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介绍了循环伏安法的产生背景、原理。应用该技术可以快速、方便地对润滑油中抗氧剂、总酸(碱)值进行测定,并且可以对不同厂家润滑油的抗氧剂包进行区别。该技术还可以有效地评价润滑油的使用寿命和设备工作状况。  相似文献   

2.
向亚玲  程欣  黄倩  杨玉洁  刘静 《润滑油》2022,(2):32-35,45
车用发动机润滑油中抗氧剂的残留量是确定其换油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而开发一种快速、便捷的抗氧剂含量检测方法对车用发动机油研究至关重要.建立微分脉冲伏安法检测车用发动机润滑油中抗氧剂类型、残留含量方法,继而评估其剩余寿命.结果表明:微分脉冲伏安法能同时有效对车用发动机润滑油中酚类抗氧剂T501、胺类抗氧剂T558和ZD...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微分脉冲伏安法测定润滑油中抗氧剂种类、剩余含量和评估其剩余寿命的方法。采用0.1 mol/L KOH溶剂萃取润滑油中抗氧剂,通过对比试验确定最佳的萃取液为92%乙醇-水溶液;通过实验得到了定性分析3种常见抗氧剂2,6-二叔丁基对甲基酚、N-苯基-a-萘胺和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的微分脉冲信号峰位;对壳牌CF-4柴油机油和昆仑10号液压油进行模拟老化,得到了模拟老化时间与润滑剂中抗氧剂剩余含量的关系,实现了对剩余效用的评估测定。本方法可用于定性分析润滑油中抗氧剂的种类,以及评估润滑油使用寿命和工作状态。  相似文献   

4.
<正>近日,中国石化润滑油有限公司上海研究院通过ASTM驻北京办事处向ASTM D02分标委提出了新标准制定的申请。标准名称暂定为《无锌涡轮机油中芳胺型抗氧剂含量的测定差分脉冲伏安法》。此次上海研究院提交的文本包括英文版标准文本草案和技术路线说明,目前正等待D02分标委专家的审查意见反馈。《无锌涡轮机油中芳胺型抗氧剂含量的测定差分脉冲伏安法》为上海研究院原创方法 ,即使用电化学  相似文献   

5.
基于伏安法的润滑剂可靠性评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德岩 《润滑油》2006,21(4):52-55
介绍了润滑剂可靠性的评估指标,并从原理上分析了如何进行润滑油的伏安法可靠性评定。应用该种技术可以快速、方便地对润滑剂中抗氧剂、总酸值/总碱值等可靠性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并可以通过抗氧剂的消耗趋势进行剩余使用寿命(RUL)、粘度和酸值的相互关系分析,可以预测设备的反常情况;根据实验所得数据,可以有效地掌握抗氧剂的消耗时间和速率,增加设备的可靠性,减少维修费用。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使用循环伏安法测定技术测定润滑油总碱值。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化学转换将润滑油中的碱性物质(电化学技术不可测量)转换为铜离子(电化学可测量)来完成润滑油总碱值的测定是可行的,并可以满足测定时对于可行性、重复性和准确性的要求,还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单、测定时间短等优点,适合进行现场润滑油测定。  相似文献   

7.
无灰抗氧剂是润滑油中使用范围较广、使用量较大的一种添加剂,对9家研究、生产和应用的添加剂公司所申报的无灰抗氧剂专利进行了调研和分析,整理出目前润滑油中应用范围较广的抗氧剂类型和结构,提出润滑油抗氧剂的主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分散液液微萃取(DLLME)样品制备方法,并用于工业润滑油中酚类抗氧剂的净化提取,结合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技术(GC-FID),实现了变压器油全生命周期中酚类抗氧剂含量的测定。采用该方法测定了不同工业润滑油样品中酚类抗氧剂的含量,并监测了变压器油全生命周期中酚类抗氧剂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对于工业润滑油中两种抗氧剂2,6-二叔丁基对甲酚和2,6-二叔丁基酚的含量测定,所建DLLME-GC-FID方法的检测下限(质量浓度)均为0.03μg/mL,方法中两种酚类抗氧剂的加标回收率介于84.7%~94.2%之间,其日内、日间精密度均介于1.2%~4.1%之间,且测定结果拟合曲线的线性相关系数均为0.999 9,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再现性;同时,该分析方法简单便捷、通用性强、灵敏度高、绿色环保。  相似文献   

9.
段庆华 《石油商技》2010,28(1):18-22
抗氧剂能显著延缓润滑油品的氧化速度,大大延长其使用寿命,是润滑油品中的一类重要的添加剂。介绍了润滑油的发展及其对抗氧化性能的要求、新型抗氧剂的现状及发展、提高抗氧剂抗氧化性能的方法;提出计算机分子设计技术将是未来新型抗氧剂研发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无灰抗氧剂是润滑油中使用范围较广、使用量较大的一种添加剂,文中通过对9家研究、生产和应用的添加剂公司所申报的专利进行调研和分析,整理出目前润滑油中应用范围较广的抗氧剂类型和结构,提出今后润滑油抗氧剂的主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光稳定剂在加氢裂化润滑油基础油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IFP紫外光安定仪分别考察了苯并三唑型光稳定剂、受阻胺型光稳定剂、抗氧剂及其复配后对兰州炼油厂HVIWH12 5基础油抗紫外光吸收性能的影响。这 3种添加剂复配后的协合效应 ,解决了HVIWH12 5基础油的光不安定问题。还考察了柱层析 (除去极性化合物 )后的HVI WH12 5基础油加入上述 3种添加剂后的抗紫外光吸收性能 ,结果证明了加氢裂化润滑油基础油中的极性化合物是引起光不安定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采用经典层析法结合旋转氧弹法考察了溶剂精制基础油,加氢异构化基础油的化学组成与其氧化定性的关系,探索了加氢异构基础油在加入抗氧剂前后的氧化动力学特征,根据加氢异构基础油的组成特征,建立了以结构族组成为参数的加氢基础油的氧化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润滑油部分流失或变质后废弃于大气和水土中,污染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和平衡。生物可降解润滑油性能符合润滑油的要求,废弃后能被微生物分解,不污染环境。生物降可解润滑油的基础油和添加剂都与常规润滑油的不同,植物油作基础油及无灰分添加剂是生物降解润滑油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应用旋转氧弹法、高压差示扫描量热法研究了大庆石化公司、兰州石化公司和克拉玛依石化公司生产的5种加氢润滑油基础油的氧化安定性及其对含硫酚类无灰抗氧剂的感受性。并利用成焦板、热管、动态微氧化、薄层氧化等模拟评定方法考察了5W/30SJ汽油机油和CH-4柴油机油(由加氢油调合而来)对该抗氧剂的感受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加氢基础油对含硫酚抗氧剂有良好的感受性。  相似文献   

15.
加氢裂化尾油作润滑油加氢原料的工业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合理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中国石化高桥分公司润滑油加氢装置采用VGO掺炼加氢裂化尾油、加工纯加氢裂化尾油以及加氢裂化尾油减压分馏后的塔底油直接进异构脱蜡单元的方法,增加了润滑油加氢原料的来源,改善了润滑油加氢原料的质量。本课题重点对加氢裂化尾油作润滑油加氢原料的工业应用情况进行跟踪分析,考察加氢裂化尾油作润滑油加氢原料时润滑油加氢装置的生产情况。结果表明,掺炼加氢裂化尾油或加工纯加氢裂化尾油可以生产多种高档润滑油加氢基础油。  相似文献   

16.
王德岩  刘志强 《润滑油》2007,22(1):53-55
介绍了润滑油总碱值的一种测定新技术——循环伏安法。研究表明,用该方法测定润滑油总碱值是可行的,具有测定结果准确、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单、测定时间短等优点,适合进行现场润滑油测定。  相似文献   

17.
从油品监测、换油、废油处理三方面讨论了润滑油管理现状,说明运用先进的油液分析技术不仅可 以提高润滑油管理水平和对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测能力,同时还是企业按质换油、节约油品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润滑油N-甲基吡咯烷酮精制工艺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兰州炼油化工总厂减二线馏分油为原料 ,研究了溶剂比、温度以及溶剂中的乙醇胺含量和水含量对N 甲基吡咯烷酮 (NMP)精制效果的影响 ,以期寻找润滑油NMP精制的优化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 :NMP对于改善润滑油基础油的质量和去除原料油中的有机酸有很大的作用。增加溶剂比和升高温度可以降低润滑油的折光率 ,但是升高温度不利于对原料油中酸性物质的抽提。为了降低产品的酸值 ,向溶剂中加入适量的乙醇胺是一个好方法 ,但是会使产品的折光率略有上升。另外 ,NMP中的水也会对产品折光率和馏分油中酸性物质的抽提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前国际上润滑油基础油的生产总量(除了APIⅢ类以外)过剩,而国内APIⅡ和Ⅲ类基础油资源不足,尤其是重质基础油和光亮油的市场有缺口。国内基础油生产主要是以常规法为主。该工艺对原油的性质依赖性强。一些基础油生产企业为适应原油性质的变劣,新建高压加氢处理装置,结合原有的酮苯脱蜡,生产APIⅡ类基础油,特别是生产国内供应偏紧、需求量较大的重质基础油和光亮油。随着高档轿车的增多,对润滑油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上开发出了异构脱蜡技术。高压加氢处理与异构脱蜡组合成了全加氢型流程,用来生产APIⅡ和Ⅲ类基础油。全加氢型流程生产Ⅲ类基础油时,需要选择原油的品种和比较苛刻的加氢处理反应条件。为了稳定地生产APIⅢ,近几年又推出了高转化率的加氢裂化和异构脱蜡组合工艺。通过分析几种基础油生产工艺的技术特点,力图寻求利用合适的资源、选择适合的工艺路线来建设或改造基础油生产设施,满足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