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钛合金整体叶盘是航空发动机的重要零部件,结构复杂,加工难度大。插铣加工因其轴向承受能力强和刚性大等特性,非常适合加工钛合金整体叶盘这类难加工、结构复杂的零部件。针对钛合金插铣加工效率的问题,采用响应曲面法设计插铣实验,建立切削力经验模型,以切削力和材料去除率为目标,采用NSGA-II算法进行多目标优化获得Pareto最优解。研究表明:切削力随主轴转速的增加而缓慢减小,随切削宽度、切削步距和每齿进给量的上升而增加;与实验初始参数组合相比,优化后的材料去除率提高了81.19%,而切削力减小了23.68%,达到了本研究的高效加工目标。 相似文献
2.
3.
4.
5.
6.
7.
钛合金整体结构件高效插铣工艺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钛合金整体结构件粗加工的插铣和侧铣工艺,从切削力、切削稳定性、切削温度等方面进行了切削实验和分析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切除率条件下,插铣的轴向切削力略大于侧铣的轴向切削力,而插铣作用力仅为侧铣的1/3%;随着切削深度的增加,插铣刀具的振动比侧铣刀具的振动小,且切削过程稳定;
插铣的切削温度要比侧铣的切削温度低。最后,以TC4钛合金整体叶盘通道开槽为例,进行了插铣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插铣切削过程稳定,效率比侧铣提高了近1倍,刀具成本仅为侧铣的13%。 相似文献
插铣的切削温度要比侧铣的切削温度低。最后,以TC4钛合金整体叶盘通道开槽为例,进行了插铣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插铣切削过程稳定,效率比侧铣提高了近1倍,刀具成本仅为侧铣的13%。 相似文献
8.
9.
为了优化TC11钛合金插铣加工的切削参数,采用三因素四水平正交实验法进行了插铣实验,建立了插铣过程中切削力和切削温度的经验公式,分析了插铣参数对切削力及切削参数的影响规律。基于此规律以及刀具许用挠度,提出了铣削速度、每齿进给量和铣削深度的选择方法。结果表明:铣削深度对切削力影响最大,而铣削速度对切削温度影响最大;插铣参数选取原则是在刀具材料允许下取较大铣削速度,适中的每齿进给量,最后根据刀具挠度选择合适的铣削深度。最后在根据此原则选择的插铣切削参数条件下,材料切除率达到了25.1 cm3/min。 相似文献
10.
交点接头类零件具有典型的薄壁、多型腔、倾斜转角、法向孔等特点,如图1所示。交点接头是飞机机翼与发动机的连接结构件,属于关键重要零件,产品使用的材质为TC21高强度钛合金。TC21钛合金集高强度、高韧性、高弹性模量、优良焊接性能、高损伤容限五大特点于一体,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高强高韧损伤容限型钛合金。目前国内外对该材料的研究基本集中在材料物理、材料力学、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钛合金铣削加工存在的高成本、低效率问题,以生产效率最大和刀具寿命消耗率最小为目标,建立了铣削参数优化模型。提出了扩展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ENSGA-Ⅱ),对种群初始化子过程进行规范化处理,保证了种群的多样性和均匀性;根据Pareto最优原理将非支配概念从目标函数空间扩展到约束空间,使得多目标多约束问题的处理更具有适应性和有效性。实例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寻优能力,能够获得满意的Pareto解集。借助于该方法,工艺人员可根据优化目标灵活地选择铣削参数,更好地协调生产效率、生产成本和表面质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针对复杂多曲面通道的多坐标数控粗加工,提出了一种新的刀具轨迹生成算法.该算法以传统的插铣加工方法为基础,提出适合于复杂多曲面通道的新插铣方法;利用曲面参数线,使用B样务曲线正算反算方法,在流道划分的多个截面上做由初始孔到截面轮廓的渐变曲线;通过计算满足残留高度的走刀行距,在各个截面的渐变曲线上提取参数点并拟合出相应曲线,进而得到刀具接触点轨迹. 相似文献
13.
钛合金大进给铣削数控加工程序优化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钛合金因其优越的比强度、机械性能和抗腐蚀性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航空工业,但由于热导率低、弹性模量小、化学活性高等问题而导致其切削加工性差.介绍了大进给铣削技术这种高速高效的钛合金加工方法,分析了大进给数控加工程序编制带来的效率、品质和成本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加工程序优化方案,并在实际产品上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4.
对于难加工材料,插铣法不失为一种高效实用的切削加工方法。该方法尤其适合于粗加工和半精加工。在化工行业换热器制造过程中经常遇到椭圆形腔的加工,为此在研究了利用宏程序编程插铣加工矩形和圆形深腔的基础上,针对椭圆深腔插铣加工时插铣孔中心的几种定位方法的比较研究,提出了一种优化高效的插铣孔定位计算方法。同时给出了插铣加工椭圆深腔的加工实例和宏程序的编制工艺。 相似文献
15.
16.
应用UG(Unigraphics)软件实现了可转位槽铣刀的CAD/CAM一体化研发。铣削试验的结果表明,用该铣刀铣削大余量箱体零件时,加工效率提高了两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