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外建筑》2012,(11):I0001-I0001
建筑是属于人的,如何让有效的设计来焕发人的自由感和潜能?贝聿铭的答案是"让光线来做设计";建筑也是属于时代的,日本建筑师隈研吾说过,就像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时代一样,每一个国家,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建筑时代"。2012年9月,以亮相中国上海建筑纪元展(ARCHITECT@WORK)为标志,飞利浦完成了一次以光线书写工作空间的精彩展示,以光创见潜能的中国建筑纪元将从此开始。将光线作为创意笔墨的飞利浦照明,以100平方米灵感创意空间展示区艺术化地描绘了"光,创见无限潜能"的未来办  相似文献   

2.
金磊 《建筑设计管理》2021,38(10):91-96
0 引言 2021年9月26日,在中国建筑学会、中国文物学会支持下,由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文化学术委员会、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文化遗产》《建筑评论》"两刊"编辑部共同主办的"致敬百年经典——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的北京实践"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建院召开.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邵韦平、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评论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金磊共同主持了会议,此前9月16日专家们考察了由第一代建筑师贝寿同、沈理源、杨锡镠主持设计的欧美同学会、中国少儿剧院、北京体育馆项目, 9月 26日研讨会期间,"致敬百年经典——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的北京实践"展览和 2021 年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项目一并展出.  相似文献   

3.
只有一开始先放弃那种想要标新立异的想法,才能在后续过程中逐渐形成个体的差异性特征.[1]24西班牙格拉纳达建筑师安东尼奥 · 希门尼斯 · 托雷西亚斯曾以格拉纳达郊外农民自建的烟叶晾晒屋作为拍摄主题.此外,他也拍摄了大量世界各地不少自主营建建筑的照片.在解释拍摄这些看似简单的风土建筑的原因时,托雷西亚斯提到了建筑设计中"集体参考"和"个体参考"的区别,并强调作为建筑师应更关注"集体参考"[1]24.在他看来,"集体参考"指的是建筑以其工具性 [1]24成分而与人产生的关联,其中既有人对建筑在便利及经济有效层面上的要求,也有人以动物的本能在庇护及舒适感这些基本需求上对建筑的要求.相对于"集体参考","个体参考"更多围绕个人的记忆及感触展开,表现的是建筑非工具性的一面.对建筑的工具性,日本建筑师坂本一成有非常接近的说法,"罗兰 · 巴特提过一个概念叫'功能符号'.  相似文献   

4.
《建筑工人》2007,(11):53
一位建筑师打趣道,假如中国要为国旗选择新的标志,那么可以在起重机和推土机之间任选其一. 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城市已经经历了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但最近这两个城市为了准备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世博会纷纷进入高度亢奋期.在新的发展机遇面前,两个城市对新式现代化建筑产生了永不满足的欲望.  相似文献   

5.
当代北京建筑"词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最近几年,北京城市发展迅猛。形形色色的建筑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正在全方位地改变北京的城市形象。这种变化将把北京城引向何方?这是每一个建筑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搞清楚当代北京建筑的整体状况是正视这一问题的有效步骤。总体来看,当代北京城市建设成就巨大,城市物质环境在数量上相比过去有了大幅度提高。而与此同时,北京城的显性特色正在“眼皮底下”令人十分惋惜地迅速消失。具体表现在,北京城中越来越多的地方变成“熟悉的陌生地”,仅隔几个月就“认不出来”、“不敢相认”某一个地方成为当今北京的一种时尚。…  相似文献   

6.
《住区》2015,(1)
<正>后泡沫时代建筑实践的一种可能随着后泡沫时代的来临,国家经济和城市建设都将面临艰难而剧烈的转型。与此同时,从事城市和建筑行业的集体和个人,将在这种转型下面临旧的困惑和新的选择。原本赖以生存的设计生态面临重新洗牌,大规模超速度的疯狂城市扩张将要成为昨天,源于细节、人和社会的"微设计"也许会代表建筑的明天。相比于在大院排队,正在成长的年轻建筑师和建筑专业的学生可能会越来越倾向于自己创办有个人特色的事务所,未来建筑人才的培养方式也应当倡导这种多样化和自由度。我们通过  相似文献   

7.
正建筑作为城市中人类生存的容器,正随着时代的变革发生着各种微妙的变化。从追求形式风格到对空间的探索,从满足人的欲望到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城市中的建筑在慢慢地调整着自己的姿态,适应着当今社会的绿色发展需求。遗憾的是,这种调整的速度还是落后于建设的速度,导致至今依然有很多建筑在挥霍着宝贵的自然资源。城市雾霾、热岛、看海等现象的出现,建筑师也是有一定责任的。如果每一栋建筑都能够与地域、气候等自然条件相适应,如果每一栋建筑周边  相似文献   

8.
城市是不同时代建筑的结合,城市是由故事组成的,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应让人阅读出个性,而不应在发展中渐渐丧失自我.建筑师的创造应该把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融于建筑规划之中,建筑必须带有中国本色特征.与遗产有关的城市环境管理和规划设计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9.
"大"和"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速度和效率是大工业化时代的标志."大"和"快"是当代中国建筑师普遍面临的问题:在席卷全国的建设大潮中,无论是建筑规模还是建设速度都是史无前例的.建筑师们所承担的工作,与膨胀的建设规模相对应的往往是被大大压缩的设计周期.但是,对发展指标和速度的追求却驱赶着中国建筑师们不得不"大"干"快"上!  相似文献   

10.
Gable City     
<正>"年轻人的微城市"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一方面,在过去十到二十年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大规模建设已经被我们的建筑师前辈们所透支,我们这一代将要面对的是一个日趋饱和的建成环境。因而,能够发现契机、为自己创造任务,是"我们"的时代对一名优秀的建筑师的要求。公交场站作为城市飞地,土地使用效率较低,它公共的属性也使其具有被开发为城市活力空间的潜力,为建筑师提供了城市再设计的舞台。另一方面,"微城市"是一种新的建筑类型,我们将年轻人工作、居住与休闲的真实场景通过建筑语言表达,对创业人群的关注也契合了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11.
<正>马国馨院士在2018年"都·城我们与这座城市"展的寄语中说,"展览中的每座建筑都诉说着北京建院人的成长故事,也记录着这座承载着中国文化和梦想的城市从新中国成立到新时代的每一个难忘瞬间。"事实上,马院士的表述饱含的不仅是对北京院的深情,也是在说新中国建筑作品连同建筑师本身都构成了城市记忆的"乡愁"与"遗脉"。回想这些年先后参与了十多家不同省(市)设计机构作品或纪念集编撰,体会到一个设计院的旷世奇迹虽  相似文献   

12.
李存东 《建筑》2020,(14):18-19
<正>无论是繁华的都市还是恬静的乡村,人类聚居的场所都离不开一栋栋形态各异的建筑。建筑融合了技术与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也代表了特定地域和特定时代的文化。每一栋建筑的背后,都凝聚着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匠心和智慧。建筑师在塑造城市文化的过程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他们理应得到社会的关注和推崇。然而,现实中当提到建筑师,有谁能够说出或知道哪些人呢?提到一些知名建筑,又有谁能说出设计者是谁呢?  相似文献   

13.
我想在这儿跟着老舍和郁达夫两位先贤说说咱北京城的"空儿"和"绿色". 1936年,老舍先生在<宇宙风>杂志第10期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叫<想北平>.他写道:"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和西山呢!"  相似文献   

14.
金磊 《建筑》2020,(1):64-65
<正>1999年,世界建筑师大会两院院士吴良镛代表国际建协(UIA)深刻地提出了城市建筑的"世纪说":"20世纪的大发展与大破坏"。他的断言实际上是在说,20世纪既是伟大而进步的时代,又是困难与迷惘的时代,沧海桑田,史无前例。在纪念世界建筑师北京会议20周年之际,再读《北京宣言》并联想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诸问题,深感意义非同一般。  相似文献   

15.
对于建筑形式语言的探索和争论始终是一个大家所关注的问题,而世纪之交建筑的意义是什么也成为哲学层面上的热门话题.活跃在世界范围内的建筑师们都在努力作出自己的解释:超构建筑、"e"建筑,许多人大胆地想使建筑有另一种风气,即更加朴实地关注建筑本身,关注建筑的建造材料、方法过程和结果,张永和定义其为"基本建筑".  相似文献   

16.
正2018年11月14日,伴随着一场名为"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在国家博物馆推出,让"改革开放"再次成为人们口中的热门词汇。11月22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国馨总建筑师担当总策展人的"都·城—我们与这座城市"展,在北京市国资委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下开幕。"都·城展"将新中国北京建设的时代历史特征呈现出来;让北京历史影像在市民心中留下建筑文化的深深印痕;"都·城展"靠的是主题创作与展览形式再现业界北京新中国建筑的历程;用璀璨直言为观者解答历史真相,也告诉人们在京城中还有这样一群建筑师,与我们近在咫  相似文献   

17.
杨洲 《中外建筑》2009,(2):56-58
合作是这个时代的一个关键词。 有人开玩笑说现在各地的建筑设计院已经快成为“施工图配合院”了,很多发达城市的大设计院都在配合国外建筑师做施工图,我们很多有影响的大型建筑都是由国外建筑师提出创意,国内的建筑设计院和建筑师来配合。从建筑来看:金茂大厦、国家大剧院、“鸟巢”、CCIV新址、上海交通枢纽、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从地区来看: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似乎都是这个模式。  相似文献   

18.
金磊 《建筑创作》2007,(9):13-13
2007年8月16日~18日以"理性创新——后奥运时代城市与建筑发展趋势"为主题的"2007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学术年会",经过了四个学术单元的研讨及  相似文献   

19.
崔恺 《建筑》1999,(12)
我曾两次去巴黎考察,这两次我都去拜访了法国一位比较年轻的建筑师,叫勃雷尔。我觉得这个建筑师的作品也不是很大规模的。因为法国除了那些总统选择的里程碑式的建筑以外,大的项目非常少,不像北京这么大规模地建设,所以勃雷尔的事务所是个不大的事务所,只有10个人左右,可是他们在巴黎的城市改造当中,做得非常出色,非常有影响。勃雷尔在介绍自己作品的时候,发表了对巴黎城市的一些看法。我们都认为,巴黎是一座非常完美的城市,古建筑保护得很好,新的建筑也非常有创意。但勃雷尔认为,在古时候,巴黎的生活是非常活跃的,有很多的…  相似文献   

20.
北京建筑设计的国际化其实质是"西化";其国际化程度在中国内地与上海并列第一,且深入到城市的核心地域;与国际建筑师在北京的活跃程度相比,目前还鲜有北京建筑师走出国门到发达国家创作建筑。这些都要求我们从加强城市规划引导、促进建筑理论更新和进一步提高创作水平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使城市和建筑师在全球化过程中切实受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