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8,(2)
近几年,大量的教育工作者把经典诵读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最佳路径,能够让小学生在朗诵文章时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所以必须重视对小学生诵读能力的培养。主要对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3)
<正>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古诗词语言精炼,想象丰富,真挚的情愫传唱不衰,是中国经典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浩瀚的历史,展现了中华民族凝结集体智慧的人文景观,更重要的是渗透着中华儿女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让小学生接受中华古诗词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0,(5)
诵读中华经典,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它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所以一定要注重通过多元化模式来加强学生诵读中华经典活动的开展。文章就诵读中华经典,促进学校德育工作进行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6,(3)
<正>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我们始终以"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的规定为依据,以"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要求为指导,通过诵读中华文化经典,为践行伦理道德精神,构建师生美好家园夯实了精神基础;为创建智慧文明学校、塑造智慧文明教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0,(21)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底蕴绵长,其中蕴含着的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智慧结晶,即使时代早已变迁,思想观念已经改变,但其仍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学经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着丰富的文学知识、深厚的文化素养,国学经典需要进行传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之发挥更多的益处。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7,(36)
中华经典,文化底蕴深厚,人文魅力独特,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精髓和人生智慧,其强大的育人功能一直备受推崇。把经典诵读活动与学校德育管理融合起来,充分发挥经典的教化功能,这既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优化学校教育管理的有效载体,也是我们探索现代教育的良好途径,更是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教育系统做好"中华诵"经典诵读工作的意见》和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明确要求。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7,(35)
国学经典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是我们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底蕴。经典诵读是学生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可以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阐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经典诵读后学生的变化及收获。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8,(11)
国家教育部出台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少年人格培养相结合,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化品质和精神境界。把"诵读经典,传承文明"作为学校的特色教育活动,精心打造校园浓郁的诵读氛围,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1,(3)
文言文语言简练,承载着悠久的中华历史文化,学生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感受中华经典的熏陶。对于小学生来说",文言文"是一个新的名词,它非常陌生,不仅难读,而且难懂,对于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是一大难点。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对当前小学文言文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究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文素养。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8)
《弟子规》是一本传播广泛、影响深远的蒙学读物,它从行孝、待人、接物、学习等诸多方面规定了具体的行为准则。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和求学等方面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开展《弟子规》的教育,把诵读中华经典诗文与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学习经典诗文,加强优秀文化熏陶,学习古人文明礼仪,能做个有礼仪、有修养的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