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多个冷热电联供微网接入主动配电网后,微网和配网作为不同利益主体,系统经济调度更具复杂性.为保护各自隐私,提出了一种含冷热电联供微网的主动配电网经济优化调度模型.运用机会约束规划来处理冷热电联供微网群中新能源及冷热电负荷的随机性,采用分布式建模方法,以各自区域的运行成本最小化为目标,运用目标级联法来并行求取各自区域的最优...  相似文献   

2.
新能源冷热电联供微网对实现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和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渗透、多种能量流相互耦合,使其协调控制极其困难。该文以提高能源利用率与能量梯级利用为目标,设计一种含压缩空气储能的新型冷热电联供微网结构;考虑其多种能量流与多品位热源并存的特点,从流程设计的角度,优化了压缩空气储能在冷热电联供微网中的工作模式;分析了不同工作模式下,系统的输出能量与?损;以此为基础,提出一种综合环境效益、能源节约率以及安全性的系统运行多目标优化模型,从而在不同工况下得到冷热电联供微网最优工作模式与各主动设备的出力规划。算例结果显示,优化后的运行策略节能效果明显;同时,模式细化与温度匹配有效增强了系统能量梯级利用。  相似文献   

3.
冷热电联供系统将一次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在实现能源高效利用的同时,满足用户的冷热电需求.设计了一种耦合天然气和太阳能的冷热电联供系统,并对系统建立了数学模型,最后以北京某建筑为例,运用遗传算法,采用线性加权的方法对所设计的系统进行了系统配置和评价方法的优化分析.结果表明,当兼顾经济、能源及排放3方面的性能时,冷热...  相似文献   

4.
翁一武 《上海电力》2005,18(1):25-27
楼字冷热电联供(BCHP)是为建筑物提供冷、热电的现场能源系统,其综合能源利用率高,可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以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大楼冷热电联供示范项目为例,介绍典型的以热定电的微型燃气轮机冷热电联供系统,及其系统结构和控制方案等。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我国能源现状的分析,说明了燃气冷热电联供的良好应用前景.通过开展以智能微网为核心的区域能源规划,研究冷热电联供与智能微相结合应用方法,分析了限制燃气冷热电联供发展的因素,为燃气冷热电联供的发展提供了可行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冷热电联供系统作为将能源从电力向气、热、冷系统进行扩展的能源集成系统,已经成为能源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冷热电负荷需求的随机性和不匹配性,从供能侧和负荷需求侧控制的角度对冷热电联供系统的综合优化运行问题进行了研究。结合冷热电联供系统内各类可平移负荷的用电特性,从满足各时刻供能侧与需求侧的热电比相匹配的角度建立了可平移负荷模型,并且分别对于冷热电负荷进行负荷平移。然后建立了包含经济、能源和环境等多方面运行成本的优化调度模型,并且利用遗传算法对系统各设备出力进行了优化求解。最后通过算例仿真分析了冷热电联供系统的负荷平移在削峰填谷,减少综合运行成本等方面的作用,从而验证了所提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分布式冷热电联供总能系统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布式冷热电联供总能系统具有能源综合利用效率高和环境污染小等优点。介绍了分布式冷热电联供总能系统的工作原理、主要类型、特点及发展现状,为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分布式冷热电联供总能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余倩  黄亮 《宁夏电力》2021,(4):15-21
近年来随着用户对供能形式的需求不断丰富,传统的以单一电能为形式的供能系统已经无法满足能源用户的需求。考虑了冷热电联供系统(combined cooling heating and power,CCHP)对不同能源协同供应的特点,对以风能、太阳能、天然气和储能协同供能的冷热电联供优化问题进行研究。综合考虑不同费率结构以及可再生能源带来的功率波动,以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为目标,构建了含燃气发电机、燃气锅炉、电制冷机、蓄电池组等机组的冷热联供能源协同优化模型。采用粒子群算法对多目标进行求解优化,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同时满足系统的经济性和环保性,对促进各种能源的综合利用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考虑冷热电联供型综合能源微网运行时产生的环境成本和分析储能装置容量对系统运行成本的影响,建立了包含环境成本和储能装置的冷热电联供型综合能源微网优化运行模型.以系统总成本最小为目标,采用混合整数规划方法在Cplex中求解,并与相对应传统分供系统运行成本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分析了冷热电联供型综合能源系统在不同类型电价模式下的运行成本以及储能装置不同容量对系统运行成本的影响,得出了系统在实时电价模式下运行成本最小和系统运行成本随储能装置容量的增大先增加后降低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针对我国西南地区水、气资源丰富而小水电等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接入难的问题,研究了小水电和冷热电联供系统的数学模型与运行特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对接入配电网的小水电和冷热电联供系统进行协同控制和优化管理的方法。在并网情况下,基于等微增率的思想将调度功率在小水电和冷热电联供系统间进行合理分配;在离网情况下,利用冷热电联供系统响应速度快的优势,辅助小水电进行一次调频。通过统筹考虑冷热电负荷需求,不仅提高了配电网对分布式能源的消纳能力和整体运行的经济性,并且在配电网异常或者计划检修的情况下可利用小水电或冷热电联供系统对配电网提供支撑,提高供电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为了高效利用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同时满足用户多样化能源的需求,可以采用太阳能实现冷热电联供。当太阳能作为热源或辅助电源时,系统较为稳定且控制方法简单。但是当两种形式同时存在时,会导致太阳能的能源利用率降低且成本升高。因此,需要一种方法对太阳能冷热电联供系统(PV/T-CCHP)的优劣进行评估。提出采用基于Fuzzy-AHP的多目标决策法(MCDM),建立PV/T-CCHP系统指标体系。以传统的分供系统作为参考,从四个角度分别评估了PV/T-CCHP系统运行性能、不同控制策略下的运行性能以及综合运行性能。研究结果可以为PV/T-CCHP系统的设计运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Solar and geothermal energy systems are shown to have received the widest use among all kinds of renewable sources of energy for heat supply purposes around the world. The power capacities and amounts of thermal energy generated by solar and geothermal heat supply systems around the world are presented by way of comparison. The thermal power capacity of solar heat supply systems installed around the world as of 2015 totaled 268.1 GW, and the thermal energy generated by them amounted to 225 TW h/year. The thermal power capacity of geothermal heat supply systems installed around the world totaled 70.3 GW, and the thermal energy generated by them amounted to 163 TW h/year. Information on the geothermal heat supply systems in the leading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based on the data reported at the World Geothermal Congress held in 2015 is presented. It is shown that China, with the installed thermal power capacities of its geothermal heat supply stations totaling 17.87 GW and the amount of thermal energy generated per annum equal to 48.435 TW h/year, is the world’s leader in this respect. The structures of geothermal heat supply systems by the kinds of heat consumption used around the world are presented. The systems equipped with geothermal heat pumps accounted for 70.95% in the total installed capacity and for 55.3% in the total amount of generated heat. For systems that do not use heat pumps, those serving for pools account for the largest share amounting to 44.74% in installed capacity and to 45.43% in generated heat. A total of 2218 geothermal wells with the total length equal to 9534 km (with 38.7% of them for heat supply purposes) were drilled in 42 countries in the period from 2010 to 2014. In Russia, geothermal heat supply systems are in operation mainly in Dagestan, in Krasnodar krai, and in Kamchatka. The majority of these systems have been made without breaking the stream after the well outlet. A cyclic control arrangement is also used. The combined geothermal and solar heat supply system with an installed thermal power capacity of 5 MW that is in operation in the Rozovyi settlement, Krasnodar krai, is described. In the summer time, the solar installation with a capacity of 115 kW is used for supplying hot water to residential houses and for restoring the geothermal well pore pressure. The basic process circui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eothermal heat supply system with the installed thermal power capacity of 8.7 MW operating in the Khankala settlement, the city of Groznyi, are given. The specific feature of this system is that the spent geothermal heat carrier is reinjected into a specially drilled inclined well. Advanced geothermal heat supply technologies involving reinjection of the spent geothermal heat carrier, combination with binary power units, use of heat pumps for recovering the spent heat carrier, and protection of equipment from corrosion and deposits are proposed.  相似文献   

13.
全球范围内由小概率、高影响的极端事件导致的大停电事故不断增加,引起了学术界对多微电网系统灾害应对能力的广泛关注.为了提高多微电网系统应对极端事件的能力,文中基于体系架构提出了一种新的多微电网两阶段能量管理调度方法.通过充分利用系统内的各种发电资源,实现多微电网系统与主网断开连接情况下的供电最大化.同时,文中也提出采用评估多微电网系统应对极端事件能力的韧性指标体系,通过与传统多微电网能量管理方法的对比,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曾雪婷 《现代电力》2020,37(6):654-663
随着大规模新能源并网以及需求侧多样化的灵活性资源接入,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正经受着源与荷双重不确定性的考验。为实现广域能源的优化调度,需要对新能源与灵活性资源进行协调控制。基于虚拟发电厂理论,将储能系统、电动汽车、柔性负荷以及分布式新能源等需求侧灵活性资源通过虚拟发电厂方式整合后,同电源侧资源一同接受电网的调度,建立了基于系统调峰指数、电网运行成本以及用户补偿成本的电源侧与需求侧协同调峰的多目标优化模型。该模型能够充分发挥电源侧和需求侧的调峰能力,实现新能源的可靠消纳。仿真分析结果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客观评价电网公司供电服务质量从而精确定位供电服务薄弱点,对提升客户侧供电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从客户诉求、责任归属、工单异动、服务处理方面构建了客户侧供电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接着,提出了基于熵权法和修正因子的指标权重确定方法,克服了熵权法的权重分配在指标值分布相似情况下不合理的情况。提出了基于改进理想点法和余弦相似度的供电服务质量综合评价方法,满足了供电服务质量全面性的要求。然后,提出了基于双层聚类和模糊理论的供电服务质量等级评定方法,以聚类结果作为等级评价的依据,克服了以往供电服务等级评价主观性较强的缺点。最后,以浙江省各电网公司服务质量为研究对象进行算例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客户侧供电服务评价方法能有效评价各供电公司服务水平,为服务整改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刘星月  唐琳  喻娜 《中国电力》2019,52(6):37-44,53
综合供能系统可同时为用户提供冷热电3种负荷需求,其有联供和分供2种供能方式。首先基于全寿命周期理论,构建了包含能源生命周期内温室气体处理费用和系统运行成本的综合评估指标,通过比较综合供能系统的分供运行、联供运行下以热定电模式和以电定热模式在综合指标上的表现,得到基于冷热电负荷比例上的综合供能系统最优运行模式评估方法。最后将此评估方法评价算例系统在冬、春秋、夏3种典型日下分供运行、联供运行下以热定电和以电定热3种模式的优劣,得出其最优运行模式不再是单一的运行模式,而是由负荷比例决定的混合运行模式。经验证,所提方法可以方便有效地评估及优化综合供能系统的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17.
供电公司在实践以客户满意为指导的市场营销理念的过程中,客户满意度评价至关重要。根据评价指标的建立原则,从供电质量、电能价格、供电服务和用电指导4个方面构建电力客户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应用D-S证据理论建立客户满意度评价模型,同时在问卷调查取得的数据基础上,运用D-S证据理论进行满意度评价,分析结果体现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分布式能源供应系统的优良方式 --燃气冷热电联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霖新 《发电设备》2005,19(6):343-347
从一次能源的利用率、总热效率、节能和应用效果等方面论述了燃气冷热电联供是我国推行分布式能源供应系统的优良方式。  相似文献   

19.
新电改背景下产业园区供电系统容量优化配置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园区作为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重要试点,利用分布式新能源发电来替代传统的集中式供电模式是其供电系统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开展了产业园区供电系统规划中分布式电源/储能系统优化配置问题的研究,重点研究了多能互补、源—储—荷协调互动和基于日前分时电价的需求侧响应对于容量优化配置方案的影响。为了表征多能互补特性,提出了分布式电源供电电量不足比和分布式电源供电不足小时数比两个指标。在需求侧响应建模时,针对利用电力需求弹性矩阵建模存在着电量转移不平衡及需求侧过度响应等问题,提出了改进的需求侧响应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总费用最小为优化目标的产业园区供电系统分布式电源/储能系统优化配置模型,并利用遗传算法与模式搜索算法相结合的组合型智能算法对优化配置模型进行求解,最后利用典型算例对提出的优化配置方法进行了分析验证。  相似文献   

20.
为了充分考虑综合能源系统的低碳性以及多能负荷响应特性的复杂性,提出了考虑综合需求响应和奖惩阶梯型碳交易机制的能源枢纽(Energy Hub, EH)主从博弈优化调度策略。首先,为有效评估多能负荷柔性特性和响应能力,将建筑热传递模型与生活热水储存模型集成到楼宇EH模型中,构建了考虑多种热量扰动因素的精细化综合需求响应模型。其次,考虑到供需双方的绿色调节能力,构建了奖惩阶梯型碳交易成本模型。并基于Stackelberg博弈理论,建立了能源枢纽运营商和用户的低碳优化模型。最后,提出了结合CPLEX工具箱的差分进化算法对所提模型进行求解。算例仿真验证了所提方法能够有效限制系统的碳排放量,充分发挥了需求侧资源的响应能力和减排潜力,实现了EH经济性和环保性的双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