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安阳市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源热泵投资运行成本、国家扶持政策和回灌水对地下水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发展地下水源热泵空调的可行性,并针对推广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提出了适合地下水源热泵发展的合理化建议,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管理和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有效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地下水源热泵是一种新型的节能环保空调技术,在城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福州市地下水资源丰富,地下水源热泵系统使用前景广泛。本文通过对福州市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初步确定了福州盆地平原区为地下水源热泵应用的适宜区及较适宜区,通过在这些地区开展的现场抽水、回灌试验,确定福州市不同岩性含水层的回灌能力、抽灌井数量比例及井间距的设计参数,为福州市浅层地温能的开发、水源热泵技术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南通市主城区地下水源热泵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南通市主城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探讨南通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现状,经分析南通地区水文地质条件适合采用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可以充分发挥水源热泵系统的优势。依据回灌试验评价了南通市应用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开发浅层地温能的优势及其存在问题,提出地下水源热泵开发利用工作建议,为南通市主城区浅层地温能可持续开发利用、建设项目工程设计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地下水源热泵的"抽—回"系统运行过程中对地下水水质的变化,选择池州某地下水源热泵工程为研究对象,在收集各项目所在地段的水文气象、地质、水文地质和水质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水质水化学类型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并根据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受热泵系统影响机制,进行水质变异成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水源热泵系统的运行改变了工程所在地段的地下水化学类型;水质变异成因中常规的动力场、温度场和化学场因素影响可恢复,地质结构因素影响不可恢复。  相似文献   

5.
利用安阳市水源热泵空调系统监测数据,分析了浅层地下水再利用回灌对地下水的影响。地下水水质、地下水温度场及地下水水位的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安阳市浅层地下水再利用回灌未对地下环境造成明显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地下水源热泵的"抽采-能量交换-回灌"系统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含水层中地下水水质造成一定的影响。选取安徽省内具有代表性的一处水源热泵项目工程(泾县人民医院热泵工程)为研究对象,在已知地质条件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结合相应的水位监测资料,利用GMS软件建立地下水水流数值模型。选取TDS,HCO_3~(-1)作为模拟因子,分析热泵系统运行条件下的模拟因子浓度变化趋势。由模拟结果可知,运行条件下的热泵系统对地下水水质的周期循环有一定影响,但影响范围不大。  相似文献   

7.
水源热泵项目取用地下水水资源论证技术要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源热泵取用地下水的过程中遇到较多问题,比如回灌井的堵塞、回灌水质受到污染等,给地下水保护带来许多不容忽视的潜在问题,加强对水源热泵系统取用地下水的管理十分迫切。水资源论证是水源热泵项目审批的唯一环节。结合现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针对水源热泵项目取用地下水特点,分析了此类项目水资源论证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8.
介绍地下水源热泵技术原理及其特点,分析沈阳地区气候、地下水条件,以及沈阳地区地下水源热泵技术应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完善相应的标准和法律法规;建立统一的管理体系及有效的激励机制;确定取水井与回灌井的合理比例(一般为1∶2~1∶3);确定取水井与回灌井的合适间距(以40~80m为宜);加强相关信息的动态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9.
地下水回灌将水从地面上输送到地下含水层中,可减缓地下水位下降的速度,提供丰富的水源,改善地质环境,根据八五三农场的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了该农场的地下水回灌的可行性及实际意义并得出可行性结论。  相似文献   

10.
地下水源热泵含水层热量运移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地下水源热泵采能条件下地温场的演化及含水层贮能效率进行了研究.以某水源热泵工程为例,通过对渗流影响区的温度输运方程、地下水渗流方程的耦合求解,得出了温度场分布,分析了不同工况下的地下含水层温度变化,并计算了含水层的热存储效率.结果表明:温度场中等温线的变化趋势可反映出贮能含水层因贮能水抽取和回灌温度不同导致的温度场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地下水热泵空调系统的广泛应用,未注重水文地质条件的热泵工程渐多,导致地下水回灌难.浪费了地下水资源,开展热泵系统应用的适宜区划分极为必要.针对北京平原区的水文地质条件,确定了影响地下水热泵系统发展的主要因素,利用GIS技术对浅层地下水含水层导水系数、有效导水系数、水质等因素图层进行了叠加分析,并统筹考虑水源地保护区和地面沉降区,将平原区分为适宜发展区、较适宜发展区、限制发展区和禁止发展区.  相似文献   

12.
以西安市某地下水源热泵直线型异侧布井为例,分别运用解析法、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渗流场影响范围,并确定了渗流场影响范围、安全距离与井距的对应函数关系。结果表明:在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井孔抽回灌量参数确定的条件下,渗流场影响范围、安全距离均与抽回灌井距呈正相关关系;水源热泵布井时应考虑抽回灌井群系统对渗流场区和周边建筑物地基沉降造成的影响,以便合理规划水源热泵布井区和优化抽灌井布井间距。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地下水源热泵系统抽灌井的合理布置形式,避免在抽水及回灌过程中发生热贯通,进行抽水与回灌试验取得涌水量、回灌率及含水层渗透系数等,以三维地下水渗流和地下多孔介质传热为基本理论,建立地下水源热泵抽灌系统的三维模型,模拟不同抽灌井布置条件下地温场及抽水井温度的变化情况,依据热贯通发生的时间和程度,选取抽灌井的最优布置形式,结果表明,在运行期内抽灌井采用直线型布置时,抽水井温度升高最少,热贯通发生时间最晚,抽灌井间距以取48m为宜。  相似文献   

14.
保定市一亩泉地下水回灌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现场回灌试验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对保定市一亩泉水源地下水超采降落漏斗分布范围、地下储水空间、回灌水向深层含水层及外流域流失的可能性,及入渗场地下水回灌地质条件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选择了适于本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地下水回灌方法。  相似文献   

15.
开展多孔介质中悬浮颗粒的迁移-脱离过程研究对地下水回灌工程、注浆工程和石油工程等具有重要意义。以地下水源热泵工程为依托,提出了描述颗粒迁移-脱离过程的波浪状曲面模型,研究不同的粒径组合以及不同压力对多孔介质中颗粒迁移以及脱离特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Comsol对典型地下水源热泵工程进行模拟,揭示了不同粒径及压力分布条件下回灌堵塞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相同颗粒粒径组合(相同临界速度)下,压力越大,可以脱离的悬浮颗粒的范围越大;在相同压力下,临界速度越大,可以脱离的悬浮颗粒的范围越小;其他条件相同时,位置离抽水井和回灌水井越近,压力越大,渗流速度越大,悬浮颗粒越容易脱离。  相似文献   

16.
辽阳首山地区由于地下水长时期的过量开采,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形成了地下水漏斗区,产生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对该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和供需矛盾分析,研究了实施地下水人工回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对水文地质条件、回灌水源条件、水质等进行分析后,认为在首山地区实施地下水人工回灌是可行的,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水源热泵能够节能,有关部门已开始推广技术,但取水、排水工程建设会造成地下水资源浪费、地下水资源环境和水文地质环境的变化,没有引起社会的甚至水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视.通过简要分析水源热泵水工程建设造成地下水资源浪费的原因,对水文地质环境的不利影响,以及可能造成的水资源污染,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水工程建设应进行水资源论证、审批,水质水量监测管理等规范性管理措施,以及建立水质监测、水资源费征收、工程关停等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8.
夏松伟  李晨  韩雪 《海河水利》2011,(3):45-47,54
地下水水源热泵作为一种新型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在我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介绍了安阳市区西部的水文地质条件,通过对该地区试验井的抽水、回灌实验分析及水质分析,指出该区域适合水源热泵系统的应用与推广,抽水与回灌井的比例宜按1:1设置。  相似文献   

19.
宓永宁  胡春媛  赵琳  陆超 《人民长江》2009,40(24):34-35
辽阳首山地区由于地下水长时期的过量开采,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形成了地下水漏斗区,产生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对该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和供需矛盾分析,研究了实施地下水人工回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对水文地质条件、回灌水源条件、水质等进行分析后,认为在首山地区实施地下水人工回灌是可行的,并从水环境角度提出了3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环境安全管理实践——以天津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北方部分地区地下水超采现象明显。为了探讨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环境安全管理工作新思路,在综述国内外地下水资源管理法规建设、管理体系建设和管理具体措施经验的基础上,以天津地区作为典型地下水资源超采区和地面沉降区,深入分析地下水资源开采历史及现状,依据地面沉降监测数据划分出地面沉降地质环境问题演化阶段,概要介绍了天津市地下水水资源管理目标任务和法规建设,并着重论述地下水开采量与地下水位双指标控制、地下水禁限采区区划、地下水压采和水源转换、地下水资源开采许可以及加强地热水开采和回灌审查等一系列基于地面沉降防治的地下水资源管理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