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喷射热泵与吸收式制冷复合循环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程波  杜垲 《流体机械》2003,31(2):46-49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喷射式热泵与单效吸收式制冷复合的制冷循环。对这种新型循环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对喷射器的作用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分析比较了吸收-喷射复合制冷循环系统和双效吸收式制冷循环系统在流程、热力性能、技术-经济性能等三方面的差异,指出了吸收-喷射复合制冷循环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3.
喷射制冷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引射器进行了分析计算,根据工作介质的热物性和热力学基本理论提出新的数值计算方法;对喷射制冷系统的三种设计方法和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给出了不同工况下系统的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4.
比较了两种可利用低品位热能的吸收-喷射复合制冷循环的性能。在循环1中,冷凝器出口的部分饱和液态制冷剂被冷剂泵加压到与发生温度对应的饱和压力,继而在一个沸腾器里面被加热成饱和高压蒸气,这股高压制冷剂蒸气将预器出口的过热蒸汽引射到冷凝压力;在循环2中,发生器出口的部分高压制冷剂蒸气,将蒸发器出口的蒸气引射到吸收压力。对于采用氨-硫氰酸钠工质对的两种循环,模拟研究表明前者的性能系数比后者高15%以上,且增幅随着蒸发温度以及发生温度的降低愈显著。  相似文献   

5.
《流体机械》2016,(8):69-77
喷射制冷具有利用低品位能源获取制冷效果的优点,但性能系数较低;机械压缩制冷具有性能系数高的优点,但消耗的是高品位电能。喷射/压缩复合制冷正是利用上述2种循环各自优点来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从其系统特点来看,主要可分为3种系统形式。本文从喷射/压缩复合制冷循环、制冷工质应用、喷射/压缩复合制冷循环的应用领域等方面介绍该技术研究及现状分析,并对其发展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6.
徐士鸣 《流体机械》1999,27(3):52-57
介绍了国外正在研究开发的部分新型吸收式制冷工质对及其特性。  相似文献   

7.
任秀宏  王林 《流体机械》2012,40(6):56-60
提出一种新型太阳能风冷氨水吸收式制冷循环系统,该系统设置精馏器提纯氨蒸汽,并有效回收精馏器精馏热及中温吸收器吸收热,实现对太阳能的有效利用以及机组风冷化和小型化,与传统系统相比其系统性能系数(COP)显著提高。基于能量守恒、溶液质量守恒和氨组分质量守恒建立系统各部件热力学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编写程序对系统循环特性进行理论计算,分析热源温度、蒸发温度、冷凝温度等参数对系统COP的影响,为系统优化设计及建立最优运行方案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双级复叠吸收式制冷/热泵循环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巍  徐士鸣 《流体机械》2001,29(9):44-47
介绍了双级复叠式吸收制冷/热泵循环及其热力计算方法,并着重分析了各因素对循环COP值的影响,得出了循环COP值随各影响因素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周湘江 《流体机械》2000,28(2):54-56
提出了一种双效氨水吸收制冷流程。该流程由两个相对独立的溶液发生吸收过程组成,其低温流程的发生由高温流程吸收热加热,因此可大幅度地提高热力系数。可作为空调及其它工艺性热量转换的制冷或制热方法  相似文献   

10.
太阳能驱动的压缩吸收式复合制冷循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传统太阳能空调的不足,提出了一个由太阳能驱动的新型压缩-吸收式复合制冷循环,同时通过压缩式制冷和吸收式制冷热力系数的比较,建立了该新型循环的热力学模型,并以一个典型的太阳日照为例,将新循环的性能系数与传统循环进行比较后得出:新循环在节能,提高性能系数以及运行的稳定性方面都比传统循环有了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为利用CO2跨临界循环气体冷却器放热段较大的温度滑移,减小节流部分的膨胀功损失,提高系统性能,可在制冷系统中利用CO2跨临界循环与NH3喷射循环复合实现压缩/喷射复叠式系统。在对系统进行热力学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模型。计算结果表明:NH3循环喷射器引射流体温度和出口的冷凝温度对引射系数影响很大,在较高引射流体温度和较低冷凝温度下,CO2跨临界压缩/喷射制冷循环可以得到较高的循环性能。在较低CO2跨临界循环蒸发温度和压缩机效率时,此循环相对基本循环有明显优势。降低发生器温差也是提高循环性能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一种新型可调速弹射器的研制及应用,对其中的关键零件驱动弹簧进行了优化设计.弹射试验表明,其最高弹射速度可达7.8m/s,在7.8m/s以内无级可调.  相似文献   

13.
基于将吸收器中溴化锂溶液的传热与传质过程相互分离的预冷却绝热吸收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建立预冷却绝热吸收过程的热力学模型,对溴化锂溶液采用预冷却双效并联循环进行吸收过程的热力计算,并与传统双效并联循环进行比较,分析了预冷却器特性参数对预冷却绝热吸收过程及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性能的影响及吸收器运行参数对预冷却绝热吸收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对蒸汽喷射器内工质的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建立了蒸汽喷射器的设计计算的简化数学模型,并通过计算获得蒸汽喷射器的一些重要几何参数,从而为蒸汽喷射器的设计提供一种较为简捷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吸收式制冷循环分析及吸收器性能改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具体分析吸收式制冷循环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几种新的吸收式制冷循环.并特别侧重于对吸收器性能改进的阐述,最后对吸收制冷的发展前景作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提高舱外航天服供氧通风能力,对其引射器进行优化设计。采用一维气体动力学模型建立喷嘴控制方程;根据实验结果确定喷嘴等熵效率,设计缩放喷嘴;采用3D打印技术加工不同结构的引射器;利用氮气进行常压引射实验,研究挡板位置、喷嘴类型与喷嘴出口位置(Nozzle Exit Position,NXP)等结构参数对混合流量的影响,寻找最优的引射器结构。研究表明:挡板位置对引射器混合流量的影响与喷嘴类型相耦合。前移挡板,亚音速引射器混合流量可提高56.90%以上,而超音速引射器则降低12.08%以上。将渐缩喷嘴换为缩放喷嘴,混合流量可以提高1.81倍以上;对于挡板前移的亚音速引射器,则可提高36.90%以上。所有亚音速引射器均无法满足当前性能要求。然而,对于超音速引射器,对于所有的NXP,在典型工况下引射器循环量均可满足要求;存在最优的NXP使得混合流量最大。NXP为6 mm时,超音速引射器混合流量最大,为144.83 L/min(工作流绝对压力为0.503 MPa);在全工况下(工作流表压为0.30~0.55 MPa),混合流量可至少提高1.59倍。设计的最优引射器测试结果均满足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17.
运用CFD数值模拟方法对比研究了普通喷射器和新型喷射器内流体流动情况.结果表明,新型喷射器的设计实现了壁面型线的合理变化,有效削弱了喷嘴出口激波系的强度,避免了引射流体在喷嘴出口发生边界层分离、回流及由此引起的不可逆损失;同时也增加了工作流体和引射流体混合过程中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对引射流体的抽吸和两股流体间进行更为充分的动量和能量交换,使得混合流体在喉管出口得到更为均衡的速度,并且避免了扩压室入口处激波的产生和由此导致的混合流体边界层分离,进一步提高了喷射器的性能.  相似文献   

18.
真空发生器在自动化设备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真空发生器的结构原理、工作特性和选用方法,并通过实例说明了真空发生器在自动化机械中应用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