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NaOH软化-电絮凝工艺对炼油厂废水一级RO处理外排浓水进行预处理,并对pH、电压、停留时间,极板间距等设计和操作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此组合工艺对COD_(Cr)、硬度分别约有38%和85%的去除率,其出水经过沉淀过滤后,满足RO膜的进水要求.  相似文献   

2.
反渗透技术处理燃煤电厂循环冷却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反渗透技术处理燃煤电厂循环冷却排污水,出水回用于循环冷却水的补充水.通过试验分析利用反渗透技术处理燃煤电厂循环冷却排污水的可行性,并确定反渗透系统的最佳工况.操作条件对反渗透膜的分离性能影响很大,膜的水通量随操作压力的增大、进水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产水盐浓度随操作压力的升高而降低,但随进水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试验最终确定适宜的操作压力为1.0MPa,进水温度为30℃,出水水质良好,经济和环境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3.
电吸附除盐技术用于首秦公司回用水中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电吸附除盐设备,对首秦公司废水处理厂出水除盐,处理能力为2.2m3/h。试验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一级处理,试验结果表明产水率达到78.4%,平均除盐率达到82%。第二阶段为两级处理,总产水率为85.8%,除盐率超过85%,同时两阶段试验表明电吸附技术对氟离子、氯离子以及硬度均有比较好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4.
城市污水再生处理反渗透(mWRRO)系统RO浓水中除了含有常规化学污染物外,还存在危害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难生物降解有机物和高风险有毒有害物质。针对mWRRO系统RO浓水水质特征,系统总结和分析了mWRRO系统RO浓水的中间处理、循环处理、厂外排放处理和直接排放处理4种处理方式,详细论述了各处理方式的适用条件、处理目标、控制方法和目前已报道的处理技术。并根据mWRRO的工艺特征,提出了中间处理与循环处理相结合的mWRRO系统RO浓水的综合处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电絮凝处理含油废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电絮凝法的基本理论,通过试验确定了电絮凝最佳运行工况:电流密度为0.04 A/cm2,电解时间为15min.在此条件下浊度、CODCr油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2.7%、48.6%、46.2%,电絮凝效果优于药剂絮凝剂.电絮凝水处理工艺具有抗冲击负荷能力强,运行简单,出水水质稳定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回用与循环冷却水中的氨氮浓度过高,会导致循环系统管道内微生物大量繁殖以及水中颗粒物和无机沉淀物形成垢体,影响冷却水效果,产生大量的酸腐蚀管道.尤其铜管会发生电化学腐蚀,造成循环冷却水系统危害,甚至导致人员伤亡.电吸附技术的深度除盐为污水再生回用与工业提供可能,电吸附设备对氨氮、化学需氧量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因此,针对电吸...  相似文献   

7.
含锌重金属废水藻类吸附处理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小球藻为吸附剂,研究藻类吸附剂对重金属废水中Zn2+的吸附过程,分析吸附时间、温度、pH值、Zn2+起始浓度以及预处理过程等因素对小球藻吸附Zn2+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预处理能提高小球藻的吸附性能,其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特征,对废水的pH值适应范围广。对于ρ(Zn2+)=100 mg/L的重金属废水经小球藻一次处理,去除率达到98%。小球藻吸附处理废水中Zn2+的较佳工艺条件为pH值6.5、温度25℃、吸附时间60 min、小球藻用量2 g/L。  相似文献   

8.
苏南某印染废水回用工程采用水解酸化—A/O—超滤—反渗透处理工艺,运行结果表明:进水CODCr430~590mg/L,色度320~1 024倍,出水CODCr和色度分别为18~43mg/L和8~16倍,去除率分别为94.2%和98.7%;系统出水电导率55.3~83μS/cm,总硬度≤10mg/L,出水铁、锰均未检出。出水可达《纺织染整工业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HJ 471—2009)回用标准。  相似文献   

9.
针对石化行业的超滤/反渗透(reverse osmosis,RO)浓水处理问题,选取天津某港石化公司RO膜生产车间产生的RO浓水,采用臭氧-光降解-碳纤维处理技术,进行中试试验。结果表明:最佳pH值为8~9,臭氧最佳投加质量浓度为10.0~13.3 mg/L;系统最终出水COD的质量浓度小于40 mg/L,累计NH3-N去除率最高为44.6%,SS达到一级排放标准;处理RO浓水的成本为2.1元/t;增加内回流比,可以提高NH3-N去除率;碳纤维装置进水pH值为8时,吸附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10.
系统考察了H2PO-4、Cl-、CO2-3以及NOT等一些无机阴离子对电生成Fenton体系处理硝基苯模拟废水效果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探讨,以指导实际废水处理.结果表明H2PO-4CI-以及CO2-3对体系的催化氧化性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抑制能力大小为:H2PO-4Cl-CO2-3;NO-3的存在对电生成Fenton试剂法去除硝基苯废水的催化氧化性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以经过两级混凝-超滤预处理后的化工废水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考察了反渗透脱盐工艺处理高盐废水的效果和工艺稳定性。通过反渗透脱盐率和膜通量的变化来判定运行条件和进水水质对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系统稳定运行后对COD、电导率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4.38%、98.20%。在恒定压力(0.85 MPa)下,当进水TDS为3 500 mg/L时,膜性能稳定,膜通量衰减速率为0.008 6 L/(m2.h),在进水TDS>4 500 mg/L时脱盐率与膜通量随进水浓度的增大急剧下降。阻垢剂投加量为3.0~4.0 mg/L时,系统稳定运行150 h内压差稳定在0.04~0.07 MPa,出水满足该厂部分工艺用水的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12.
采用从净水厂污泥中回收的混凝剂处理印染废水,并与FeSO4混凝剂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当回收的混凝剂投加量为56 mg/L时,COD、色度、TN、TOC最佳去除率的pH为7,最大去除率分别为33.1%、70.8%、9.5%、54.2%;SS、TP最佳去除率的pH为9~10,最大去除率分别为60.7%、98.4%.  相似文献   

13.
电吸附除盐技术进展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评述了石墨、活性炭和炭气凝胶三类主要电吸附材料除盐技术,通过电吸附系统的开发研究,提出炭材料电吸附除盐工艺具有较大优势,在去除各种盐类阴、阳离子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和功效。  相似文献   

14.
反渗透工艺处理电厂循环冷却排污水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徐峰  操家顺  蔡娟 《给水排水》2004,30(6):40-42
针对电厂循环冷却排污水浊度高 ,含盐量高的水质特点 ,采用反渗透工艺进行处理 ,出水含盐量小于 2 0mg/L ,满足锅炉预脱盐补充水的要求。介绍了反渗透工艺及其预处理工艺 ,并对该工艺处理成本和工程运行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电吸附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淡水资源的紧缺,苦咸水的淡化处理、开发利用将是人们节约淡水资源.开辟新水源的重要手段,而利用电吸附技术进行苦咸水淡化则是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含酚废水的处理技术,改善水生态平衡,分别采用臭氧氧化、活性炭吸附─臭氧氧化和臭氧氧化─活性炭吸附联用等方法处理含酚废水。试验结果表明:臭氧氧化─活性炭吸附联用技术处理含酚废水效果最好;得出的最佳试验条件为:活性炭加入量为30g/L、吸附时间为20min、臭氧流量为8mg/min、反应时间为20min及溶液初始p H值为8.5。在最佳试验条件下,臭氧氧化─活性炭吸附联用工艺对CODCr的去除率为74.60%。  相似文献   

17.
粉煤灰处理采油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利用胜利电厂粉煤灰吸附作用处理胜利油田现河首站采油废水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考察了粉煤灰对采油废水中石油类、COD、氨氮和挥发酚的吸附速率、吸附影响因素、吸附等温线、吸附量和去除率。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电凝聚-锰砂过滤法处理电镀混合废水技术的原理、工艺流程和中试结果.并该对技术进行了经济分析与技术比较。采用该技术可使处理后出水不仅能达到排放标准,而且能不降级重复循环回用于原岗位;回用水处理成本大大低于目前常用的化学沉淀法的处理成本;水的回用率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19.
电絮凝法治理实验室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电絮凝法去除模拟实验室废水样品中的Cu2+和Cr6+,研究了治理过程中各种因素对去除率的影响,并得到最佳去除铜和铬的实验条件.结果表明:在最佳的实验条件下:室温(25℃),以铁为阳极,不锈钢为阴极,电压为4.0 V,pH值为4.0,电解时间为30 min,Na2SO4为0.7g/L,用电絮凝法对模拟实验室含Cu2+和Cr6+废水进行治理,Cu2+和Cr6+的去除率分别为99.93 %和98.91 %.  相似文献   

20.
水解酸化—BAF处理含油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含油废水具有毒性大、COD浓度高、可生化性差等特点,对水体、土壤以及动植物健康都有较大危害。采用水解酸化—曝气生物滤池(BAF)两段式工艺对陕西某油田经过滤后的含油废水进行处理,分别考察了水解酸化段和BAF的运行效果,确定了BAF工艺的最优工况,并对影响系统运行效果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