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满足新时代化工综合素质人才培养需求及专业拓宽后对实验教学的新要求,我们对厦门大学化工专业实验过去十年(2001-2011)的教学计划、教学体系、实验室建设、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了多次改革和探索。十年的教学实践更新了实验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加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创新人才的培养已引起广泛关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更应该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的体系。本文提出“五步实践法”培养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综合素质,充分调动学生和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以期为高校创新型化工人才培养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化工相关专业创新创业体系建设与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孟令嫒  薛娟琴  洪涛  翟鹏 《广东化工》2010,37(2):162-162,164
以学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特色,按照"重基础、宽口径、复合型、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原来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践环节进行了改革,使我校化工专业的教学体系更适应国家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化工原理”是化工制药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也在环境工程类专业中广泛开设。作者从环境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体系出发,讨论了在环境工程专业开设“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求,从三全育人的角度,思考如何在“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5.
周红玉 《化工设计通讯》2022,(11):155-157+209
中专学校是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场所,而化工专业作为与社会生活关联密切的一项学科,在中专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目前中专学校的化工专业教学中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所以需改革现有中专教学模式,清晰认知到教学改革价值,并了解化工专业教学改革目标,以学生实际情况、学校现有资源为依据,不断拓展教育资源来源渠道,并引入校企合作模式,推动学校、企业、人才三方的发展。通过教学改革的模式,不仅能够优化中专学校的教学体系,还可为社会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  相似文献   

6.
生物技术专业化工特色应用型人才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培养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显特色的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近10年来,我校生物技术专业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与体系、实践能力培养体系、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化工特色应用型人才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对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建设、学术交流等方面的提高,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从“立足基础,面向工业,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出发,突出磷化工研究的特色与优势,提取磷化工核心反应或分离模块,建设了具有绿色磷化工特色的化工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并设计了综合性实验,丰富了教学内容,以有效强化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并全面认识磷资源综合利用的意义。绿色磷化工特色化工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基于绿色化工零排放的环境友好设计理念,实现实验原料与产品的循环利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绿色磷化工特色化工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在培养学生绿色化工意识、增强学生专业学习自信、锻炼学生工程化和系统化思维与实践能力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探索新工科背景下化工过程安全人才培养模式对于缓解现阶段化工行业的迅速发展与安全管理不到位的突出矛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分析总结国内外化工过程安全人才培养现状及主要问题的基础上,重点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三方面探究化工过程安全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教学环节、通识教育课六大模块的化工过程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并建立了以渐进式双语教学为主,以在线慕课教学、计算机模拟仿真教学、循证翻转课堂教学、CDIO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为辅的多元化教学模式,以及“理论+纪律+实践+团队+创新”的五元考核方式。该模式对培养化工过程安全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9.
化工原理实验选课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加强素质教育,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环节之一。浙江工业大学化工原理教研室依托省级精品课程平台,开展了“建立适应多样化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的研究。作为此教学改革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我们优化了化工原理实验的教学流程,采用ASP语言(Active Server Pages——动态服务器主页)开发了一套化工原理实验选课系统。本文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该系统的总体结构、数据库设计、功能模块,并举例说明了该系统的代码设计。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兴产业的兴起,传统的化工行业也衍生出新的产业领域和方向。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等行业对化工专业人才产生了大量需求。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在新工科建设中,将化工与材料、化工与能源、化工与环境、化工与信息技术进行交叉融合,开展化工类专业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建立了“化工+X”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新机制,提出了一套“化工+X”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与方法,为综合性大学的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本文阐述了当前化工人才培养方向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和必要性,并依据化工专业的特性,为完善现有的专业人才教育模式,从校企合作模式出发,在资源交换、能力培养、环形合作三个方面对化工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究。该模式能够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方共赢,在未来具有很高的发展潜力和可观的教育成果,有望实现优质高效人才的培养以及产业的高素质、可持续的立体发展。  相似文献   

12.
化工学科具有外延性和渗透性强的特点,现今化工领域的研究与生产活动已涉及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各个领域。为适应未来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化工类人才应该是专业口径较宽,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和工程技术素养较高的,能从事化工生产、研究、开发、设计和生产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这是化工类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我校化工类专业设置6年来,坚持既按“高等学校专业目录”规定的专业划分、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要求,又注意发挥我校相应学科特点和优势的原则,力图形成学校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了当前化工人才培养方向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和必要性,并依据化工专业的特性,为完善现有的专业人才教育模式,从校企合作模式出发,在资源交换、能力培养、环形合作三个方面对化工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究。该模式能够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方共赢,在未来具有很高的发展潜力和可观的教育成果,有望实现优质高效人才的培养以及产业的高素质、可持续的立体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从“化工分离工程”与“双碳”目标的联系出发,对“化工分离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评价等提出了改革举措,以期提高化工专业的人才培养效果,满足“双碳”目标下国家对绿色化工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化工过程变得越来越复杂,对复合型化工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天津大学打破学院和专业之间的藩篱,依托优势学科建设了微专业,搭建了智慧化工人才培养平台,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架构,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文章结合“互联网+”背景下虚拟仿真实验、线上课程迅猛发展的趋势,从培养目标的确定、培养平台的构建、保障措施和未来发展思路等方面,详细阐述了智慧化工人才培养平台的架构,为复合型化工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E+化工"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了社会对于国际化精英人才的要求。经过武汉工程大学十数年的实践探索,发现目前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双专业的融合、学生的定位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针对这些弱势,提出了E+化工多学科交叉融合实践教学培养新模式,将英语和化工两个专业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实现1+12的协同效应,从而建立更高效、灵活的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7.
实现化学工业变革依赖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这迫切需要高校打破固有思维、改革工程教育模式并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连理工大学发挥化学工程与技术一流学科优势,构建了以思政教育为中轴、以化工与制药类专业为主体、以工工交叉和理工融合为两翼,驱动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实践体系、质量保障体系改革的“一体两翼,四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培养“厚基础、宽专业、重实践、强能力”的化工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对我校原有化工专业课程教学体系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专业培养方向与专业课设置、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人才特色培养与就业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化工专业课程“一二三”教学模式的改革构想,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构建了较为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新体系,以期达到不断充实专业教学内涵、夯实实践教学基础、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就业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9.
1989年,我系为无机化工专业开设“化工工艺及计算”(简称“化工计算”);1990年有机化工专业成立后,将该课更名为“化工工艺设计”,教学安排在有机化工专业四年级第二学期的开学初,是有机化工专业的学生进人毕业环节前的最后一门专业选修课,该课50学时。现在该门课的教学情况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20.
《广州化工》2021,49(7)
本科毕业论文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其质量的高低不仅反映了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创新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体现了整个学校的教学水平的高低。针对目前化工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下降问题,本文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主体出发,对影响毕业论文的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提出相关措施来提高地方院校化工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