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6,(5)
白先勇是位十分重视小说"对话"的作家,他的"对话"艺术一方面能表现小说人物的个性,另一方面能推动故事的发展。他的小说大都通过对话的方式让人物自己来表现自己。本文将从对话展现人物、对话反映人物变化、对话推动情节发展三方面就白先勇小说中的"对话"艺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27):12-13
张爱玲擅长在小说中运用丰富繁杂的意象。本文试以她的代表作《金锁记》为例,分析作品中月亮、服饰、团扇等意象。从而探析这些意象对人物悲剧命运的构建以及对悲凉沉郁的意境的烘托。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2)
詹姆斯·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向西方世界呈现了一个乌托邦式的"香格里拉"。本文试图借助他者的视角对文本进行解读,指出该文本中乌托邦外壳下的失语的他者的表现,同时借助他者的镜像分析作者对自我的言说,并找出异国文学形象塑造背后的欲望化表达。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1)
《阿拉比》是乔伊斯早期著名小说集《都柏林人》[1]中的精彩短篇小说之一。虽篇幅不长但人物繁多。其中一些人物看似与主人公以及小说主旨关系并不密切,但深入小说字里行间细细体会后不难发现这些人物的存在价值。亨利·詹姆斯在其著作《小说的艺术》中提出视点人物的相关概念[2]。小说中的少年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该文本的视点人物,而围绕这个视点人物为中心存在的次要人物就像"卫星"般以视点人物为中心,在其视角中展现各自的语言,行为,甚至内心活动,对视点人物展现自身特点和内心世界起到了辅助作用,因此这些次要人物并非可以随意抹杀。本文将跟随视点人物的观察视角审视这些"卫星人物",旨在分析这些卫星人物对小说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21):297-298
近年来出现了大量优秀的小说改编影视剧,让经典IP小说在影视界内部变得炙手可热,为影视界输送了新鲜血液,开辟了影视时代发展的新纪元。电影《悲伤逆流成河》改编于郭敬明的同名小说,完美的将小说人物重塑,为小说赋予了新的文学价值。本文主要从《悲伤逆流成河》从小说到电影拍摄之难、人物内在的重塑、人物外在的变化四个方面分析电影《悲伤逆流成河》,探究电影对小说的改编具有的文学价值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上海世博会后,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口号的大肆渲染下,理想城市在中国悄然变成一个热门的词语。追溯以往,理想城市并不算什么新名词。在历史上,它有一个更为我们熟知的名字:乌托邦。从东方到西方,从老子的寡国小民到柏拉图的理想国,从中国士大夫的桃花源到今日之巴西利亚,从哲人到作家,从建筑师到官员……一直以来,人们热衷于描述和想象他们心目中的乌托邦或理想城市。乌托邦是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2):108-109
在《霍华德庄园》中,福斯特以细腻而敏感的笔触,捕捉具有时代色彩的人物,塑造了蕴意深刻的形象。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交融衬托,增强了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从而使这部小说成功地跻身于福斯特"早期最成熟、最优秀"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9)
本文通过对电影与小说《白鹿原》故事情节的分析,对其中的田小娥、黑娃、陆兆鹏、冷先生及白灵等人物设置进行了对比研究,从而探索电影剧本与小说在故事主题、人物关联和表现手段等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14)
在《双城记》中,狄更斯塑造了具有历史的具体性与思想的抽象性双重意义的卡屯形象,这一人物形象体现了狄更斯小说人物塑造理念的矛盾性。在小说中,前期的卡屯是现实的标本,后期的卡屯是理念的化身。文章通过对卡屯形象双重意蕴的解读来阐释狄更斯小说人物塑造的矛盾理念,并对其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18)
《我在霞村的时候》是丁玲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创作的小说,该小说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贞贞在遭受日寇凌辱后忍受着灵与肉的双重折磨从事抗日工作的故事。本文试运用格雷马斯"符号矩阵"理论,以女主人公"贞贞"这一人物形象为中心,探究小说中复杂的人物关系,挖掘人物关系背后的深层寓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