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柏社村地坑窑位于陕西省三原县北约25km的新兴塬上,是我国现存传统地坑窑居村落中,物质风貌保存完好,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地坑窑村落,植物资源丰富.地坑窑也叫"天井窑",是在地上凿掘方形或长方形深坑,沿坑面开凿窑洞,挖通道与地面相通的一种传统窑洞民居,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渭北苏区地下交通站曾设在柏社村.面对柏社村现状发展停...  相似文献   

2.
地坑窑院作为我国一种独特的区域性窑洞类型,其文化传承的意义十分重要.窑炕作为地坑窑院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更在结构构造和功能上与地坑窑院完美地结合.本文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深入细致地探讨了我国地坑窑院窑炕的传统构造和特有的功能,不但促进了对地坑窑院的深入研究,同时也为我国传统窑居的信息收集和保护修缮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地坑窑院作为我国黄土丘陵地区较普遍的民居形式,特别在豫西、晋南、渭北、陇东尤为集中。"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地下村落景观和"进村不见村,树冠露三分,麦垛星罗布,户户窑洞沉"的地下窑院景观,是地坑窑院及其院落组群独特性的真实写照。20世纪前期,鲁道夫斯基在《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中称窑洞建筑为"大胆的创作、洗练的手法、抽象的语言、严密的造型",地坑窑院因此闻名中外。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地坑窑院这种独特的乡土民居形式仅在河南省三门  相似文献   

4.
下沉式窑洞是我国西北黄土高原上独有的民居建筑结构形式,是传统民居保护的重点对象。运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下沉式窑洞的整体模型,通过分析步模拟其开挖过程,分别研究了下沉式窑洞的窑院开挖以及后续窑洞开挖造成的土体扰动影响,进一步研究窑洞的传力机制和受力机理,相关研究结果有利于了解窑洞这种无梁无柱结构屹立不倒的奥秘,同时有助于对窑洞的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5.
汾西地区锢窑民居是一种砖石砌筑的独立式窑洞,无需靠山依崖便能自身独立,既可形成敞院,又可形成合院,也可与砖木结构的房屋形成窑房同构的组合形式。该文以汾西现存锢窑宅院的实地测绘与工匠访谈调查为基础,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对锢窑的物质形态与营造技艺进行了归纳总结,揭示该地区传统民居所面临的危机,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方案。  相似文献   

6.
砖箍窑是采用“加法”平地而起的窑洞形式,在渭北台塬量大面广,是当地村民喜闻乐住的传统民居。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砖箍窑已难以满足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本研究以低技低价、延续文脉为原则,着力应对乡村老龄化趋势,以安全、舒适、多元的需求层级为序,分阶段提出砖箍窑的结构保护、空间优化、功能拓展相关更新策略与技术体系,实现砖箍窑民居的渐进式更新,为满足渭北窑居生活的现代化需求提供有价值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从环境生态学的角度出发,研究地坑院窑洞的选址思略、构造和营建过程,以及布局形式,解析窑院建筑蕴含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生态观,并通过分析地坑院窑洞建筑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提出生态营造思想与当代建筑技术结合的窑洞建筑改进和优化措施,以促进保护和延续特殊生土建筑,改善现有居民生活环境,为当下的生态建筑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8.
黄土窑洞作为绿色的本土建筑,对保持黄土高原地区整体生态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皆具重要意义,然而甘肃东部存在大量的弃窑建房现象,对黄土高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不利。通过对甘肃东部窑洞的现状调查统计,明确了黄土窑洞对当地的极端气温有显著的调节功能,窑洞冬夏两季更舒适,但平房在春秋两季更舒适,因此建议窑房结合使用而不是废弃窑洞。调查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无衬砌的裸窑和忽略窑背的防渗及排水,从而造成窑洞安全性低、耐久性差的误解。因此建议黄土窑洞适当衬砌以改善窑洞受力,窑背做好防渗处理和排水措施,从而有效地提高窑洞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相似文献   

9.
以靠崖式窑洞为研究对象,使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其单孔窑洞的传力机制进行了分析,并考虑了覆土厚度、窑洞跨度、拱矢高以及侧墙高度各参数对窑洞受力性能的影响。同时,还研究了多孔靠崖式窑洞的相互协同作用,分析窑腿宽度对多孔窑洞周围土体应力及位移的影响。结果表明:靠崖式窑洞通过拱券体系将上覆土压力传递给侧墙,窑洞周围土体基本处于受压状态,仅拱券顶部会出现主拉应力,此为窑洞出现窑顶坍塌的诱因。开挖窑洞会造成土体扰动、荷载释放,从而导致窑洞周围土体发生应力和位移变化。通过参数分析,窑洞上覆土厚度、窑洞跨度、拱矢高以及侧墙高度中某单一参数增大均会导致窑洞周围土体位移的增大,但影响程度不一,其中覆土厚度导致的变化最为显著。多孔窑洞的主压应力水平和窑洞横向、窑洞竖向位移均显著大于单孔窑洞。在建造多孔窑洞时,应当合理设置窑腿宽度,确保窑洞结构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窑洞是中国传统民居形式之一,分布地域较广,尤以陕西和河南两省居多.柏社村位于陕西省三原县,现存地坑窑215院,是我国现存地坑窑规模最大、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对关中典型地坑窑聚居村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村落整体概况、道路系统、环境氛围、重点地坑窑的规模类型、保护状况和综合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空间肌理关系进行重点研判,以期为中国传统生土建筑聚居村落的深入研究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11.
窑洞曾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及冬暖夏凉节能节地的特点闻名世界.而豫西的下沉式窑院更是因其原始的生态理念以及独特的中国传统院落空间得到中外学者的称道。近些年受国内弃窑建房之风的影响,现实中,豫西下沉式窑洞拥有着严峻的现实状况,极大的价值意义和开发潜力。本文在对地坑院的历史变迁、地域特色、建筑价值等进行阐述分析的基础上,探讨豫西地坑院在当代民居建筑中的现实意义、主要存在问题及其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独立式砖箍窑洞的动力响应特性,对一缩尺比例为1∶4的结构模型进行振动台试验.试验选取两条天然地震波以及一条拟合人工波作为输入激励,对结构模型的破坏形态、动力特性、加速度响应、位移响应、扭转效应、基底剪力以及滞回耗能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地震作用下独立式砖箍窑洞的窑脸面、窑腿以及中拱顶破坏更为严重.随着输入地震动峰...  相似文献   

13.
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居,也是黄土高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蕴含着北方民族穴居的历史遗风。明弘治年间延安知府有诗道:“峰头辟土耕成地,崖畔剜窑住作家。”可见窑洞历史的悠久。陕北黄土高原面积宽广、土层深厚、土壤结构紧密、直立性好,最适合打窑洞居住。它多依山就势,利用天然地势,选择干燥、向阳、背风之地,就势而建,经久耐用,冬暖夏凉。陕北的窑洞有土窑、砖石窑、薄壳窑三种。土窑是延安地区窑洞中最常见的,是窑洞中的“老祖母”。因而陕北民间流传着“千年古槐问老窑”的歌谣。陕北土地贫瘠,干旱少雨…  相似文献   

14.
结合窑洞住居的特点,对“弃窑建房热”进行分析,探讨了改善窑洞居住环境、建设生态窑洞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黄土丘陵区废弃窑洞稳定性及拆除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废弃窑洞的拆除整治对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建设新农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建立废弃窑洞的三维力学模型,利用数值试验方法,对窑洞各个部位的稳定性进行了力学分析,发现影响窑体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窑洞的跨度、窑腿的宽度、覆土的厚度。针对废弃窑洞拆除技术,根据不同部位的受力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拆除工序应遵循从上至下,逐层分段拆除。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化生态学方法以陕西窑居民俗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布范围、形成机制进行解析。通过对地方史志文献的分析,并加以实地考察,可大致确定陕西窑洞分布范围覆盖秦岭以北大半个省区,靠崖窑的南界起于秦岭北麓,北界止于陕北长城一线;地坑窑集中分布在渭北旱塬地带;锢窑主要分布于陕北高原石质山区与河谷平坦宽阔之地。地形、气侯等自然环境要素制约着窑洞的平面布局、主窑朝向;风水思想、生活习惯等因素对窑洞的空间处理以及建造程式的地域特色有着显著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则直接决定着窑洞的建筑规模及细部装饰的华丽程度。  相似文献   

17.
独特的地形地貌和历史文化背景决定了铜川地区窑洞建筑的多样性和独特性,除了双坡面民居建筑外,还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靠崖窑、地坑窑、明锢窑等传统窑洞民居。该文从传承与保护传统窑洞为出发点,通过田野调研和文献分析,对铜川地区的传统窑洞民居进行了系统性的图像采集、数据测量、平立剖和三维结构图的绘制等相关工作,论证并总结出铜川传统窑洞民居的三种形制与结构特征和艺术形态特征。旨在为陕西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以及该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窑洞民居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特有的民居类型,是一种以“减法”营造出的空间。在靠山式窑洞和下沉式窑洞中,窑洞的三面都被黄土覆盖,与自然融为一体。即使是采用“加法”营造的独立式窑洞,窑洞的侧面和背面通常不做装饰,因此,窑洞的正立面--窑面就成了窑洞民居艺术精华的焦点。  相似文献   

19.
正在黄土高原地区,由于其独特的自然和社会条件所限,人们结合地区实际积累创造了很多营造经验,这些经验形式独特、方便适用,是不可多得的优秀地方实践经验。在该地区众多的营造经验中,尤以地处典型黄土高原台塬区的三原县柏社村最具代表性,这里的先民依靠丰厚的黄土资源,营建了大量的地坑窑院式居所,该地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集中的地坑窑院聚落。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西北黄土窑洞住宅的方方面面作了概述,在总结窑塌灾害的基础上,联系山体滑坡、崩塌时坡脚窑洞住宅危害,提出防治窑塌的具体措施,大力宣传防塌减灾的基本知识,把防灾意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