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5,(35)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在小学阶段,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在推行自主、合作学习的"学讲方式"课堂教学实践中,很多语文教师过于注重形式,忽略了朗读的指导训练。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需重视朗读指导,在有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训练语言文字运用的同时,也要把阅读教学中朗读的根留住。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7)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只是单纯地追求朗读的数量而忽视了朗读的质量,这样的教学方式没有体现朗读的价值,也不能够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朗读的质量,传授学生朗读的方法与技巧,让学生通过朗读能够获取与文章相应的知识,能够获得语文知识能力的提升,而不是单纯的生字词的积累。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朗读教学进行了研究,以期能够为我国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8,(2):49-51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低年段朗读有这样的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实际操作过程中,低年段的朗读教学往往流于形式,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指导,难以真正提高低年段孩子的朗读水平。低年段朗读教学如何落到实处,教师应当进一步思考和探究,通过巧用资源激发兴趣、妙用示范指导学生、优化朗读教学环节设计、拓展朗读教学新领域等途径,探索优化朗读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8,(10)
<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一门基本功,通过朗读,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朗读,巩固掌握并能够深入领会文本所蕴含的思想与情感;通过朗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乃至写作能力都会得到提高。朗读如此重要,仍有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压缩学生朗读的时间,使得学生朗读犹如"蜻蜓点水",效果不佳,这也与新课标中所要求的背道而驰。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要重视朗读,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去感受,去思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2,(1)
朗读是培养语感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能促进学生语言直觉的形成,也是引导学生深度学习语言的重要方式。课程标准中,各学段均对朗读提出了要求,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也十分重视朗读的指导与训练。教师要认识到:朗读不是用来活跃课堂的"调味剂",要重视朗读基本技术的指导,进行如重音、停连、节奏、语调以及朗读标记等方面的随文指导,并且要探索朗读活动的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0,(2)
<正>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提出《关于停止小学老师用手机微信和QQ对学生及家长布置和提交作业的提案》,教育部在官网明确回复称:将完善管理,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明确教师不得通过手机微信和QQ等方式布置作业,将批改作业的任务交给家长,避免出现"学校减负、社会增负,教师减负、家长增负"等现象。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6):56-61
朗读是最重要最常用的教学方法。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程标准继续强化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本要求。但从语文教学过程来看,由于情感共鸣缺失和教师指导无效导致"有感情朗读"存在现实的教学困境。这需要语文教师在文本解读上实现声音、画面与内容的融合,在教学活动设计上实现思维过程具象化,通过"有感情朗读"的教师指导提高朗读教学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10)
<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是指导幼儿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帮助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的明灯。《指南》科学地回答了3-6岁儿童"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应该学习什么内容、用什么方式去学习",以及教师与家长"应该提供怎样的帮助与指导"等问题,这不仅为教师指明了方向,也有助于教师与家长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达成基本的共识,从而保持步调一致,增强"家园共育"的合力。因此,幼儿教师认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6,(33)
理性回归英语阅读教学,注重朗读灵活运用能使得阅读更有趣味。引导学生大声读出文本素材,便于他们在尝试出声阅读中找到学习的切入点。突出自我朗读、同伴互读、集体齐读等模式的运用,使得学生在趣味盎然的阅读过程中产生学习内生动力,从而发现更多的英语精彩。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11)
立足于城区小学一年级新生实际情况,从一个班主任的视角入手,对"通过定期家访指导家长更新教育观念""借助微信平台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这两大有效指导家长做好家庭教育的策略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