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选取南方主要种植的51个籼稻品种,对其进行食味值、RVA谱、蒸煮品质及外观品质等各项品质指标的测定,研究了食味值与外观品质、理化性质,蒸煮品质及RVA谱特征值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食味值与理化性质中的直链淀粉及蛋白质含量相关性极显著负相关,与水分相关性不显著;食味值与外观品质中的各项指标的相关性均不显著相关;食味值与蒸煮品质中的胶稠度呈显著负相关;食味值与RVA谱中的崩解值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回生值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籼稻米饭食味与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籼型稻米食味品质与其相关品质指标的关系,对50份籼稻品种的外观性状、理化指标和RVA特征值进行测定,对蒸煮食味品质进行评定。研究结果表明,粒宽、垩白率、垩白度、蛋白质含量均与食味值达到了极显著负相关,而长宽比、碱消值和胶稠度与食味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崩解值与食味值呈显著正相关,最终粘度、回复值、消减值与食味值呈极显著负相关;RVA谱与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碱消值的相关性较高;在选出的6个影响稻米食味品质的主因子中,粘度因子、蒸煮因子、外观因子、营养因子和粒形因子对食味品质的累计贡献率为83.8%,为主要因子。由于稻米品质性状间相互关系较为复杂和各主因子的贡献率不同,因此在籼稻优质食用品种选育时,应注意粘度因子、蒸煮因子和外观因子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微波干燥与鼓风干燥对稻谷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研究了热风与微波干燥条件下不同品种稻谷爆腰率、发芽率、糊化特性变化及RVA谱特征值与各项品质指标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微波干燥更易造成稻谷特别是籼稻爆腰并降低发芽率。RVA谱特征值与表观直链淀粉、爆腰率增长量密切相关,热风与微波干燥时消减值与表观直链淀粉和爆腰率增长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89~(**)、0.906~(**)和0.789~(**)和0.846~(**)。热风与微波干燥时表观直链淀粉与爆腰率增长量也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48~(**)和0.971~(**)。干燥影响了粳稻与糯稻的食味,米饭硬度略有增加。籼稻由于直链淀粉含量高,微波干燥对其品质影响较大,不利于后期储藏及食用。  相似文献   

4.
拟以70个粳稻品种(系)为材料,通过测定糙米厚度、碾磨品质、RVA特征谱、食味值及米饭理化特性,分析和比较不同粒厚分布的稻米样品在主要品质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糙米厚度与糙米率、精米率和食味值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445**,r=0.491**,r=0.344**和r=-0.406**;糙米厚度与RVA特征值、米饭理化特性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粒厚在(1.9~2.1)mm供试样品组,其食味值、RVA特性、碾磨品质及米饭理化特性要优于粒厚在1.9 mm以下及粒厚在2.1 mm以上的样品组。  相似文献   

5.
稻米淀粉RVA特性及食味评价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全面客观评价稻米品质,提出在RVA指标与蒸煮食味品质之间建立评价体系.综述了稻米淀粉的RVA特性及食味评价研究概况,指出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可以较好地反映稻米食味品质,与蒸煮食味品质关系密切,且与RVA谱的特征值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阐述了稻米淀粉RVA谱与蒸煮食品品质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以常温下储藏1年的16个水稻品种(系)陈米与其相应的新米为材料,比较分析了稻米理化性状、淀粉RVA谱特征值、食味值及米饭的硬度和黏度。结果表明:陈米的食味值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新米食味值高的品种其陈米的食味值也相对较高;与新比相比,陈米的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无明显变化;陈米的最高黏度和崩解值较新米有所上升;陈米米饭的硬度上升,黏度下降,陈米的硬度和黏度分别与其食味值呈显著负相关和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r=-0.537*和r=0.553*,因此可以通过测定陈米的硬度间接评价陈米的食味品质。  相似文献   

7.
刘辉  张敏 《食品科学》2010,31(15):31-33
采用快速黏度分析仪(RVA)分析全国27 个小米品种的RVA 谱线和各特征值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小米品种间的RVA 谱特征值差异显著,小米衰减值的测定对于小米的品种鉴别具有较强的区分能力;直链淀粉含量与衰减值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回生值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可以利用直链淀粉含量并辅助RVA 谱特征值进行小米品质的鉴定。  相似文献   

8.
以不同垩白米含量(0%、5%、10%、20%、40%、100%)的3个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测定并比较了供试样品RVA特征谱、直链淀粉含量、食味值及米饭的理化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垩白米含量的增加,稻米品质下降,食味变劣程度表现为津川1号津原E28津原45;当供试水稻品种的垩白米含量由0%增至100%时,最高黏度、崩解值、直链淀粉含量、食味值、碘蓝值等显著降低,而米饭膨胀率、透光率显著增加。因此,在水稻品质育种中,要尽可能降低稻米的垩白米含量,以提高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9.
基于主成分与聚类分析的籼米食味品质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与油脂》2016,(6):52-56
测定了59种籼稻基本理化指标及加工成米饭后的感官指标,探讨籼稻品质特性与感官品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感官评分与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最终黏度、回生值、出峰时间和糊化温度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与粒型、出糙率、胶稠度、米汤固形物、峰值黏度和崩解值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籼米的食味品质评价模型,并用感官评价法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用聚类分析法将这59个籼稻品种分为4类,对4类籼稻的理化指标和感官评分进行分析,分析得到食味品质好的籼稻原料的5个品质指标的最佳取值范围为直链淀粉12.8%~19.8%、峰值黏度2 886~3 941 cp、崩解值1 353~2 221 cp、回生值–1130~–232 cp、糊化温度73.6~86.2℃,这些指标可对优质稻谷品种进行有效筛选,同时为食味优良的稻谷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不同碎米含量(0、5%、10%、20%、40%、100%)的3个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测定并比较了供试样品RVA特征谱、食味值及米饭的理化特性。结果表明,随着碎米含量的增加,稻米品质下降,随着碎米含量的增加,其外观、黏度、平衡值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硬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食味劣变程度表现为津川1号津原E28津原45;当供试水稻品种的碎米含量由0增至100%时,最高黏度、崩解值、米饭膨胀率、透光率和食味值等显著降低,碘蓝值显著增加。碎米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会导致稻米品质变劣。因此,在水稻栽培和加工过程中,要尽可能降低稻米的碎米含量,以提高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11.
以衡阳实验点种植的8个不同品种再生季稻米为研究材料,对其蒸煮食味品质、糊化特性及淀粉的晶体结构进行了测定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中和两优1号和晶两优1468的再生季稻米直链淀粉含量适中,胶稠度长,糊化温度低,其中和两优1号的结晶度低,晶两优1468淀粉内部有序程度高,RVA谱特征值表明这两个品种均具有较好的蒸煮食味品质。相关性分析发现不同品种再生季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与相对结晶度显著负相关,同时,相对结晶度与碱消值呈显著负相关,与胶稠度呈显著正相关;1047/1022 cm-1值与峰值时间、最低黏度呈显著负相关。表明再生季稻米中直链淀粉含量变化会影响淀粉的晶体结构,改变其糊化特性,导致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对不同储藏条件下优质籼稻的快速黏度分析(rapid viscosity analysis,RVA)特性进行研究。将含水量为13.5%、14.5%和15.5%的优质籼稻两优234试样,分别在15、20、25、30和35 ℃下模拟储藏720 d,每隔60 d利用快速黏度分析仪测定其相应稻米的RVA特征值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储藏温度、储藏时间和含水量对稻米RVA特征值有非常显著性影响(P<0.01),其中温度为主要因素。随储藏时间的延长,稻米的峰值黏度和衰减值在储藏前期增加,后期降低。30和35 ℃储藏条件下,稻米的峰值黏度和衰减值在后期明显比其他储藏温度降低更快。最终黏度、回生值、消减值、糊化温度在整个储藏期内增加,高温(30和35 ℃)储藏下的回生值、消减值、糊化温度的变化大于常温、准低温和低温储藏(25、20和15 ℃),充分反映储藏期稻米食味品质的优劣。随着储藏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稻米食用品质明显下降,储藏温度超过25 ℃劣变加速,可作为稻谷储藏条件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半糯粳稻食味品质特征及其与感官评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江苏省半糯粳稻稻米品质的理化基础,以34份江苏省粳稻为实验材料,对16个稻米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4份粳稻的感官评价值均较高。半糯粳稻在气味、黏性、口感、回生度、综合食味值上显著高于普通粳稻。与普通粳稻相比,半糯粳稻的直链淀粉含量(AC)和蛋白质含量(PC)较低,而胶稠度(GC)较大;在RVA谱上,半糯粳稻表现出更大的崩解值(BDV)和峰值黏度(PV)、更小的消减值(SBV)、热浆黏度(TV)和最终黏度(FV)、更短的峰值时间(Pet);在蒸煮特性上,半糯粳稻的米粒延伸性和延伸指数大于普通粳稻,而米汤碘蓝值、米汤pH值、米饭吸水率则小于普通粳稻。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表明,AC、PC、FV、SBV、Pet、米汤碘蓝值和米汤溶出物可作为筛选优质粳稻品种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以压榨型鲜湿米粉条凝胶品质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了大米粉基本理化指标、快速黏度分析(rapid visco analyze,RVA)糊化特性、大米淀粉结晶特性对压榨型鲜湿米粉条的食用品质及其凝胶质构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大米粉直链淀粉的质量分数与米粉条的感官得分、质构特性指标(除黏附性、弹性外)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5,P0.01),大米粉支链淀粉质量分数与米粉条感官得分、质构特性指标(除黏附性、弹性外)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P0.05,P0.01);大米粉粗蛋白(除与恢复性呈显著正相关外)、粗脂肪质量分数与米粉条凝胶特性和食用品质相关性不显著(P0.05);X射线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2种方法分析得到的结晶度RX和RI均与米粉条的凝胶特性指标和食用品质感官得分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RVA糊化特性参数中的峰值黏度、最低黏度和最终黏度与米粉条的感官得分、质构特性指标(除黏附性、弹性外)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性(P0.05,P0.01);衰减值虽与感官得分、凝胶质构特性指标(除与黏附性显著负相关外)均呈一定的负相关性,但均不显著(P0.05);而回生值则与米粉条感官得分、凝胶质构特性指标的硬度、胶着性、咀嚼性、恢复性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由此可见,直链淀粉、支链淀粉质量分数及RVA糊化特性参数可用来预测压榨型鲜湿米粉条的食用品质关键性指标。  相似文献   

15.
取湖南省10种广泛种植的早籼稻样品,采用国标方法测定其直链淀粉含量;用快速粘度分析仪(RVA)测定其糊化特性;使用SPSS软件和PCA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早籼稻的直链淀粉含量和糊化特性主要特征值均有明显差异,变异系数范围较大(0.83%~32.30%),糊化特性参数值之间互相影响。10种早籼稻直链淀粉含量的变化范围为16.12%~24.80%,依据直链淀粉含量划分了10种早籼稻的归属类型,有高含量型、中含量型和低含量型,没有出现极低含量型和糯型。采用PCA分析法把7个糊化特性参数归于2个主成分,分别为峰值粘度因子和峰值时间因子。依据这两个主成分作出主成分载荷图,实现区分不同产地的样品,以及所属直链淀粉含量类型不同的样品。   相似文献   

16.
为确定压榨型鲜湿米粉用早籼稻的品质范围,保证米粉品质稳定性,本实验以我国早籼稻湖北省和江西省两个主产区生产的40 种早籼稻谷品种为原料,以压榨型鲜湿米粉为最终产品,采用描述性分析及相关性分析对早籼稻理化特性、糊化特性以及米粉的品质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测定的15 项早籼稻品质指标中,大部分品质指标的变异系数大于10%,垩白度变异系数最高,达75.9%。相关性分析表明稻谷粒长、垩白粒率、峰值时间与米粉感官评分均呈显著相关性,直链淀粉质量分数、最低黏度、最终黏度、衰减值、回生值与米粉感官评分均呈极显著相关性;回生值与感官评分相关系数最大,达0.579;相对于理化指标,糊化特征参数能更客观反映出米粉的食用品质。基于因子分析法对早籼稻品质指标进行分析处理,结果表明总方差76.264%的贡献率来自前4 个公因子,其中2 个公因子得分与米粉感官评分呈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539、-0.332。以逐步回归分析法对这2 个公因子代表的指标进行分析,得出方程:Y米粉感官评分=51.876+0.494x直链淀粉质量分数+0.008x回生值(R2=0.423),筛选出直链淀粉质量分数和回生值是影响米粉品质的敏感性指标;基于聚类分析得到适宜加工压榨型鲜湿米粉的早籼稻敏感品质指标阈值区间为直链淀粉质量分数22.24%~26.86%、回生值1 526.5~2 036.7 cP。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采用不同的微波功率和时间处理包装大米,并进行品质测定和电镜扫描,系统分析处理后大米的糊化特性和微观结构的变化,从微观结构的角度探讨RVA谱特征值的改变规律及机理。结果表明:微波处理降低了大米蒸煮RVA谱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和回生值,糊化温度和衰减值均随微波功率和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升高。微波功率(400、640 W)和处理时间(60、90 s)对RVA特征值都有显著影响(p<0.05),800 W的微波功率及120 s的微波时间影响均为极显著(p<0.01);微波处理对淀粉颗粒的结构和形态有修饰作用,使淀粉颗粒间空隙变大,大米在蒸煮时可渗入更多水分,蒸煮品质得到改善。微波处理可以优化大米的糊化性质,改变大米淀粉颗粒形态和结构,提高大米的食味品质。   相似文献   

18.
不同烹煮方式对米饭食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4种市售大米为研究对象,利用质构仪、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及感官评价等检测和评价手段,对不同烹煮方式的米饭进行基本蒸煮品质、质构特性以及风味物质等食味品质的评价,并探究其与感官评价的相关性。旨在探究不同大米品种(粳米和籼米),以及不同蒸煮工艺(高压烹煮、电饭锅烹煮、微波烹煮和电蒸锅烹煮)对米饭食味品质的影响,寻找一种能够综合评价米饭食味品质的方法,为米饭的制作及米饭食味品质的改善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经高压烹煮后的米饭吸水率、膨胀率、碘蓝值均高于其他方式,且米饭硬度小,弹性和黏性较大,感官品质评价最优,而微波烹煮米饭食味品质最差。米饭膨胀率与感官评价中米饭的滋味和形态呈显著正相关(P0.05,P0.01),硬度与口感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弹性与米饭形态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此外,米饭风味物质分析表明经高压烹煮和电饭锅烹煮的米饭,醛、醇、酮等主要的米饭风味物质含量和种类均高于其他烹煮方式,且因品种不同大米的香气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