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沼气、天然气、石油中含有的硫化氢、噻吩等硫化物对工业设备、自然环境以及人体健康都有较大危害.目前可通过加氢脱硫、萃取脱硫、氧化脱硫、生物脱硫来减少硫化物的排放,其中生物脱硫技术因有着显著的经济、环保效益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生物脱硫技术的基本原理和途径、主要脱硫菌种及一些利用微生物脱硫的研究成果.而要实现大规模的工...  相似文献   

2.
生物脱硫具有净化水平高、流程简单、污染少、能耗低等特点,能有效缓解硫排放引发的环境问题。为此,回顾了生物脱硫技术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天然气生物脱硫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工艺流程,总结了其技术优势以及国内外应用的概况,重点介绍了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天然气研究院在生物脱硫工艺技术开发上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形成了适用于高含硫环境下分离筛选脱硫微生物的专利技术;获得了性能优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天然气脱硫微生物菌种;完成了脱硫溶剂配方体系和菌种培养方案的研究;同时,建立了天然气生物脱硫实验室评价装置,通过关键参数控制及过程优化,使得脱硫效果有了显著提升。最后指出了天然气生物脱硫技术的发展方向:①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提高脱硫菌种的性能;②应用流体研究技术,开发高效生物反应器;③完善配套技术研究,真正实现零排放;④优势互补,与现有工艺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天然气脱硫化氢技术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天然气中硫化氢的脱除技术,对比了干法、湿法、生物法等脱硫方法的特点、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指出对现有的脱硫方法进行改进或者研发工艺简单、脱硫效率高、无二次污染且脱硫剂容易再生的脱硫工艺是未来天然气脱硫化氢技术的发展方向,如杂多化合物法和生物法。  相似文献   

4.
张惠欣 《油田节能》2005,16(1):33-34
由于大庆油田为低含硫地区,原油、天然气的预处理中都不包括脱硫工艺,所以天然气装置所生产的民用气、液化气含硫超标,而且系统中由于H2S等腐蚀性气体的存在,造成管线、设备腐蚀严重。目前应用较广泛的脱硫工艺有干法脱硫和湿法脱硫,虽然处理效果较好,但脱硫剂用量大,成本较高,而且存在二次污染。所以,迫切需要寻求一种高效、实用、方便、廉价的、适用于油气初加工领域的脱硫技术。本文重点介绍了微生物脱硫技术的原理及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探讨了微生物脱硫技术在油气初加工系统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石油生物脱硫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原油质量变劣和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工业上对脱硫技术要求越来越高。生物脱硫是石油脱硫的新兴工艺。与传统方法相比,生物脱硫技术灵活性好,可以处理多种原料,无需在高温高压下操作,不耗氢气,成本低,很少有废液排放,而且有机硫产品价值较高。因此,生物脱硫技术在能源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显示出了潜在的优势。综述了生物脱硫的厌氧、好氧、DSZ酶脱硫途径的机理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石油生物脱硫工业化所面临的问题。生物脱硫在某些领域已经成为现实,预计实现工业化在不久的将来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6.
郑丹 《石油学报》2014,(3):63-66
以上海某造纸企业沼气的回收利用工程为例,提出改造后沼气利用工艺流程,比较干法脱硫、湿法脱硫、生物脱硫工艺的特点和经济性,比较一体式生物脱硫和分离式生物脱硫工艺,改造工程采用分离式生物脱硫工艺进行沼气脱硫。沼气用于沼气锅炉后,该造纸企业天然气总用量下降12%,取得了良好的节能效果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加氢脱硫技术仍然是目前燃料油脱硫工艺中的主流应用技术,但由于加氢工艺的应用限制,近年来非加氢脱硫技术得到了广泛研究,其中生物脱硫、渗透汽化脱硫、萃取脱硫、氧化脱硫和吸附脱硫等技术都备受关注.这些非加氢脱硫技术各有优势,但又因其各具弊端,难以实现大面积工业应用和推广.目前国内外脱硫技术的发展,是在现有以催化加氢脱硫技术为...  相似文献   

8.
水合物法天然气脱硫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天然气中H2S的存在会给天然气的储存、输送、利用和环境都带来影响,必须对其进行脱硫净化。常规的天然气脱硫工艺有干法脱硫、膜分离、湿法脱硫和生物脱硫等。水合物法通过使H2S优先生成水合物并进入水合物相的工艺原理,实现天然气脱硫,与常规方法相比,具有工艺流程简单、能耗低、环保等独特优势,应用前景广泛。  相似文献   

9.
经40多年发展,石油生物脱硫技术在90年代又重新受到人们重视。本文着重阐述了国外石油生物脱硫技术的发展状况,技术经济性和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0.
生物脱硫技术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介绍美国和日本在生物脱硫方面的研究与应用情况。指出了生物脱硫在石油炼制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该技术的应用对石油工业的环境保护,节约能源,减少废气、废水、废物的排放,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Chemical desulphurization and microwave-chemical desulphurization was employed to remove sulfur in crude oil. Several desulfurizing agents have been selected and investigated. Among these desulfurizing agents, DCP, BPO, BBPV, and BPMC are organic peroxides, while the active oxygen content of organic peroxides is increasing, the oxidation effects become better and the desulfurizing efficiency of crude oil is increasing. BBPV and BPMC are compared with other organic desulfurizing agents, which perform better. Various influencing factors such as dosage of desulfurizer, investigated temperature, and optimum reacting conditions were obtained. The optimized dosage of BBPV, BPMC, and formylhydroperoxide is 1%, 2%, and 15%, respectively. The optimized temperature should be 80–90°C. Microwave inducement can improve the effect of chemical desulphurization and better desulfurizing results were gained. The desulfurizing efficiencies of peroxy acetic acid, BBPV, and BPMC increased from 18.6%, 21.8%, 28.5%, and 24.3% to 34.7%, 33.3%, 34.5%, and 43.3%, respectively. The microwave inducement can decompose sulfone to water-soluble sulfate and sulfite. Thus, organic sulfur was transformed into inorganic sulfur and then removed.  相似文献   

12.
针对天然气脱硫后的酸性气特点和LO-CAT硫磺回收装置工况条件,研制适合LO-CAT硫磺回收装置的配套系列脱硫催化剂。在某企业硫磺回收装置的应用结果表明:该系列脱硫剂脱硫效率高于99.99%,尾气中H2S体积分数低于30 μL/L,硫磺平均产量达到0.8 t/d,满足生产装置要求,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3.
FCC汽油的膜分离法脱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膜分离汽油脱硫技术在炼油和膜分离领域均是崭新的技术,利用实验室渗透汽化膜脱硫放大装置对膜法FCC汽油深度脱硫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探讨了操作条件包括进料温度、操作压力以及进料流量对膜分离性能的影响,并通过色谱对试验得到的高硫汽油、低硫汽油产品进行了族组成和辛烷值分析。结果表明,经过膜脱硫处理,FCC汽油硫含量从750μg/g降至70μg/g左右,低硫产品的收率保持在70%以上;相对于原料汽油的辛烷值,低硫产品的辛烷值稍有增加,高硫产品的辛烷值稍有降低,总体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4.
中低含硫天然气脱硫技术目前主要包括:干法、络合铁法和生物法(正在大力开发中的)。相对于传统的(醇胺法脱硫+克劳斯法硫磺回收+尾气处理)工艺路线,它们具有净化度高,能耗较小,投资较少,环境友好等特点,可按不同工况广泛应用于边远分散气井所产天然气脱硫、醇胺法装置产生的酸气及克劳斯装置的尾气达标处理等的工艺领域。  相似文献   

15.
详细阐述了天然气脱硫的工艺方法,存在的腐蚀问题和相应的检测技术,为天然气脱硫工业和政党生产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用一步合成法制备了铜取代杂多金属氧酸盐 [(C4H9)4N]4H[PW11CuO39] 催化剂,并用红外及紫外光谱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以正辛烷为溶剂、噻吩为含硫模型化合物配制的模拟油为原料,用30﹪过氧化氢为氧化剂进行催化氧化脱硫实验,考察催化剂用量、过氧化氢用量、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脱硫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催化剂用量为4﹪、剂油比为2.5、反应温度60 ℃、反应时间120 min的条件下,模拟油中的硫含量可从1 052 ng/ L降至33 ng/ L。在反应温度为70 ℃、其它条件与模拟油实验基本相同时,催化裂化柴油中硫含量可从4 100 ng/ L降至982 ng/ L。  相似文献   

17.
采用氧化脱硫技术脱除焦化蜡油(CGO)中的含硫化合物,对氧化体系进行了筛选并对氧化及萃取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以双氧水/乙酸酐为氧化剂体系时氧化脱硫效果最佳。氧化脱硫实验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为65℃,反应时间为1h,n(H2O2)/n(s)为7,V(乙酸酐)/V(EGO)为0.3。革取实验最佳工艺条件为:以糠醛为萃取剂,油剂比[V(CGO)/V(糠醛)]为2,三级逆流萃取法。采用该工艺得到精制油收率为69.7%,硫质量分数由11.628×10^-3降至2.430×10^-3,脱硫率为79.1%。  相似文献   

18.
为了减少塔中联合站处理装置中大量高含H2S原油对非抗硫工艺管线和设备造成的严重腐蚀,消除外输原油和天然气H2S浓度严重超标带来的安全隐患,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借鉴国内首套重质原油干法汽提脱硫装置在塔河油田三号联合站试验成功并且安全平稳运行的经验,在塔中作业区水平一转油站建成了日处理能力1 000 t的汽提法原油脱硫装置,对塔中一号气田试采单井原油进行脱硫处理,通过对温度、进液量及汽提比等参数进行不断优化将装置调整到最佳运行状态,采用3018固体脱硫剂对汽提脱硫装置中产生的高含H2S尾气进行全部回收,有效地防止了大气污染。  相似文献   

19.
塔河油田生产大量高含硫稠油和伴生气,同时采用负压气提工艺回收稠油中所含轻烃,高含硫轻烃和伴生气在轻烃站集中净化处理过程中存在液化气中总硫含量超标、轻烃碱洗脱硫过程产生大量碱渣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开展了UDS脱硫剂在伴生气脱硫过程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UDS脱硫剂对有机硫和H2 S均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应用后,伴生气分...  相似文献   

20.
A gas chromatograph coupled with sulfur chemiluminscence detector (GC-SCD) has been used for the speciation of individual sulfur compounds in fractions of different crude oils. The crude oil fractions characterized were light naphtha (C5-90°C), heavy naphtha (90–140°C), kerosene (140–240°C), and gas oil (240–370°C) fractions obtained from true boiling point distillation process. Low boiling fractions (up to 140°C) were analyzed by existing ASTM D5623 (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 2009a) method for sulfur compound speciation. As there is no standard method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sulfur compounds in high boiling samples (up to 370°C), therefore, a methodology has been developed for the diesel range samples. The identification of individual sulfur compounds were carried out by using reference sulfur compoun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ype of sulfur compounds depends upon the boiling range of the fraction and source of crude oil. The major changes in the sulfur compounds profiles of different fractions a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be used to predict the suitability of crude oil for the production of Euro-IV and V gasoline and diesel fue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