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4 毫秒
1.
龙口流速和单宽功率是衡量截流困难度的两个重要指标,了解其变化规律对截流设计和施工都有极大的意义。本文从两个戗堤在截流中的作用出发,以落差分配为控制条件,通过理论分析,并结合模型试验。对整个截流过程中两个龙口的流速和单宽功率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首次对双戗堤上堵进占截流两参数的变化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为双戗堤上堵进占截流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2.
明渠截流折线形戗堤轴线的选择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减小截流难度,通过模型试验对西藏藏木水电工程导流明渠截流戗堤轴线进行了研究和优化.摒弃传统的戗堤轴线垂直或近似垂直于明渠主流的设计理念,采用折线形戗堤轴线,将原主流向截流变为侧向截流,并充分利用残留的二期上游围堰和明渠进口右边墙,将截流戗堤龙口设置于导流明渠进口右边墙内侧河道内.优化戗堤轴线达到了降低龙口各项水力学指标、明显减轻明渠截流难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乌鲁瓦提水利枢纽工程采用单戗立堵、双向进占、河道一次断流、导流洞泄水的方式,按期获得截流成功。  相似文献   

4.
在大流量、高落差的河道中进行截流,双戗堤立堵进占法可分散截流落差,改善龙口水力条件,降低截流困难度,显示了极大的优越性.但迄今为止,国外除苏联依日巴兹教授于1965年在国际水力学研究协会第十一次大会上首次发表过一篇文章,国内肖焕雄教授自1979年以后发表过几篇文章外(其他各家虽也曾作过一些探讨,但迄今未能见到正式发表的系统文章),其理论研究尚很欠缺.为增强双戗堤法的适用性,有必要对其从理论上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张凌  王强 《水电能源科学》2014,32(11):93-96,132
为了实现老挝南欧江五级水电站顺利截流,结合南欧江五级水电站现场地形条件、水文、交通等因素,基于其施工导流采用分期导流的方式,分别从截流时段安排、截流标准、控制流量、截流方式、戗堤位置选择、龙口分区与控制、截流抛投材料、施工设备安排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截流规划设计,为实现老挝南欧江五级水电站顺利截流提供了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6.
漫湾水电站位于云南境内澜沧江上,坝高126m,装机容量150万KW,为我国重点水电工程.为了实现当年开工,当年截流的宏伟目标,奋战在我省安康水电站的水电三局抽调了精兵强将,承担了截流的艰巨任务.为了确保截流万无一失,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现场做了大比尺的模型试验,并在左岸预制了铅丝笼塔.在预计截流落差大、困难度较大的情况下,决定采用双戗交替进占、上戗为主的截流方案.  相似文献   

7.
淳化茨坪水电站于1992年12月11日按预定计划一举完成了大坝截流.截流工程在淳化县领导、电站指挥部、陕西省水电工程局三处三队及陕西机械学院水电设计所的关怀和指导下,于12月10日下午二时打开左岸导流明渠,来水流量40m~3/s.随即开始了紧张的立堵截流,三队领导为此做了周密的准备和组织工作,调动了反向铲、推土机、装载机和大型自卸车,截流工程顺利进占至2/3戗堤长度(按理论计算相当于由矩形龙口断面转入三角形龙口断面,  相似文献   

8.
针对某电站二期大江截流具有戗堤龙口落差大、水流流速高、河床抗冲能力低、地质条件复杂等特点,利用水工模型试验获得了采用不同抛投料截流时的最大流速、单宽流量、单宽功率和上下游落差等龙口水力特性,提出结合当地材料同时配合一定比例大粒径材料进行截流合龙的较为经济合理的抛投方式,确定了不同抛投料投放位置、强度、次序等截流施工参数,解决了实际工程截流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高拱坝坝肩开挖施工过程中产生的集中堆渣对河道截流的有利影响,提出了坝肩附近集中堆渣能降低截流戗堤龙口水力参数需具备的水力控制条件.以锦屏一级水电站为例,从截流模型试验和水力控制条件计算两方面给予验证,提出对截流难度较大的工程可利用坝肩集中堆渣的方法降低截流难度,建议综合考虑坝肩开挖、截流、坝基开挖、上下游围堰填筑、洪水期河道过渣能力等因素对堆渣位置和形状及数量进行合理规划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导流洞围堰残梗高程对截流难度的影响,以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截流为例,对截流流量为550、364m3/s时不同的围堰残梗高程进行对比试验,量测了戗堤龙口和围堰残梗处各项水力特性指标,分析了不同的围堰残梗高程对截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围堰残梗高程的增加,龙口水力指标逐渐增加,增大了截流难度;残梗处水流流态由淹没出流转变为自由跌流,且当水流流态为淹没出流时,残梗高程增加,对截流影响不大;水流流态为自由跌流时,残梗高程增加,会显著增加截流合龙难度;截流流量减小时,围堰残梗对截流的影响增大。实际施工过程中,当截流流量为550m3/s,残梗高程为2 604、2 605m时对截流的影响变化不大,考虑到安全、经济、施工工期等因素的影响,建议将围堰残梗高程拆除至2 605m即可。  相似文献   

11.
淮河中游行洪区开启运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淮河中游行洪区不同启用时机和方式的物理过程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概化河段单一行洪区数学模型,计算分析得出行洪区在不同类型的洪水情况下,选用不同的开启时机和开启方式在行洪效果上所产生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土石坝在地震波倾斜入射时的动力反应,采用粘性人工边界及其对应的等效荷载地震动输入方法,对某典型土石坝有限元模型,分别计算了SV波和P波以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入射时的坝体动力反应,探讨了坝顶加速度放大系数随入射角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地震波入射角度的变化,坝顶加速度反应存在明显的差异,且在入射角度较大时表现得更加显著,说明行波效应的影响增强;此外,地震波自上、下游两侧入射时的结果截然不同。因此,在土石坝抗震设计及安全评价中,考虑地震波倾斜入射以及行波效应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针对渗透水压力引起堤防渗透破坏问题,以堤防渗透破坏风险为目标,考虑堤防计算水位条件和土层渗透系数的不确定性,建立了堤防渗透破坏风险计算模型。以长江武惠堤17+750断面为例,对汉口水文站水位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并拟合水位概率密度函数,对该断面渗流规律进行有限元分析,从而拟合渗透破坏概率密度函数,以此建立该断面堤防渗透破坏风险定量表达式。研究结果表明,武惠堤17+750断面堤防在警戒水位与防洪设计水位下,渗透破坏概率分别为0.442 9、0.764 0,渗透破坏风险分别为0.001 421、0.002 52;堤防渗透破坏风险随着堤外水位的升高而增加,但在防洪设计水位内运行时,堤防渗透破坏风险低,堤防渗流安全可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4.
为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解决运维管理中传统的单纯通过人工管理、信息化水平落后、管理水平较低的问题,通过引入建筑信息模型(BIM),将堤防运维基础管理信息、巡检养护信息、堤防工情水情信息与堤防BIM模型相结合,实现不同类别运维信息的动态可视化管理。引入QR code二维码技术与SQL数据库技术,实现在BIM模型中查询堤防工程运维状态。同时引用UWB技术与BIM集成管理和UWB电子围栏技术最终实现堤防工程巡查养护的数字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供水期适当加大多年调节水库特别是流域龙头水库的消落水位、充分发挥流域梯级电站调峰效益的超常规调度思路,建立了超常规调度模型,并结合沅水流域三板溪及下游梯级电站的实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产生较大的发电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后还分析了三板溪对下游梯级电站的补偿效益。  相似文献   

16.
鉴于软土地基上土工格栅加筋堤防工作性态的预测和评价是工程设计中的关键技术之一,结合某水利工程中软土地基上的土工格栅加筋堤防结构,采用大型岩土工程专业分析软件FLAC3D对该加筋堤防运行期的受力变形特性进行了数值分析,获得了堤身应力及塑性区范围、筋材的应力分布、地基及堤身的沉降和侧向变形等工作性态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堤身底部土工格栅加筋效果较好,能有效减小地基水平位移和堤身塑性区范围,但当加筋层数超过两层后,加筋效果不再明显。  相似文献   

17.
黄河龙羊峡以上干流水力资源集中于鄂陵湖出口一羊曲河段,十分丰富。龙羊峡上游开发方案共拟定14个梯级,总装机容量约8025.5MW。主要研究了宁木特、玛尔挡、尔多、茨哈峡、班多和羊曲6个梯级电站总装机容量6580MW水电站群的输电方案。结果表明:茨哈峡、班多和羊曲电站电力规划供应青海电网:宁木特、玛尔挡和尔多电站,将在满足青海电网负荷需求的前提下,与其他电站协调参与青海水电外送为西北和外区电网调峰。龙羊峡上游流域梯级水电开发在西北电网西电东送和能源资源优化配置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沅水流域梯级电站优化运行方式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吴作平 《水电能源科学》2007,25(2):29-31,102
分析了当前丰枯、峰谷电价条件下沅水流域梯级电站联合调度方案以及优化运行产生的效益,提出了三板溪、托口、五强溪等调节能力较强的水库的水位控制方案,得出了相应的发电量和发电收入过程。同时分析了在优化运行情况下沅水全流域梯级电站对提高下游防洪能力所起的作用以及增加的发电效益。研究结果对沅水流域水库联合调度和水资源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The permafrost with the highest altitude and largest area in the mid and low latitude is located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s most frozen soils contain ice particles which are very sensitive to temperature and other external parameters, thus influencing the stability of the embankment in permafrost regions,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develop techniques to prevent damages to railway embankments due to thaw settlement. In this paper, the electrical capacitance sensors are designed to study the freezing front movement in a vessel and ice movement in water, which is the first step to apply the ECT system to the study of frozen soil. Two sensor arrangements are put into use. First, the traditional closed electrode sensors are put into use. In this arrangement, the electrodes are attach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pipe or vessel, and the cross-sectional distribution of ice and water could be reconstructed from the capacitances measured. Also, the ice moving track at the cross section could be reflected thoroughly. Since the traditional closed electrode sensors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measuring the ice freezing front movement, a new electrode sensors structure, that is, the unclosed electrode sensors are designed to satisfy the specific test of frozen soil. In this arrangement, several pairs of electrodes are arranged along the height of the vessel. A sudden decrease in the measured capacitance is observed when the freezing front advances past the electrodes. Therefore, according to the capacitance variation, the ice movement can be reflected. In summary, electrical capacitance tomography has the advantages of being non-intrusive. With different electrode sensor arrangement, ice movement and ice freezing front can be obtained. The electrical capacitance sensor system can be applied to investigate the complicated phenomena in frozen soil.  相似文献   

20.
气泡雾化喷嘴内部及出口下游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FLUENT软件对喷嘴内部气液两相混合以及喷嘴下游雾炬场进行了数值模拟,主要模拟了喷嘴内部气液两相的浓度分布、喷嘴内部的压力分布、下游雾炬场的速度矢量分布、颗粒直径大小分布,并对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模拟结果对以后的两相流以及雾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