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锅炉消烟,除尘,脱硫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为防止大气污染采取的锅炉消烟、除尘和脱硫技术。  相似文献   

2.
前言煤烧隧道窑所用的燃料多为挥发分较高的烟煤 ,并采用人工间歇加煤和层状燃烧方式。这种直接烧煤方式 ,燃烧废气对大气的污染主要为烟、尘和有害气体 ,如SOx、NOx、COx 等 ,其中又以烟和尘为主。窑房上空经常是浓烟滚滚 ,对环境危害极大。根据国家工业窑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90 78— 1996的规定 :1997年 1月 1日通过环境影响报告书批准的新建、改建、扩建的陶瓷窑炉最高允许排放的粉尘浓度 ,二类和三类地区分别为 2 0 0 和30 0 ,林格曼黑度均为 1°。而煤烧隧道窑很难达到这一标准 ,特别是林格曼黑度高达 4°,是煤烧…  相似文献   

3.
王擎  孙东红  孙佰仲  闫跃升  孙键 《化工学报》2003,54(10):1494-1496
引 言我国煤炭产量的 80 %左右用于锅炉等燃烧设备的直接燃烧 ,它是“煤烟型”污染的主要来源 .工业锅炉的消烟除尘问题虽然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 ,但又是一直没能很好解决的问题 .在综合考虑我国工业锅炉燃烧特性、锅炉结构形式 ,结合国内外在消烟除尘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 ,作  相似文献   

4.
《无机化工信息》2002,(2):19-20
本法是以糖,氯化钠,硝酸钾,ZRJ核心组成高温速燃剂,以糖,小苏打,氯化白煤组成膨燃剂,以高猛酸钾,纯碱,氧化镁组成膨裂分解剂。经有机组合方式组合,形成整体消烟除尘节煤助剂配方,节煤率在20-40%。  相似文献   

5.
在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锅炉作为一种热动力设备得到了广泛使用。据统计,我国现有在用锅炉40余万台,80%以燃煤为主。因此,燃煤锅炉是一个比较大的污染源。  相似文献   

6.
曹远义 《小氮肥》2006,34(9):18-19
0前言 四川成都玉龙化工有限公司于1991年安装投运的DZD20—2.45/400AⅡ型锅炉是属于传统的抛煤机链条锅炉,当时主要是想用作差压发电。随着公司生产的发展,该锅炉现在主要为尿素生产供蒸汽。但在使用过程中,一直都存在着燃烧不完全、烟囱冒黑烟、粉尘排放量大的问题。这给周边的环境带来很大的危害,公司于2005年对该锅炉进行消烟除尘改造。现把改造的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倒焰煤窑的消烟除尘与节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福生 《陶瓷导刊》1992,3(3):31-35
  相似文献   

8.
谢长生  周忠林 《中国陶瓷》1994,(4):46-47,31
前言 烟尘是一种气溶胶体物质,倒焰窑的煤烟粉尘是一些小于10μm的颗粒,飘游于大气之中。这些烟尘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硫和多种重金属,严重地污染了环境,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一九八四年中,国家环保局将燃煤倒焰窑消烟除尘列为我国七·五期间环境保护工作中攻关项目,在九十年代初,由礼陵市环保局牵头成立了燃煤倒焰窑消烟除尘试验研究小组,在礼陵市出口电瓷厂一座42m~3的老式倒焰窑进行窑体结构改造,只花费七千多元。共试烧了四次,经株洲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测定结果:氧化焰阶段林格曼黑度最高为1.5级,平均为0.5级。还原焰阶段林格曼黑度最高为2级,平均为0.8级,达到了国家窑  相似文献   

9.
10.
张庆梅 《山西化工》2002,22(3):51-52
介绍了国内外焦炉烟尘治理的概况,论述了4.3m焦炉消烟除尘车的结构特点和设备组成。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锅炉烟气脱硫、除尘工艺的主要特点以及废渣浆水的综合利用,治理后的效果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燃烧后烟气的脱硫除尘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昌文  李平 《贵州化工》2013,38(2):26-28
为了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燃烧后烟气要实现达标排放,必须对其中的二氧化硫及灰份进行治理。本文重点介绍了燃烧后烟气脱硫除尘技术中石灰法脱硫除尘的原理、工艺流程、装备及实际应用效果。石灰法脱硫具有投资少、脱硫效率高、运行成本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燃煤锅炉喷射吸收剂脱硫是对SO2有中等控制程度的有效方法,该法比采用烟气脱硫(FGD)技术的费用低,较适用于对SO2控制要求不太严格的国家和地区.但由于吸收剂的喷入,也引起烟尘性质的变化,给后部除尘设备的选用带来一些影响.本文探讨这些影响和寻求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伊泰煤制油有限责任公司锅炉原系统采用石灰石粉炉内脱硫,达不到新标准要求,在增加一套半干法炉外脱硫装置的方法后,在不停产、不进行锅炉烟囱防腐和节约资金的基础上完成了技术改造,总脱硫效率达到90%以上,各污染物浓度符合GB 13223—2011《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5.
烟气脱汞过程中活性炭喷射量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模拟燃煤烟气流动反应试验台上,对喷射吸附脱汞过程中影响活性炭喷射量的汞浓度、停留时间、温度、除尘设备等因素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获得相同脱汞效率,在较低烟气汞浓度下活性炭的喷射量较大.停留时间对活性炭喷射量的影响最大,在较长停留时间下活性炭能够进行充分的吸附,相应的活性炭喷射量较少;在较短停留时间下受动力学限制,过多的活性炭喷射量不会引起脱汞效率相应增加.随着温度升高,活性炭的喷射量也随之增加;通过化学改性能提高活性炭在较高烟气温度下的吸附能力,从而减少喷射量.布袋除尘设备的使用能在较大程度上降低活性炭的喷射量.  相似文献   

16.
超重力旋转床是超重力除尘脱硫工艺中的主要设备之一。针对超重力除尘脱硫工艺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基于并流超重力旋转床的烟气除尘脱硫工艺装备。论述了并流超重力旋转床的结构特征和主要参数的确定。结果表明,并流超重力旋转床除尘脱硫效率高,对优化中小型燃煤锅炉和垃圾焚烧烟气除尘脱硫工艺装备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婷  张鑫 《洁净煤技术》2015,(2):69-71,76
工业锅炉是我国仅次于电站锅炉外的用煤大户,在国家新环保形势下,对燃煤工业锅炉的污染物控制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介绍了一种适用高效煤粉工业锅炉的新型半干法烟气脱硫除尘一体化技术(NGD)。分析了脱硫原理、工艺流程、技术参数等,该技术将飞灰中活性钙作为脱硫剂,充分利用低温煤粉浓相燃烧为脱硫创造的有利条件,实现煤粉燃烧与烟气净化的自闭合,达到提高脱硫效率、降低脱硫成本的目的。另外,通过与湿式钠-钙双碱法脱硫技术对比发现,NGD脱硫除尘一体化技术在耗水、占地面积、系统集成、工艺可操作性及运行成本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已配套煤粉锅炉系统建成20和40 t/h NGD脱硫装置各1套,并进行了工业试验。结果证实,在理想工况下,脱硫反应器出口SO2排放质量浓度100 mg/m3,脱硫效率95%。  相似文献   

18.
采用一定浓度氨水为脱硫剂的氨法湿式烟气脱硫技术,是控制锅炉尾气排放中SO_2浓度的有效方法。介绍了氨法脱硫处理锅炉尾气的原理、工艺改造流程、主要设备及副产品等,简述了工艺改造后烟气脱硫系统、硫酸铵结晶脱水系统及工艺水系统的运行及能耗情况。结果表明:氨法脱硫技术具有反应速度快、脱硫效率高、副产品价值高等一系列优点;脱硫后锅炉装置尾气排放的SO_2和烟尘浓度均达到国家环保标准,系统SO_2脱除率达到95%,烟尘脱除率达到90%;每年还可副产硫酸铵约8 320 t;具有较好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9.
简述了大气中SO2污染物的排放现状,“十二五”期间的减排目标及粉煤灰的结构特性。介绍了国内外复合型粉煤灰脱硫剂的制备工艺、脱硫工艺及机理、工业应用状况等,论述了燃煤锅炉自身粉煤灰直接用于尾部烟气的干法或半干法脱硫工艺的研究现状。对粉煤灰脱硫剂在烟气脱硫技术方向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A novel process for the removal of NOx from flue gas by a combined Fe(II)EDTA absorption and microbial reduction has been demonstrated. Fe(II)EDTA–NO and Fe(III)EDTA (EDTA: ethylenediaminetetraacetate) can be effectively reduced to the active Fe(II)EDTA in the reactor containing microorganisms. In a steady‐state absorption and regeneration process, the final removal efficiency of NO is up to 88%. The effects of four main parameters (i.e. NO, O2 and SO2 concentrations, and the amount of cyclic solution) on NOx removal efficiency were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d at 50 °C. The results provide some insight into conditions required for the successful removal of NOx from flue gas using the approach of Fe(II)EDTA absorption combined with microbial reduction. Copyright © 2005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