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本文针对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的不足,探索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深化校企联合创新的机制,提出以"产业为方向,企业为载体,高校为平台,学生为主体"的多方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形成"有创意、懂创新、能创业"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有助于培养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复合型、高质量人才。  相似文献   

2.
正"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师资适应高素质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能力不足。本文重点研究了项目化师资培训的新模式,以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设计开发项目化教学实验实训,完善现有师资培训体系,以项目合作方式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实现学校和企业协同创新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结合应用型工科研究生培养的需求,从校企合作的角度论述了应用型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主张通过构建应用型研究生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式与方法、实行校内外导师的联合指导、加强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和完善质量评价体系等途径探索深层次的应用型工科研究生人才培养机制,使学生具有满足社会需要的工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4.
在参与高职院校"新工程"建设过程中,发生重大变化的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办学理念、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建设、创新创业校企合作等方面。一方面要求高职院校积极布局新工科专业建设,提前培养引领未来科技产业发展的人才;另一方面,加快传统工科专业的转型升级,改革创新现有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新经济发展对传统工程人才培养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5.
<正>东北电力大学(以下简称“东电”)依托行业特色和学科优势与企业深度合作,以企业需求为牵引,实施“订单+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联动,完善机制,开展实质定向培养,强化培养过程管理,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提升校企协同培养质效。东电是一所以工科为主、能源电力为特色的省属重点高校,毕业生中有60%以上进入电力能源产业和企业工作,为国家电力能源行业培养了大量人才。进入新世纪以来,东电坚持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为己任,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主动对接吉林省经济建设需求和能源电力行业技术创新要求,把握行业人才需求方向,依托行业特色和学科优势与企业深度合作,以企业需求为牵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实施“订单+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校企合作的力度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成功与否的关键。针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校企合作现状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及与之相对应的体制和机制。以哈尔滨理工大学特有的"培养规格分类加专业方向分类"的多样化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构建"卓越工程师"和"应用型工程师"两类工程人才培养平台。在产学研互动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工科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工科学生的考核机制等方面探索新的改革措施,试图建立与电气产业需求为导向的新型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7.
正本文探讨了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校企互融人才培养模式,对校企互融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全周期,深化学校和相关行业企业的多领域合作,有效提升该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促进专业教学与企业需求的深入互融,满足人才培养要求。  相似文献   

8.
<正>实践教学中的实习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缺乏能直接满足"新工科"需求的机电类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本文将"新工科"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分解落实到机电类学生的实习环节中,创建一整套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能力的实习教学模式与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9.
对比分析了国内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区别,阐述了在校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对满足企业基本需求、激发创新能力和迈向国际市场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人才培养中能力与企业需求对接的战略构思,强调人才培养要树立具有国际视野的实践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要瞄准企业实际需求,创造与企业对接的培养环境;要强化校校联合和校企联盟,形成能力培养矩阵;要与国际通行的资格认证相结合。最后,讨论了人才培养与企业对接的具体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0.
依托地方支柱产业、服务地方支柱产业是对地方性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要求。依据广西内燃机及汽车产业"产业国际化"和高新技术的发展等对学生的新要求,开展了多方面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介绍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根据广西相关产业发展过程中对人才培养的一些新要求进行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一些改革经验。指出特色专业的建设应结合地方支柱产业的需求,以产、学、研结合的方式,以国际化视野推动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本文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背景下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职业院校在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及建议,总结出坚持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无缝对接企业实际需求是订单式人才培养取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电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的自身特点,按照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及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提出电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应采取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并结合三峡大学电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从生源选拔,课程体系制定、论文指导、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实证探索.  相似文献   

13.
工科院校文科人才的培养,具有专业课程设置变化快、专业实习亟需加强、部分文科专业师资紧缺、师资队伍偏年轻、以就业为导向等特点。由于受到国家宏观形势、企业需求、工科院校和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工科院校文科人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工科院校要想实现文科专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通过不断强化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工科院校文科人才的就业竞争力;就必须通过不断完善就业保障体系,全面加强工科院校文科人才的就业推动力,从而有效促进工科院校中文科人才的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14.
工科院校文科人才的培养,具有专业课程设置变化快、专业实习亟需加强、部分文科专业师资紧缺、师资队伍偏年轻、以就业为导向等特点。由于受到国家宏观形势、企业需求、工科院校和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工科院校文科人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工科院校要想实现文科专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通过不断强化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工科院校文科人才的就业竞争力;就必须通过不断完善就业保障体系,全面加强工科院校文科人才的就业推动力,从而有效促进工科院校中文科人才的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电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的自身特点,按照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及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提出电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应采取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并结合三峡大学电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从生源选拔、课程体系制定、论文指导、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实证探索。  相似文献   

16.
哈尔滨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就业为导向,以满足企业需求为宗旨,依托企业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并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培养应用技能型专门人才取得显著效果,呈现出校企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双方互利的喜人景象。  相似文献   

17.
校企结合培养方式下加强教师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校企结合的实践过程中,对教师团队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为了满足校企结合办学的需要,从优秀教师团队要求、培养对象的需求、企业技能的需求、教师团队的建设面临的新问题等角度出发,提出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强调企业导师的作用,并根据校企结合的实践经验,对教师团队建设提出了相应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深度对接是将教育制度与劳动制度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对接模式存在的问题探索校企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规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达到企业与中职学校"双赢",实现中职教育和企业可持续发展之目的。以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9.
工科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决定工科大学生拥有更大的创新创业潜力。激发创业意识、传授创业知识、指导创业实践、构建内外环境、设计评价体系是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从确立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组织多样的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等方面提出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策略思考。  相似文献   

20.
<正>根据行业发展要求和学校办学定位,深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改革,积极探索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多措并举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在2017年提出新工科发展战略,对我国高等院校工科教育培养目标、理念、模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辽宁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以下简称“电气专业”)于2020年获批辽宁省一流专业建设项目,学院紧密结合新工科发展要求,以一流专业建设点为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