的关联。李旭渊讨论了小说中对乌托邦的渴望与处女母亲的想象。王中忱强调《望春风》为读者提供了许多社会学、人类学、政治经济学著作无法提供的东西,凸显了小说的独特价值。在讨论过程中,格非就《望春风》的写作缘起、叙事动力和小说结构等与会者关注的问题做了回应,并讲述了"江南三部曲"与《望春风》的关联。为尽可能重现这场研讨会的原貌,现根据会议记录稿将重要发言整理刊发,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