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大跨度钢-混凝土组合梁分析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士奇  刘坤  王玉华 《钢结构》2011,26(2):20-22,5
结合某工程大跨度钢一混凝土组合梁设计,通过对混凝土楼板和钢梁上、下翼缘厚度的优选分析,针对组合梁中混凝土翼板厚度和钢梁截面的选取方法以及梁柱连接和梁梁拼接的节.k设计与构造措施提出了一些设计建议,可供类似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2.
预应力作用下组合梁混凝土法向应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安  戴航  刘其伟 《建筑科学》2006,22(2):8-10
针对在混凝土翼板中设置后张预应力的连续组合梁,提出由分担预加轴力、主弯矩和次弯矩产生的混凝土法向应力计算公式,主要分析施加于混凝土翼板的预应力通过剪力键向钢梁传递的力学模型,建立混凝土翼板承担的预压力沿梁纵轴的分布函数和理论解,求得考虑剪力键柔性的混凝土法向应力计算公式,作为组合梁抗裂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3.
体内预应力组合梁混凝土预压应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安  戴航  刘其伟 《工业建筑》2005,35(Z1):94-96
针对在混凝土翼板中设置后张预应力的连续组合梁,提出由分担预加轴力、主弯矩和次弯矩产生的混凝土法向应力计算公式,主要分析施加于混凝土翼板的预应力通过剪力键向钢梁传递的力学模型,建立混凝土翼板承担的预压力沿梁纵轴的分布函数和理论解,求得考虑剪力键柔性的混凝土法向应力计算公式,作为组合梁抗裂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4.
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受力性能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谭燕秋  王伟  武祥宝 《钢结构》2009,24(2):20-22
为了分析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混凝土翼板的厚度、钢梁翼缘厚度、腹板高度和厚度等参数的变化对梁的应力和挠度的影响,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两跨连续组合梁进行非线性瞬态分析,将计算结果和实测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通过变换组合梁混凝土翼板的厚度,钢梁翼缘的厚度,腹板的厚度和高度,分析得出对梁的应力和挠度的影响强弱依次为:混凝土板厚,腹板高度,钢梁上下翼缘的厚度,腹板的厚度。  相似文献   

5.
对于部分填充混凝土式窄幅钢箱连续组合梁裂缝控制问题,对3根混凝土翼板-部分充填混凝土式窄幅钢箱连续组合梁进行了静力加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组合梁负弯矩区承载性能得到明显改善,但翼板裂缝控制效果不明显。基于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良好的裂缝控制能力提出将部分充填混凝土式窄幅钢箱连续组合梁翼板替换为UHPC翼板,形成UHPC翼板-部分充填混凝土式窄幅钢箱连续组合梁。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5种组合梁的精细化模型,分析了组合梁全过程受力性能。结果表明,UHPC翼板-部分充填混凝土式窄幅钢箱组合梁的开裂弯矩与截面承载能力显著提高,各组合梁翼板与钢梁交界面间的滑移差距不大。考虑到经济因素,为提升组合梁负弯矩区截面的开裂弯矩,应适当增加UHPC的板长,减小板厚。  相似文献   

6.
钢-混凝土双面组合连续梁截面刚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庆东 《建筑技术》2014,(6):557-560
钢-混凝土组合梁是在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结构。当采用连续组合梁时,负弯矩区会出现钢梁受压、混凝土翼板受拉的不利情况,使混凝土桥面板因承受较大拉应力而开裂,引起钢筋及钢梁腐蚀等严重问题,影响结构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而双面组合梁(在传统的单面组合梁的内支座负弯矩区设置下翼缘钢筋混凝土板)能够很好地改善单面组合梁的这种不利受力状态。通过采用简化计算方法对双面组合梁截面刚度进行计算,与试验实测值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7.
黄立恒 《市政技术》2014,(2):138-141
钢-混凝土组合梁是在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结构。当采用钢-混凝土组合连续梁时,负弯矩区会出现钢梁受压、混凝土翼板受拉的不利情况,使混凝土桥面板因承受较大拉应力而开裂,引起钢筋及钢梁腐蚀等严重问题,进而影响结构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而钢-混凝土双面组合梁能够很好地改善单面组合梁的这种不利受力状态。采用简化计算方法对双面组合梁截面刚度进行了计算,并与试验实测值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8.
实验表明在竖向集中荷载作用下 ,布置单排栓钉的钢 混凝土组合梁的混凝土翼板常常出现纵向开裂。从而导致混凝土翼板与钢梁的连接作用大大降低 ,致使构件达不到设计承载力而破坏。作者从理论上分析了混凝土翼板纵向开裂的原因 ,推导了纵向开裂弯矩的计算公式 ,提出了避免出现纵向开裂措施。  相似文献   

9.
通过3根钢-混凝土组合梁在负弯矩作用下的试验,研究了其变形发展及破坏过程,得到了组合梁的跨中剪力-挠度曲线、交界面滑移曲线和沿截面高度分布的应变变化曲线,分析了剪切连接程度、截面尺寸、剪跨比、材料强度、钢筋配置等因素对组合梁承载力和延性的影响。对钢梁进行了塑性分析,得出在负弯矩作用下钢-混凝土组合梁抗剪承载力的提高不是由于钢梁腹板的硬化效应所致,而是由于混凝土翼板的贡献,并提出了考虑混凝土翼板影响的组合梁在负弯矩作用下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将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了比较,二者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钢筋桁架混凝土组合梁的受力性能与破坏形式,完成了4根足尺钢筋桁架混凝土组合梁跨中两点对称加载试验。结合试验结果和理论分析,对现行规范中组合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进行了对比。在失稳破坏前钢筋桁架楼板和钢梁表现出较好的整体性能,且钢筋桁架能有效地限制混凝土翼板横向裂缝的开展,提高混凝土翼板的抗裂性能。钢筋桁架混凝土组合梁中,栓钉和钢筋桁架共同承担混凝土传递的剪力可提高抗滑移性能。  相似文献   

11.
三主桁连续板桁组合桥空间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三主桁连续板桁组合桥的构造特点,通过构造结合梁单元的位移模式,利用势能原理推导结合梁单元的刚度矩阵,提出2种结合梁法,结合梁法一的特点是把桥面板作为主桁架弦杆的上翼缘并与主桁架弦杆形成钢-混结合梁,结合梁法二的特点是把桥面板作为纵、横梁的上翼缘并与纵、横梁形成钢-混结合梁;而常规的板梁组合法的特点是桥面板为连续各向...  相似文献   

12.
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梁柱节点深化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志平 《建筑技术》2010,41(2):150-152
结合兵器科技信息大厦工程实例,详细介绍了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梁柱节点的深化设计方法,包括梁钢筋在遇到柱型钢时的三种解决方法,即绕过柱型钢、穿过柱型钢腹板和与柱型钢翼缘板焊接连接,以及柱的主筋和箍筋在遇到梁型钢时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3.
呼玉琴  胡夏闽 《江苏建筑》2010,(3):40-41,99
用ANSYS程序对4个简支钢-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梁试件的受力性能进行非线性分析,在组合梁的有限元模型中,采用弹簧单元考虑了混凝土翼缘板同钢梁间的滑移;梁单元来模拟混凝土所受到的栓钉对其的局部压力;非线性材料本构模型考虑了钢材和混凝土的材料非线性特性。通过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发现该模型可以准确地模拟出钢-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梁的荷载-挠度曲线、交接面荷载-滑移曲线以及压型钢板组合板的开裂过程,因此,可以利用有限元方法研究组合梁的工作性能。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剪力连接程度对预应力钢与混凝土组合箱梁的界面相对滑移、挠度及受弯承载力的影响,设计制作了4根不同剪力连接程度预应力钢与混凝土组合箱梁模型试件,采用三分点对称加载,对其进行了受弯性能试验研究。研究表明,随着剪力连接程度的降低,变形及界面滑移明显增大,承载能力有所降低,但并不与剪力连接程度成正比关系,连接程度为0.5的组合箱梁承载力较完全连接组合箱梁降低不到30%。结合国内外7根部分剪力连接组合梁试验资料, 运用最小二乘法,对欧洲规范EC4中关于部分剪力连接组合梁承载力计算公式进行了修正。结果表明,修正值与实测值吻合良好,满足工程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5.
新型钢-混凝土组合梁抗剪性能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一种新型钢-混凝土组合梁,即取消传统钢-混凝土组合梁钢部件的上翼缘,在腹板上开洞,并在混凝土翼板中布置蛇形钢筋;对3根不同剪跨比的新型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抗剪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并与1根普通栓钉组合梁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剪跨比对新型钢-混凝土组合梁的破坏形态、变形能力及抗剪承载力的影响,并对新型组合梁的破坏机理和受力特点进行了详细阐述。结果表明:新型钢-混凝土组合梁相对于栓钉组合梁具有较高的抗剪承载力和变形能力。  相似文献   

16.
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组合梁钢梁腹板及翼缘的局部屈曲简化计算模型。继而在简化计算模型的基础上应用能量法分别求出了腹板及翼缘的弹性临界屈曲应力。结果表明,内填混凝土的存在有效地提高了腹板及翼缘的屈曲应力,改善了腹板及翼缘的局部屈曲性能。  相似文献   

17.
对6个全尺寸梁柱节点进行试验研究。钢构件由一个焊接在梁端,与柱翼缘以螺栓连接的钢板组成。所有6个构件的梁截面和混凝土板的尺寸都是统一的。使用了三种类型的柱:光管钢筋柱、部分外包型钢筋柱、全部外包钢筋柱。另外的变量包括楼板中的钢筋面积,柱网中的加劲肋。将从试验中得到的弯矩-转角曲线与分析模型中预测的曲线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18.
The elasto-plastic analysis of composite beams is important when considering the increase in bending resistance of the beam and the end slip between the steel and concrete at higher strains. This paper provides a simplified method of elasto-plastic analysis by considering equilibrium of the composite cross-section as a function of its strain profile. A parabolic-rectangular stress block for concrete is used in this model with a declining concrete strength at strains exceeding 0.0035. The bending resistance of the composite beam is expressed as a function of the bottom flange strain, and is compared to fully plastic design to EN 1994-1-1: Eurocode 4 and the AISC LRFD Code.The effect of various parameter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lastic bending resistance of composite beams is investigated, such as asymmetry of the section, the steel strength, the influence of propped or un-propped construction, strain hardening in the steel and reducing concrete strength at high strains, interface slip, and the effect of openings in the web of the beams. It was found that a moment of 95% of the plastic bending resistance of a composite beam (0.95Mp?) is reached at a flange strain of 2 to 4 × yield strain for propped beams and 5 to 10 × yield strain for un-propped beams. When strain hardening in the steel is included in the analysis, bottom flange strains at a moment of 0.95Mp? are reduced by up to 30% relative to the case without strain harden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