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陇东侏罗系油藏处于"双高"开发阶段,套破井多,注采井网不完善,水驱状况差;剩余油分布零散,稳产难度大。本次研究采取多种手段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1多油层叠合区纵向上原主力层动用程度高,未动用的非主力层剩余油富集;2注水开发的层状、块状油藏剩余油平面上主要分布在边部低渗区、注水滞留区;纵向上主要分布油藏内部未水驱的微构造高部位;3边底水油藏剩余油分布受底水影响大,纵向上分布在油层顶部及构造高部位,平面上分布在隔层发育区、套破井连片区及边部未动用区;4分部范围小、厚度薄、数量多的小油砂体,由于注采井不完善,油层动用差剩余油富集。确定油田稳产确定潜力区,并开展不同时期不同油藏优化稳产技术研究,解决制约老油田稳产的矛盾与问题,提高对油藏的控制能力与储量动用程度,改善油田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2.
陵76区块经过十多年的开发,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期,注采矛盾突出,主力油层水淹严重,层间差异大。本文阐述了通过构造精细解释及小层精细对比,重新认识构造,并对区块油层重新划分,落实小层砂体,同时应用油藏数模和精细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区块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根据各小层出力状况及平面、层间剩余油分布规律,对陵76区块细分开发层系,提出合理的调整方案,通过钻调整井、层系调整等措施完善注采井网,提高陵76区块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3.
油田经过多年开发使层系、井组的调整及措施井选井选层难度不断加大,聚合物驱后剩余油高度分散,同时油田开发进入特高含水期,水平井成为厚油层剩余油挖潜的重要手段。以细分沉积相研究为基础,应用多学科研究技术,搞清了剩余油分布规律,并提出相应的措施挖潜方法;运用三维地质建模研究,定量描述河道砂体内部隔夹层在空间展布,提出适用的后续水驱阶段剩余油挖潜配套技术;挖潜厚油层顶部剩余油,并确定水平井开采层位优选原则及水平井轨迹设计方法,这些措施都有效的改善了油田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4.
曙1-27-454块是典型的超稠油油藏,采用直井正方形井网蒸汽吞吐开发效果较差。研究中通过精细地质体刻画认清储层及油层分布特征,利用数值模拟等手段开展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明确平面及纵向剩余油分布特征,为区块下步综合调整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朝阳沟油田加密区避免高含水井层布井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朝阳沟油田属于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应用CMG软件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在精细历史拟合的基础上,主要分析了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了油层的沉积特征及裂缝的发育状况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给出了加密前后剩余油饱和度在平面和纵向上的分布状况。通过分析对比,对加密井开发效果进行研究,阐述了影响加密效果的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分析对比各种加密调整方案的开发效果,提出了高含水井层产生的原因,最后确定出避免高含水井层布井方法。  相似文献   

6.
葡I1-4油层聚驱后加密井网开展三元复合驱油现场试验,结合33口井新钻井测井、4口井壁取芯井、邻近井区密闭取芯井解释结果,数值模拟结果,聚驱动态开发效果及新投产井动态,对聚驱后葡I1-4油层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并取得以下认识:聚驱后剩余油少且分布零散;平面剩余油分布在注采分流线附近;纵向上剩余油分布在薄差层、厚油层顶部及夹层发育变差部位。提出建议,聚驱后开展三元复合驱前应将剖面调整作为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秦家屯油田位于松辽盆地南部,梨树断陷东部斜坡区。SN78块位于秦中背斜,目前采出程度6.83%,尚有很大的剩余油潜力。通过数值模拟研究SN78区块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包括纵向上层间、层内的水淹状况,确定主力油层,平面上的剩余油富集区。结合剩余油饱和度分布、剩余储量丰度等指标反映剩余油分布状况,为生产上动态分析和调整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朱博敏 《当代化工》2018,(4):876-880
为了进一步地实现对剩余油的有效利用,通过重新组合并调整井网层系,优化并设计井网调整的方案,从而得出了在井网调整前后剩余油储量的分布规律。以中区东部高台子为例,建立了层系重组方案进行井网的加密调整研究,把高台子分为3各层系进行开采,优化设计了层系重组方案。在进行井网调整后得出,GI组剩余储量丰度在中、良级别较多,占整个油层组的53%,GII组和GIV组在差级别较多,分别占整个油层组的65%和61%。三组的的剩余油储量丰度级别以及占整个油层组的比例与井网调整前均相同,不过随着油田的持续开发,各小层剩余油储量丰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GIII组在井网调整前剩余储量丰度在中、良级别较多,占整个油层组的74%,而在井网调整后,该组剩余储量丰度在中等级别的小层所占比例有所下降,说明经过井网加密后累产油量上升较快,储量丰度下降较为明显。结果表明,调整后的剩余油的可动控制程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且几组剩余储量丰度在各个级别几乎均有分布,剩余油仍然具有一定的挖潜潜力,以实现油田产量和采收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长垣东部葡萄花油层为低水位期的河流三角洲沉积,属低孔低渗油层,经过多年的注水开发后,产量进入递减期,针对这种形势研究注水开发过程中油层动用特点显得尤其重要。本文利用检查井资料,真实了解油层水淹规律,认识和掌握在不同开发阶段、不同含水阶段的油层水淹特征,搞清了油层动用状况和剩余油分布特征,从宏观上定量地评价了东部葡萄花油层剩余油的分布,使油田能从整体上把握挖潜剩余潜力的方向,使开发决策有的放矢,为油田开发方案设计、井网调整和部署加密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A区块加密调整井的储层物性、调整方式及开发规律认识上的深化研究,找出加密调整井低效的原因及治理方法,为油田高含水后期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新钻井地质特征再认识及剩余油描述方法,确定了二三类油层调整对象标准、调整单元和调整区域,搞清了二三类油层剩余油分布规律。针对二类油层和三类油层剩余油分布特点,在化学驱井网条件下,对不同类型的剩余油采取了不同的挖潜对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后期研究认识二三类油层水驱开发规律、开展高含水后期控水挖潜方法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针对甲区东部目前存在的注采井距偏大、油层水驱控制程度和动用程度整体偏低等开发矛盾,确定了纵向上将三类油层划分为表内厚层和薄差储层两套开发层系,平面上利用现井网补充加密,将整体水驱井网重构为表内厚层和薄差储层两套水驱开发井网的层系井网优化调整方式,以达到纵向上优化调整对象,减小层间干扰,平面上缩小注采井距,改善开发效果的目的。该调整方式可在甲区进行推广,预测可提高该区三类油层采收率5.2个百分点,增加可采储量323.50×104t。  相似文献   

13.
复杂断块油藏开发后期剩余油分散而难以识别,且其分布受多种因素的控制,在濮城油田沙三上油藏根据纵向上32个流动单元为对象的剩余油精细描述,提出了3类剩余油潜力:①已动用油层,即断层与微构造控制、注采井网不完善、层间非均质性、平面低渗透相带、注采滞留带等因素形成的剩余油;②新层,即以往未发现的低电阻油层和新发现的油砂体;③滚动扩边,在潜力富集区钻新井、更新井,重组层系、井网,改变渗流方向和间歇注水,并对潜力区配套实施补层、提液、压裂、近解远调等措施。提高了该油藏在高含水期的开发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油层严重非均质油藏,特高含水期提高注水开发水平和采收集的途径。方法:在油藏精细描述的基础上,深化油藏认识,利用多种方法综合研究油藏剩余油分布的规律,运用配套的注采工艺技术进行整体调整挖潜。结果:建立了胡7南沙三下三维地质模型搞清了各小层剩余油分布规律,提出了一套适合严重非均质油藏开发剩余油的方法。结论:针对严重非均质油藏剩余油分布的特点,精心确定研究思路,实施效果显著对同类型高含水油藏的调整、挖潜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研究区先后经过三次水驱加密调整,开发矛盾得到有效缓解,油层动用状况不断提高,但层间和平面矛盾仍较为突出,严重制约了开发效果的进一步改善.本文针对区块突出的开发矛盾进了分析,提出了层系井网优化调整方法,即纵向上进行开发层系的细分重组,减小层间干扰;平面上进行原井网的补充加密,缩小注采井距,调整后预计可增加三类油层可采储量D× 104t,提高三类油层采收率4.8%.  相似文献   

16.
桩西油田106区块进入注水开发中后期,油层非均质性加剧,准确描述储层连通性、非均质性及剩余油分布等情况已成为油田开发后期提高原油采收率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配型示踪剂的优选与性能评价,借助示踪剂井间监测解释技术对桩106区块106-15-17井组的储层连通性、储层物性及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等进行监测与定量解析。结果表明,井组油层非均质性较为严重,桩106-14-18井为主要受效井,桩106-15-X18井间的剩余油饱和度最高,剩余油分布受非均质性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7.
通过使用注水存水率估算法、物质平衡法、分流方程法、开采动态法确定X油田龙11井区剩余油饱和度,又通过动态分析方法研究了该区域各小层水淹状况,得到了一些认识,尤其是进一步分析和认识了该井区剩余油分布规律以及剩余可采储量。  相似文献   

18.
针对朝阳沟油田属于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应用CMG软件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在精细历史拟合的基础上,主要分析了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了油层的沉积特征及裂缝的发育状况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给出了加密前后剩余油饱和度在平面和纵向上的分布状况。通过分析对比,对加密井开发效果进行研究,闻述了影响加密效果的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  相似文献   

19.
曙光油田曙三区经过20多年的注水开发,现处于"双高"开发后期,油层储量动用不均,水驱动用效果差,油层水淹严重,零星分布的剩余油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剩余油呈高度分散状态,挖潜难度越来越大。针对目前高含水开发阶段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曙三区平面及纵向剩余油分布规律的深入研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注采结构的综合调整,从而挖掘剩余油潜力,使老区保持稳产。  相似文献   

20.
锦16块西部合采区经过多年注水开发,目前已进入到水驱双高开发阶段,具有剩余油分布高度零散,水淹严重,吸水不均,挖潜难度大的特点。本文首先研究了锦16块西部合采区油水运动规律,然后用物质平衡法、相渗分流方程法、数值模拟等多种方法对锦16块西部合采区宏观含油饱和度进行分析,研究该区块目前剩余油饱和度平面、纵向分布;分析层内、层间和平面上的水淹规律;划分剩余油的类型和比例,搞清剩余油分布规律,确定剩余油富集区域;最终对宏观、微观以及单砂层平面、纵向剩余油分布情况取得了一定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