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8,(7)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微信等移动互联网工具已经开始广泛运用于教学领域。微信逐步成为中学家校沟通的平台、师生线上交流的平台、学习共享的平台。微信的线上化模式,提升家校沟通的频次和效果,使学校和家庭在数学教育上真正实现目的、过程、手段的统一,实现课堂教学的延伸、学习体会的交流和学习资源的共享。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4)
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必要补充,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家庭和学校在教育目的、教育方式等方面的差异,造成在家校和学校之间存在着诸多矛盾与冲突,同时,家校之间的责任推诿,使得家校合作工作困难重重。针对家校合作的问题,应从文化、经济和政策三方面进行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0,(25)
传统的家校沟通方式,主要是电话、家访、到校约谈和家长会等,这些方式有各自的优势,但也有其局限性。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已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社会性软件的发展,为传统的家校沟通提供了极好的补充。以QQ群和微信群为例,刍议班主任在家校沟通中掌握的一些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8,(29)
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中要承担重要角色,学校利用网络手段建立师生互动,为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提供了有效途径,教师充分运用QQ群、短信、微信群、微课、网络互动等手段,建立留守儿童互助平台、家校交互平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疏导平台、学校与政府合作求助留守儿童平台,使留守儿童教育逐步走出旧模式,实现精准救助留守儿童,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教育。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1,(1)
中小学家校微信群建立的初衷是为了加强家校沟通合作,实现家校协同育人,但目前的家校微信群普遍存在教师责任缺失、家长角色失范和学生缺席现象,致使微信群功能异化,由此引发的伦理风险更影响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成效。为此,需要明晰功能指向,回归家校微信群的教育初心;和顺家校关系,重建教师与家长的道德责任;充盈爱与关怀,共筑立德树人的道德空间。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36)
家庭、学校,作为孩子成长的两个重要"摇篮",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在家校合作中起主导作用,如何开展好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提高家校合作的有效性,也就成了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弘扬新时期大家访活动、召开别具匠心的家长会和巧用私人订制的家作记载本这三个班主任工作的实践与探究出发,创新家校合作艺术,构建家校合作共同体,家校携手,形成教育合力,共育未来。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32)
家校联动共育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发生了质的飞越,在"互联网+"时代,具有针对性强、开放性强、省时快捷、资源共享等特性的QQ、微信、校讯通等网络平台,为开展家校共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文章就信息技术背景下家校合育模式会议的特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1,(Z1)
<正>《吕氏春秋》有言:"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学校必须想方设法促进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家校融合工作如何在学校管理中落到实处、做出新意,是我们面临的新挑战。我校以家长学校为载体,创设多种形式的家校合作模式,借助家长会议、定期家访、学校网站、钉钉群、微信群等渠道,传播家庭教育知识,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形成教育合力,全面科学育人。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2)
家校共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模式,现如今已经成为了推动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的有效教学范式,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也能够给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良好保障。要想发挥家校共育的积极作用,必须保证家校间的密切沟通,但是传统的家校共育方法不论是在沟通成本还是合作结构与合作效果方面都存在着一定问题。"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则为家校共育的实现提供了保障,使得学校和家庭之间可以开展密切深度的沟通,共同为初中生的成长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8)
家校冲突是家校双方在沟通时极易产生的问题,具体可分为观念互异型冲突、信任缺失型冲突、责任推诿型冲突,而探究这些冲突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是协同家校合作的不二法门。学校管理者作为学校工作的主导者,在解决家校冲突问题中责无旁贷,应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应对家校冲突,在管理方面侧重自身机制建设,在家校合作中侧重扩大教育磁场,在引导教师方面侧重提升教师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