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较详细地综述了聚合物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并描述了聚合物电致发光原理及发光器件结构。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近几年芘的衍生物在有机电致发光中的研究情况,展示了一些新结构并做了分析,总结了含芘基团电致发光材料的优点和缺点,并指出了芘的衍生物在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聚合物电致发光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文 《中国塑料》2000,14(6):19-24
较详细地综述了聚合物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聚对苯炔(PPV)及其衍生物,并描述了聚合物的发光原理及发光器件构造。  相似文献   

4.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介绍了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重点从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器件结构的角度出发,对电致发光材料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较详细地对噻吩类化合物在电致发光材料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此类化合物包括聚合物类、齐聚物类、金属络合物类,其中对聚合物类的烷基取代噻吩和烷氧基取代噻吩进行了重点描述。并对噻吩类电致材料的发展前景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6.
本论文就是通过Suzuki耦合反应,来合成含有芘基元的化合物1-[4-(2,2-二苯乙烯基)苯基]芘和2,8-二(1-芘)-6,12-二氢-5,11-甲基二苯[b,f][1,5]二氮芳辛。我们合成的化合物具有高效的位阻,能有效的防止π键堆积,有较好的荧光性能,其发光在蓝绿光区(430~465 nm)。  相似文献   

7.
较系统地阐述无机电致发光材料的类型、发光原理及器件构成,以及无机薄膜电致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研究的最新进展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用于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萘酰亚胺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文连  蒋伟 《化工时刊》2008,22(9):45-49
介绍了用于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萘酰亚胺类化合物分子结构特点与荧光的关系,综述了其在电子传输、空穴传输、发光材料及其他方面的应用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刘睿  黄诚 《精细化工》2015,32(1):1-5
以1-溴芘、1,6-二溴芘和9-对乙炔苯基咔唑为原料,通过Sonogashira偶联反应合成了1-[4-(9-咔唑)苯乙炔基]芘和1,6-二[4-(9-咔唑)苯乙炔基]芘两种荧光分子。经熔点、核磁共振氢谱以及元素分析等结构表征,对中间体和目标产物的紫外-可见吸收、荧光发射以及结构与性质之间的构效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结构修饰,可有效调节此类分子的吸收及发射性质。当芘单元作为中心电子受体,以4-苯乙炔基为桥连基,引入咔唑基团作为电子给体时,其分子共轭程度、结构刚性和分子内电荷转移能力显著提高。相对于D-π-A结构的单取代化合物,双取代D-π-A-π-D结构分子的最大发射峰由422 nm红移至446 nm,荧光量子效率由0.64提升至1.08。该类化合物可作为高效的蓝光荧光材料,应用于有机光致/电致发光材料以及有机发光二极管等领域。  相似文献   

10.
聚苯并咪唑纤维及其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聚苯并咪唑纤维是美国Ce1anese公司生产的一种重要的耐高温纤维,本文介绍了该纤维的发展过程、制备原理、纤维结构与性能以及应用和发展前景等.  相似文献   

11.
有机电致发光中空穴传输材料对整个器件的性能有重要作用。系统地综述了空穴传输材料的研究现状,包括Ullmann偶合法、钯催化法、格氏反应、Suzuki偶合等。同时对合成的空穴传输材料的特性进行了简述。  相似文献   

12.
从有机小分子电致发光材料中的应用和聚合物电致发光材料中的应用两个方面综述了近十年来含1,3,5-均三嗪环的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情况,给出了最新的分子结构及性能参数,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这类电致发光材料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We present a near-field optical technique which makes use of the strongly enhanced optical field at a laser-illuminated metal tip. The enhanced field is used to locally excite the sample under investigation by multiphoton absorption. An optical scan image with spatial resolutions down to 20 nm is established by detecting the emitted fluorescence. The principle of the method is described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demonstrated for samples of J-aggregates of PIC dye molecules. Ongoing experiments on nanocomposite, Er3+-doped oxyfluoride glass-ceramic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4.
聚硅烷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Würtz反应合成了两种同时具有σ-共轭结构和π-共轭结构的聚硅烷:聚二甲基硅烷9,10-共蒽聚合物{([)(Me2Si)3An(])n}和聚甲基苯基硅烷9,10共蒽聚合物{([)(MePhSi)2An(])n},并用红外光谱、1H核磁共振谱和凝胶色谱表征了其结构,用紫外光谱测试了其紫外吸收性能.结果表明,用波长为254 nm的紫外线照射浓度为2×10-3mol/L的聚二甲基硅烷共蒽聚合物甲苯溶液时,其紫外吸收没有变化;聚甲基苯基硅烷9,10-共蒽聚合物的UV光谱的最大吸收波长(λmax)(377.2 nm)比聚二甲基硅烷9,10-共蒽聚合物的λmax(376.4 nm)更长,因此稳定性更好.  相似文献   

15.
新型电致发光材料聚芴及其共聚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林  陈旭东 《广州化工》2004,32(4):18-20
本文阐述了聚芴类发光材料的合成,讨论了聚芴类发光材料的光电性能,介绍了聚芴类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work is to prepare biodegradable polyurethane composites and study their physical, mechanical, thermal, and biodegradation properties. Rigid biodegradable polyester-based polyurethane was synthesized by reacting excess of isocyanate with poly(ε-caprolactone)diol to obtain prepolymer which was then reacted with chain extender. The polyurethane composites are prepared with nanoclay and titanium(IV)oxide nanopowder in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and polyurethane containing 2% w/w of nanopowder had shown better properties. Biodegradation studies showed that the developed polyurethane materials when used as shoe soles will retain their strength while storage and use, but will decompose only after disposal into the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