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研究大米多孔淀粉和大米多孔酯化淀粉对次甲基蓝的吸附特性,分析酶解时间和取代度对淀粉吸附次甲基蓝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大米多孔淀粉和大米多孔酯化淀粉的吸附速率方程。结果表明,大米多孔淀粉吸附次甲基蓝的最佳浓度为25×10-5mol/L,大米多孔淀粉和大米多孔酯化淀粉对次甲基蓝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4.88mg/g和5.97mg/g。与大米原淀粉相比,大米多孔淀粉和大米多孔酯化淀粉对次甲基蓝的吸附量得到明显提升,其中大米多孔酯化淀粉的吸附量更大。  相似文献   

2.
研究大米多孔淀粉和大米多孔酯化淀粉对次甲基蓝的吸附特性,分析酶解时间和取代度对淀粉吸附次甲基蓝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大米多孔淀粉和大米多孔酯化淀粉的吸附速率方程。结果表明,大米多孔淀粉吸附次甲基蓝的最佳浓度为25×10-5mol/L,大米多孔淀粉和大米多孔酯化淀粉对次甲基蓝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4.88mg/g和5.97mg/g。与大米原淀粉相比,大米多孔淀粉和大米多孔酯化淀粉对次甲基蓝的吸附量得到明显提升,其中大米多孔酯化淀粉的吸附量更大。   相似文献   

3.
以糠醛渣为原料,通过氯化镍浸渍和氯化锌活化制备了糠醛渣衍生的磁性多孔炭。结果表明,制备的多孔炭不仅具有磁性,还含有丰富的官能团和多孔结构;当浸渍后原料与氯化锌的质量比为1∶2时,比表面积达1051 m2/g,45 ℃下对亚甲基蓝的吸附量可达732.5 mg/g,且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  相似文献   

4.
通过反相悬浮聚合的方法制备了多孔淀粉微球。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粒度分析仪、比表面及孔径分析仪对该微球表面孔道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微球吸附OH-时溶液pH的变化,以及温度和超声振动时间对吸附作用的影响,最后讨论了对OH-吸附的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该方法制得的多孔淀粉微球对OH-有明显的吸附作用,其比表面积达7.696 m2/g,平均孔径为14.28nm,孔容积为0.219 cm3/g;中性环境下能使pH降至3~4,经酸碱滴定后,当空白样pH为11.06时,经过吸附作用的样品pH为8~9;在80℃以内,随温度升高吸附作用减弱,超声振动能够增强其吸附能力;用McKay方程对其吸附行为进行了模拟,通过计算其吸附表观活化能Ea为0.147 kJ/mol。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多孔番薯淀粉为辅料,首先探讨了氨茶碱初始浓度、吸附温度、pH值、吸附时间、液固比,对多孔番薯淀粉吸附氨茶碱的影响,以氨茶碱的吸附量为指标,确定其最佳吸附条件。  相似文献   

6.
为去除水中染料和挥发性碘单质,采用三聚氯氰(cyanuric chloride)与对苯二酚(hydroquinone),通过在无催化剂作用下的亲核取代反应,成功合成了含杂原子的有机多孔聚合物(命名为CyHPOP)。对聚合物进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测试聚合物的碘蒸气吸附性能,并对吸附前后的聚合物进行热重分析;测试聚合物对亚甲基蓝溶液的吸附性能,并对吸附过程进行动力学拟合、热力学拟合以及吸附等温线模拟。研究表明:聚合物被成功合成,且为无定型结构;聚合物骨架在450℃才开始塌陷,失重率约10%,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CyHPOP在碘蒸气中8 h饱和吸附容量可达166.67%;CyHPOP对亚甲基蓝的去除率可达98%,最大吸附量为83.530 6 mg/g;聚合物对亚甲基蓝溶液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式拟合符合Langmuir模型,其机制属于物理吸附。该聚合物在污染物去除及捕获的应用中具有一定的潜能。  相似文献   

7.
采用蒸汽爆破技术对杨木进行预处理,以蒸汽爆破前后的杨木为原料制备多孔炭,探究蒸汽爆破对杨木基多孔炭成孔性能的影响。采用N2吸附-脱附曲线、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制得的多孔炭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以蒸汽爆破后的杨木为原料、添加尿素制备的多孔炭PCSE-N的比表面积最高,为3002 m2/g,明显高于杨木原料(无蒸汽爆破)多孔炭PCNP-N (2698 m2/g),且PCSE-N具有高介孔比表面积(1976 m2/g)。以亚甲基蓝为吸附质,对制得的多孔炭的吸附性能进行评估,发现PCSE-N对亚甲基蓝的吸附量可达1726 mg/g,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模型。  相似文献   

8.
该文以豆薯淀粉为原料,以吸水率和得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超声辅助复合酶法(α-淀粉酶∶淀粉葡萄糖苷酶=1∶5,质量比)制备豆薯多孔淀粉的工艺条件。最终确定多孔淀粉的制备条件为淀粉乳浓度0.3 g/mL、加酶量0.10%(质量分数)、酶解温度50℃、酶解时间4.0 h。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分析、差示扫描量热法和比表面积及孔隙分析仪对豆薯多孔淀粉进行理化性质表征。结果表明,多孔淀粉表面出现相对均一的孔隙,且比表面积及孔隙参数均增大。相对于原淀粉,多孔淀粉的结晶度提高了6.05%,但是淀粉晶型仍为A-型。多孔淀粉的吸水率、吸油率和亚甲基蓝吸附量相对于原淀粉分别提高了41.9%、24.1%和93.8%。  相似文献   

9.
交联羧甲基玉米淀粉对水溶液中亚甲基蓝吸附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交联羧甲基玉米淀粉吸附剂对模拟废水中的亚甲基蓝进行吸附性能研究。考察了吸附剂用量、pH、吸附时间以及染料初始浓度等因素对亚甲基蓝吸附效果的影响,并进行交联羧甲基玉米淀粉去除亚甲基蓝染料的吸附等温线拟合及吸附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当亚甲基蓝初始浓度100mg/L、pH6.0、交联羧甲基玉米淀粉用量0.2g、吸附温度25℃以及吸附时间60min时,亚甲基蓝吸附率可达95.66%;25℃下交联羧甲基玉米淀粉理论饱和吸附量为80mg/g;染料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式(R~2>0.99);吸附过程符合准一级和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R2>0.99)。   相似文献   

10.
以大米淀粉为吸附剂,在微旋流器中吸附亚甲基蓝水溶液模拟的印染废水。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淀粉浓度,分流比和进料流量对吸附效率和分离效率的影响规律。运用响应面分析法,对试验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淀粉浓度、分流比和进料流量对吸附效率和分离效率均有影响,对吸附效率影响的大小顺序为淀粉浓度分流比进料流量,对分离效率影响的大小顺序为分流比进料流量淀粉浓度。综合考虑吸附效率和分离效率后得到最佳参数条件为:淀粉浓度1. 0%,分流比19%,进料流量1 080 kg/h,该条件下吸附效率为69. 2%,分离效率为74. 3%。  相似文献   

11.
《中国食品添加剂》2019,(12):160-170
多孔淀粉(PS)是一种新型的功能多样的生物材料,在医药与食品行业,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新型多孔木薯淀粉(TPS),以木薯淀粉为原料,在α-淀粉酶作用下,经由微波超声波辅助、离心等操作制备多孔木薯淀粉。以吸油率为指标,研究微波功率、超声波功率、时间、温度、pH、加酶量等因素对多孔木薯淀粉成孔情况的影响。可以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表面的成孔情况和利用XRD观察峰型变化。结果表明:(1)微波超声波辅助得到的多孔木薯淀粉的吸油率和吸附性较好。经由微波超声波处理过的多孔木薯淀粉较之普通酶解产品提高了32.93%。(2)经过微波超声波处理得到的多孔木薯淀粉,其孔径、孔深及数目较之普通酶解产品有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2.
摘要:本研究比较了木薯淀粉、木薯醋酸酯交联淀粉和木薯磷酸酯交联淀粉对鱼糜加工性质的影响,并测定了二种木薯醋酸酯交联淀粉、二种木薯磷酸酯交联淀粉以及木薯淀粉和鱼糜加工相关的冻融稳定性、透光率、溶解性、膨润度和凝沉性等特性。并将木薯淀粉和四种变性淀粉分别添加到鱼糜中,测定鱼糜冻融过程中的持水性、白度以及凝胶强度等品质特性。结果表明:木薯变性淀粉因引入了磷酸基、羧甲基等亲水性基团,在透光率、冻融稳定性、溶解性和凝沉性等性质方面较木薯淀粉均有提高,添加木薯变性淀粉所得到的鱼糜制品白度、持水性和凝胶强度分别增加了17.7%、10.2%、77.7%。木薯变性淀粉较木薯淀粉更适合用于加工鱼糜。  相似文献   

13.
Thermal properties of native tapioca starch, including thermal conductivity, specific heat, and thermal diffusivity at 4, 15, and 30% moisture contents, and 25, 50, and 75°C temperature levels were studied. Thermal conductivity was measured using a line‐heat source thermal probe equipped with a computerized data acquisition system; specific heat was measured using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 and thermal diffusivity was calculated from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density, and specific heat. Thermal conductivity, specific heat, and thermal diffusivity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emperature and/or moisture content. Prediction models for the thermal properties of tapioca starch were developed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4.
微波湿法氧化淀粉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微波辐射条件下,以玉米淀粉、双氧水为主要原料制备氧化淀粉,研究不同处理时间淀粉结构和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微波辐射加快了氧化反应的进行,其作用时间对淀粉的结构有很大的影响。随着微波处理时间的增加,淀粉羧基含量逐渐增大,淀粉糊化液的黏度显著下降,淀粉糊化各阶段的温度逐渐升高,但糊化温度范围变窄。此外,经微波处理的氧化淀粉具有高溶解度、低膨胀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粒度分布、吸附能力等指标对复合物进行表征;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y,DSC)和水溶性分析其稳定性;通过自由基清除能力及体外模拟胃液(SGF)和肠液(SIF)环境研究其释放特性。比较SEM、FTIR结果,可以看出姜黄素被吸附在多孔中并表现为化学吸附。姜黄素以不同的质量比进行吸附,0.4wt%的负载量实现了最高的吸附能力(3.67 mg/g),吸附后样品呈淡黄色,水溶性大大提高,保留大部分抗氧化能力,体外SGF和SIF中表明具有缓释效果。该研究成功制备马铃薯多孔淀粉-姜黄素复合物,且有望扩大姜黄素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木薯醋酸酯淀粉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木薯淀粉为原料,醋酸酐为酯化剂,研究获得制备木薯醋酸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醋酸酐量为7%(对干基),pH8.5,反应时间60min,反应温度25℃.所制得的淀粉乙酰基含量为2.09%,反应效率为77.2%.对不同取代度(DS)醋酸酯淀粉的黏度、透明度、冻融稳定性等特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以大米淀粉和氯乙酸钠为原料,采用半干法制备羧甲基淀粉(CMS)。考察了氯乙酸钠用量、NaOH用量、醚化温度、醚化时间和碱化温度等条件对产物取代度的影响,并对得到的CMS的红外光谱和晶型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半干法合成CMS的单因素优化条件为:nMCA/nAGU=1,nNaOH/nAGU=1.25,碱化温度35℃,碱化时间1h,醚化温度70℃,醚化时间2.5h,在该条件下得到取代度为0.45的产物,其红外光谱在1 300~1 600cm~(-1)处出现了新的吸收峰,为羧基官能团特征峰,其晶型由多晶颗粒结构转变为无定型结构。  相似文献   

18.
以木薯淀粉为原料,利用乳化-凝胶法结合冷冻干燥制备淀粉微球气凝胶,研究加热温度、时间、淀粉乳浓度及油乳比对淀粉微球气凝胶吸附性能的影响。利用响应面法优化工艺,制备淀粉微球气凝胶,以其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力作为评价指标。研究表明:淀粉微球气凝胶吸附性能受温度影响大,温度85℃、加热时间90 min、淀粉乳质量分数为15%,其吸附力为(0.928±0.008)mg/g,较原淀粉的吸附力增69.8%;粒度分布测量及扫描电镜分析结果显示:温度升高,淀粉颗粒膨胀,淀粉微球气凝胶的粒径逐渐增大,当温度升高至100℃时,气凝胶珊瑚状表面形成,表面变粗糙,粒径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9.
米淀粉多孔微球的开发及吸附性能试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籼米粉为原料,用均匀设计方法,研究酶用量、温度、pH值、反应时间、底物浓度等因素对米粉表面形成多孔结构的影响,制得对色素吸附量是原料籼米粉6倍的多孔淀粉微球,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11):204-210
为提高木薯淀粉应用价值,以木薯淀粉为原料,丙烯酰胺为单体,过硫酸钾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制备具有良好机械性能、可用作药物载体的木薯淀粉水凝胶。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核磁共振、X-射线衍射等分析测试手段对其进行表征。成功制备木薯淀粉水凝胶,且机械性能良好。以制得的水凝胶为载体,探究了水凝胶负载姜黄素的载药性能及缓释性能。结果表明:载药性能良好,最佳载药条件为载药时间0. 5h,乙醇体积分数20%,温度35℃,药液初始浓度100μg/m L,载药量可达到100 mg/g。纯姜黄素与负载于水凝胶中的姜黄素作对照,纯姜黄素突释明显,水凝胶中姜黄素释放缓慢,72 h后累积释药率达到80%左右,表明水凝胶作为载体具有药物缓释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