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安虎  张勇 《陕西水利》2013,(4):153-154
水土流失是煤矿区最大的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问题。本文以陕西彬长矿区为例,阐述了彬长矿区自然地理条件、煤炭资源开采条件和水土流失特征,深入分析了煤矿区水土流失发生发展原因,基于此提出了煤矿区水土保持思路及治理对策,以期为今后煤矿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2.
攀枝花市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主要做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世贵 《四川水利》2002,23(2):23-26
攀枝花市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建立了水土保持工作政府目标责任制;实行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治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探索水土流失治理新机制;以优惠政策吸引民营企业、个体户、下岗职工参与开发治理荒山荒坡;实行“公司+农户”模式开发治理水土流失,以新的作机制推动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相似文献   

3.
根据煤矿建设与开采中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的主要特征,分时段分区域分析了井采煤矿在建设运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并提出相应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使矿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治理,改善和优化煤矿整体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4.
山东巨野矿区目前正处于建设期,具有并田面积广,相对集中的特点.通过分析该矿区建设和开发造成水土流失特征及主要水土流失影响,并结合现有平原煤矿的水土流失治理方式和模式,提出编制和落实水土保持方案制度,重视地表沉陷的预防与治理,妥善解决村庄搬迁与村民安置,通过整合资源减少占地面积等水土流失总体预防对策,为可能产生的水土保持生态影响的预防和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刘世贵  胡嘉 《四川水利》2001,22(5):30-32
攀枝花市地处四川西南,属于典型的红壤土和黄棕壤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生态环境建设是重点,是充分认识治理水土流失的重大意义,作好切合实际的水土流失治理规划,全面落实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各项措施,最终实现水土资源永续利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廖建文  陈三雄  丁凤玲 《人民珠江》2010,31(2):48-50,55
几十年大范围的矿山开采和缺乏合理规划的民采造成大宝山矿区及下游严重的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主要污染源头是矿区露天采场及排土场的严重水土流失。当前矿区水土流失治理存在土壤污染严重、植被破坏殆尽、治理责任难落实等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管理、技术、经济等多方面,就大宝山矿区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薛海平 《吉林水利》2015,(1):41-43,47
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是实现我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而在煤矿整合建设项目中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煤矿整合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现象严重的矛盾较为突出,本文笔者以某煤矿重组整合建设项目为例,对矿区的水土流失预测做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8.
水土流失作为煤矿区头号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矿区可持续发展。以陕北神木县普辉煤矿为例,运用资料调查、经验公式等方法科学预测该煤矿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强度、数量、危害等。为制定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总体布局和各单项防治措施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辽宁矿区水土流失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矿区木土流失对生态环境建成了严重的破坏,研究矿区水土流失成因及危害,探索治理措施,对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辽宁矿区水土流失现状、危害、成因以及治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是实现我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然而在煤矿整合建设项目中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煤矿整合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现象严重的矛盾较为突出,以某煤矿重组整合建设项目为例,对矿区的水土流失预测做了详细分析,认为该项目取水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1.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土壤水库营建措施下红壤果园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土壤团聚体及稳定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土壤水库营建措施果园土壤容重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小,其中以施用多量有机质肥的果园变化最为明显;对照总孔隙度与采取营建措施果园的无明显差异,但整个土壤剖面上其非毛管孔隙显著低小.(2)在干筛处理下土壤团聚体以>2mm粒径为主,总体呈现出随粒径的加大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趋势;而在湿筛处理下土壤团聚体以<0.25mm粒径为主,呈现出随着粒径的增大而减少的趋势.(3)不同土壤水库营建措施果园的土壤团聚体破坏率,总体上呈现多量有机质肥<少量有机质肥<稻草覆盖<清耕<对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辽西淋溶褐土土壤水动力学参数的推导及验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土壤水动力学参数对指导农业生产、水利和水保工程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本文运用RETC软件,由土壤机械组成和容重推导出vanGenuchten模型的土壤持水曲线方程和土壤传导率方程,然后再对土壤持水曲线方程进行求导得出土壤比水容量方程,最后用实测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θ(h)、土壤导水率K(h)计算值与测定值的相对误差均随着水势的降低而减小,土壤含水量的相对误差较土壤导水率低,且均小于10%,土壤导水率的相对误差范围在18%~39%。因此,运用RETC软件推导出的土壤水动力学参数还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膨胀性土壤吸水后易膨胀变形,从而影响到土壤水分的运动参数。为了研究土壤膨胀性对土壤饱和水分运动参数的影响,采用室内土柱试验装置分析了不同土壤厚度(2,4,6,8,10,15,20,25,30,35,40,45,50,55 cm)对3种土壤(沙土、黄绵土、娄土)土壤容重、土壤饱和含水量、土壤饱和导水系数的影响,并分别用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进行了拟合分析。结果表明:① 土壤饱和膨胀率、饱和比容积、饱和含水量和饱和导水系数均随土壤厚度增加而减小。② 通过3种函数拟合效果对比发现,幂函数具有最佳拟合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不同土壤质地的土壤含水率的空间变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泉  罗浩 《吉林水利》2010,(11):30-32
本文以头屯河灌区农十二师头屯河农场试验区为依托开展试验研究,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通过分析膜下滴灌棉田土壤水分空间变异规律,建立其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的结构模型。结果表明,不同土壤质地的条件下,膜下滴灌棉田土壤含水率的空间结构性不同;粘土土壤含水率的随机因素带来的空间变异性大于壤土的。  相似文献   

15.
紫色土和红壤坡面径流分离速度与水动力学参数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土壤剥蚀是土壤侵蚀、搬运和沉积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子过程,对其定量研究是建立具有明确物理意义侵蚀模型的理论基础.采用放水冲刷法,在3.0m长、1.0m宽的土槽上,通过4个不同坡度(5°、10°、15°、20 °)、5个不同放水流量(1.31/min、3.01/min、5.5L/min、6.5L/min、8.5L/min)的组合实验,对红壤和紫色土坡面径流分离速度与径流剪切力、单位水流功率、水流功率、过水断面单位能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坡度条件下,分离速度随放水流量的增大而增大,而对于相同的放水流量,分离速度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然后趋于稳定的趋势,且有随放水流量的增大达到峰值的时间有提前趋势.径流剪切力、单位水流功率、过水断面单位能量及水流功率四个参数与分离速度均存在着明显的线性关系,但相对而言,水流功率更能准确反应坡面分离速度的变化情况.实验条件下,红壤坡面土壤剥蚀的临界水流功率值为0.0083N/(m·s),紫色土坡面土壤剥蚀的临界水流功率值为0.062N/(m·s).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壤土和砂壤土两种土样的素土与水泥土渗透试验的对比试验,得出了素土与水泥土渗透系数的对比结果,并从三个水泥配比中找出一个最佳水泥配比,用该配比制备的水泥土试样测试出的渗透系数小。  相似文献   

17.
18.
土体固化/稳定技术与固化土性质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体固化/稳定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岩土工程建设中.本文综述了当前国内外典型土体(滩涂淤泥及滨海软土、盐渍土、膨胀土、粉质黏土和粉砂土、湿陷性黄土和沙漠风积沙等)的固化/稳定方面的研究成果与进展,主要包括土体固化剂选取与配置、固化机理、固化土性质、固化土本构模型及其强度预测等,指出了今后土体固化/稳定技术与固化土性质研究的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19.
借助土箱试验观测研究土壤剧烈扰动条件下的土壤呼吸,并分析灌溉管理与土壤扰动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土壤剧烈扰动导致土壤呼吸通量出现短期的迅速增加,土壤剧烈扰动后两个处理的土壤呼吸峰值均超过800 mg/(m2·h),而且大部分时间在300 mg/(m2·h),高于大部分相关报道。对于SI处理,在适宜的水分条件(102%WHC)和土壤剧烈扰动的协同作用下,使土壤CO2呼吸峰值超过了900 mg/(m2·h)。对于SDI+SI处理,由于剧烈扰动的影响在非适宜的水分条件下出现了800 mg/(m2·h)以上的CO2排放峰值,土壤剧烈扰动后灌溉能够显著降低土壤呼吸通量,灌水后随水分达到适宜范围(98%WHC),出现水分调控导致的另一个小高峰,但本研究中水分高峰仅为土壤剧烈扰动后峰值的67%。  相似文献   

20.
九三垦区试点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可持续维护为核心,以改善生态与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为重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