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针对"SE+PERC"双面单晶硅太阳电池制备过程中丝网印刷环节的网版参数,通过设计不同的网纱厚度、聚酰亚胺(PI)膜厚度及网版开口宽度匹配实验,研究了不同匹配方案对单片"SE+PERC"双面单晶硅太阳电池正面栅线银浆耗量及电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单片太阳电池正面栅线的银浆耗量随着网纱厚度、PI膜厚度及网版开口宽度的...  相似文献   

2.
建筑渗风能耗分析及节能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建筑节能问题已经引起广泛的重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已经试行,其他建筑节能措施亦在酝酿之中。然而,目前研究建筑节能的着眼点多偏向于提高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方面,很少涉及建筑能耗中的一个大的方面,即空气渗透耗能量。  相似文献   

3.
《太阳能》2019,(11)
<正>2.4.4双面光伏组件技术双面光伏组件是指应用具有双面发电特性的电池,采用双玻结构封装而成的光伏组件。具有双面发电特性的电池主要有p型PERC双面多晶硅太阳电池、p型PERC双面单晶硅太阳电池、n型PERT太阳电池等。据协鑫集成的报道,p型PERC双面多晶硅光伏组件的双面率达到70%,n型PERC双面光伏组件的双面率达到  相似文献   

4.
为积极应对突发环境事件,规范企业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应对和防范突发环境事件能力。PCB企业必须分析产生突发环境事件产生的原因,有计划有步骤建立自己的防范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陈施文 《能源与环境》2012,(3):75-76,85
印制电路板(PCB)企业的生产过程会产生大量含铜、含COD和含酸碱等超标废液,必须进行处理,以达到国家要求的工业废水排放标准。介绍以铁屑为破络剂,并在废水处理的末端以硫化纳作为最终捕获二价铜离子为手段,最大限度降低出水二价铜离子浓度的方法。提出破络效率和沉淀效率2个评价指标。该方法具有设备投资小废水处理效果好等优点,是PCB企业废水处理性价比较好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6.
《太阳能》2020,(7)
p-PERC+、n-PERT等结构的高效太阳电池的转换效率持续提升,双面化的结构设计在各类高效太阳电池和光伏组件中得以规模化普及应用。双面发电技术大幅降低了度电成本,可双面发电的光伏组件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对于双面光伏组件的PID问题,可使用抗PID的增强型POE胶膜封装来解决,背面封装主要是使用玻璃或透明背板材料,但背面封装材料的长期可靠性仍需要进行验证。对比分析了透明PVF薄膜、PVDF薄膜、超耐候氟涂层膜等氟保护层材料的优劣,对耐紫外、耐湿热、UV+DH同步老化等性能进行对比,选择出性能更可靠的原材料及透明背板材料,并提供了高可靠性的透明背板封装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光伏市场上3种主要的双面光伏组件:单晶n型双面光伏组件、单晶PERC双面光伏组件、异质结(HIT或HJT)双面光伏组件,分析了双面光伏组件的应用特点,并结合当前光伏行业的政策和发展方向分析了双面光伏组件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针对以常规方式安装双面光伏组件时组件背面存在一定遮挡会影响其发电量这一情况,通过对双面光伏组件分别安装于固定式光伏支架、平单轴跟踪光伏支架时组件背面有、无遮挡,以及背景反射率不同时双面光伏组件的发电量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双面光伏组件背面无遮挡的前提下,当采用平单轴跟踪光伏支架且地面背景为白色时,双面光伏组件的发电...  相似文献   

9.
为有效分析双面光伏组件、平单轴跟踪技术较固定倾角单面光伏组件的辐照度的增益,通过固定倾角和平单轴视日运行轨迹分析,利用视觉因子方法,构建平单轴双面光伏组件辐照度模型。通过测试与分析,当组件阵列宽度为2 m、行间距为5 m、组件离地高度为2 m、地面反射率为0.2、双面系数为0.75的情况下,杭州地区的双面、平单轴、平单轴双面的辐照度增益分别为0.076、0.078、0.161;此外,当水平散射辐射量占比越高,双面增益越明显,水平直射辐射量占比越高,平单轴增益越明显。为不同地区的平单轴、双面光伏组件的安装与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主要研究双面光伏组件的电性能测试,通过选择6种不同的双面光伏组件,分别采用等效光强法、双面同步打光法以及公式法进行实验验证。通过实验发现:不同测试方法对同一块组件进行I-V测试的结果差异较大,但这种差异在不同类型组件测试中并不一致,所以3种测试方法并不能简单地等同。最后根据光伏组件应用场景分析,推荐使用SEMI的双面同步闪光法对双面光伏组件进行I-V测试。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高压共轨电子控制单元(ECU)电路的基本特点及印制电路(PCB)设计的重要性,给出了一套PCB设计方案,按此方案设计了一款高压共轨ECU的PCB板,仿真分析发现PCB板在300 MHz频段下会发生比较严重的谐振现象,整改后重新进行仿真分析显示严重谐振现象消失,扫描分析显示电路板的辐射强度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  相似文献   

12.
针对p型PERC单面单晶硅光伏组件和n型双面单晶硅光伏组件,利用光伏组件户外实证测试系统,分析了2016年12月15日~2018年7月20日期间,上海市嘉定区某屋顶的地面采用白板背景时双面和单面组件,以及水泥背景时双面组件的等效发电时长,并对白板背景和水泥背景时双面组件较单面组件的发电量增益情况进行了分析;计算了组件的PR值;分析了阴天和晴天时组件最大输出功率与组件背板温度、太阳辐照度和环境温度的关系;最后对比了单面和双面组件运行13个月后的衰减值。该实证结果为单面和双面组件的户外实证发电性能提供了数据支撑,并对双面组件较单面组件的发电量增益情况进行了有效证明。  相似文献   

13.
以双面光伏组件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双面组件在不同地面背景下的发电性能进行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双面组件的功率增益随地面背景的反射率增大而增大,随辐照度增加而降低,双面组件在反射率最大的铝箔地面与反射率最小的草坪地面的最大功率增益分别为25.30%和8.24%。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双面光伏组件的类型与特点,通过几个实例说明了双面光伏组件应用于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原则,并提出了双面光伏组件应用尚待研究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以采用PECVD工艺制备的背面氮化硅薄膜对双面单晶硅太阳电池电致发光(EL)发黑的影响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当背面氮化硅薄膜中底层膜的折射率较低时,会导致双面单晶硅太阳电池背电极位置的EL发黑;底层膜和中层膜的折射率过高时,会导致双面单晶硅太阳电池的EL大面积发黑;上层膜边缘的折射率较高时,会导致双面单晶...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采用双面光伏组件的光伏电站(以下简称"双面组件光伏电站")系统效率损失进行分析,发现在光伏组件-逆变器容配比(下文简称"容配比")变化的情况下,逆变器过载损失对此类光伏电站发电量的影响最大.提出了双面组件光伏电站容配比的优化方法,并以太阳能资源Ⅰ、Ⅱ、Ⅲ类地区的典型城市为例,进行了不同容配比和背景反射率下双面组件...  相似文献   

17.
王忆麟 《太阳能》2023,(8):58-65
采用双面光伏组件是一种能够有效提升光伏电站发电量的手段。基于双面光伏组件的特点,通过列举行业内常用的双面光伏组件辐照度数学模型,对影响双面光伏组件发电量的地面反射率、前后排光伏阵列间距、光伏组件最佳安装倾角和光伏组件离地高度这几个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并通过PVsyst软件对这几个主要因素进行了逐一仿真验证,从实际应用角度提出了采用双面光伏组件的光伏电站在系统集成设计中应考虑的几个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双面光伏组件的最佳安装倾角比单面光伏组件的最佳安装倾角大,根据地区、地面反射率的不同,二者的差值大致在2°~10°之间;2)提高光伏组件离地高度可以增加双面光伏组件的发电量,而发电量增益大小会因光伏组件所在地纬度的不同有所不同,实际光伏电站的系统集成设计中,可选择最具经济性的光伏组件离地高度;3)在光伏组件最佳安装倾角过低的地区,光伏组件的自遮挡效应严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采用双面光伏组件。  相似文献   

18.
美国科学家最近研制出一种双面太阳能电池,其每平方米的发电量可达272 W。这种双面太阳能电池使用了单晶硅材料,正反两面都采用了用以捕捉光线的PN结结构,因此两面都能把太阳能转换为电能。这种双面太阳能电池正面的光电转换效率为21.3%,背面则为从各个角度反射过来的太阳反射光,其光电转换效率为19.8%。假定只有1/3的太阳光能够通过反射照到太阳能电池上,那么双面太阳能电池整体的光电转换效率可达27%。 美研制出双面太阳能电池@董伟  相似文献   

19.
针对传统的故障指示器使用铁芯式电流互感器体积较大、高频特性不佳,不能满足配网故障电流检测需要的问题,基于罗氏线圈的工作原理,设计了多片组合式PCB型罗氏线圈及后端积分放大电路,建立了PCB型罗氏线圈电流互感器传递函数模型并通过Matlab进行仿真,制作了PCB型罗氏线圈电流互感器实物并进行试验测试其性能。结果表明,PCB型罗氏线圈电流互感器不仅可准确反映工频电流大小,同时还具备良好的高频特性,能够满足配电网故障定位的测量需求。  相似文献   

20.
小断面TBM在抽水蓄能电站排水廊道和自流排水洞已经得到推广运用,本文本着合理成本、合理利润,促进机械化推广应用的原则,依托TBM在抽水蓄能电站的应用实际,探索降本增效和成本优化的方法,推进抽水蓄能高质量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