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以西山晋邦德煤业副斜井行人运输为例,设计了架空乘人装置无人值守系统,在架空乘人装置无人值守系统中安设信号传感器,通过信号传感器将命令传输到架空乘人装置PLC控制装置中,最终实现架空乘人装置无人值守,为企业创造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6.
为了在特殊环境下有效使用多旋翼无人机飞行器的磁罗盘,研究了大电流、控制量变化情况下磁罗盘的校正问题,提出了一种磁罗盘自适应校准方法。推导了磁罗盘误差的变化规律并建立了误差模型,分析了硬磁误差随控制量变化的规律,进而提出了一种基于整体最小二乘法的空间直线拟合方法。通过空间直线拟合,将得到的控制量和硬磁补偿的对应关系用于实时调整对空间飞行器的硬磁补偿,最终解决了控制量变化对磁罗盘的影响。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可将飞行器控制量变化带来的磁罗盘硬磁误差基本抵消;在实际飞行中,多旋翼无人飞行器的偏航误差可由最大的15°减小到3°以内。本文所给出的方法在控制量变化,大电流情况下使用时,可以很好地校正磁罗盘航向角误差,提高导航精度。 相似文献
7.
8.
针对多旋翼无人机着陆过程中的冲击响应控制问题,设计了一种磁阻尼式着陆支撑减震机构。研究了由弹簧和磁阻尼器组成的机构工作原理。该被动式着陆支撑减震机构对工作环境变化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可以将部分动能转化为弹簧的弹性能来减少反弹,而剩余的大部分动能则转化为磁体的阻尼能量。使用多体动力学对该着陆支撑减震机构进行了建模,并提出了兼顾反弹减少和重量减轻的机构设计参数优化方法。该方法以最大行程和最大反弹为阈值,通过数值模拟来确定机构的弹簧系数和黏性阻尼系数。最后,通过垂直自由落体模拟验证了设计的着陆支撑减震机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磁阻尼式机构的质量仅为94.5 g,相比刚性杆最大反弹高度降低了88.9%,仅约0.02 m,在尽量减小质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减震性能。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完全一致,且不受地面参数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章介绍了多旋翼无人飞行器在大气边界层科学研究、大气成分分析研究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等方面的应用情况,分析了平台、载荷、数据处理与应用场景等关键技术,为推动多旋翼无人飞行器在气象业务中的广泛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11.
斗轮堆取料机等运输设备开始向大型化、自动化、精准化和高效化方向发展。斗轮堆取料机是近年来兴起的装卸机械设备,长期处于人工手动操作,投入相对较大,作业质量没有达到期望标准。文章结合此种情况,以某电厂斗轮机设备为研究对象,对斗轮堆取料机的无人值守技术开发进行探讨,旨在为企业提供更好的经济收益,实现设备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13.
多旋翼无人机标准化机体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旋翼无人机具有结构简单、可维护性强、无人员伤亡的优点,可广泛应用于航拍摄影、环境检测等领域,具有巨大的产业化前景。但多数科研机构大都注重飞行控制理论方面的研究,缺乏对机体设计的探讨,而这正是实现多旋翼无人机产业化的基础。从一个具体的设计实例出发,提出小型多旋翼无人机的标准化机体设计方法。然后通过对飞行控制系统的设计,实现多旋翼无人机的稳定飞行。飞行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多旋翼无人机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从而验证机体设计和飞行控制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安伟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24,(2):205-207
针对矿井空压机监控数据单一、故障感知能力差等问题,对空压机监控技术进行研究并设计了一套基于PLC的空压机无人值守监控系统。系统采用多传感器融合采集方案实现对设备温度、压力等参数的精确采集,并具备远程监测与故障预警诊断功能,实现了空压机无人值守,有效提高了空压机智能化运行水平。 相似文献
15.
16.
为了快速对多旋翼无人机性能进行准确计算,提出了一种基于动力系统匹配的多旋翼无人机快速设计方法,自主推导计算公式并在MATLAB/Simulink下建立计算模型,并通过多旋翼机型进行了准确性的验证。该方法主要包括动力系统匹配、整机质量精确计算、悬停时间计算等,可以有效解决多旋翼结构设计迭代时间长的问题。目前,基于该方法已完成ZW-H880,ZW-Q1100,ZW-H1200三款机型设计,3款机型整机质量计算误差约为6.7%,航时计算误差约为4.9%,3款无人机平台已广泛应用于电力、林业及道路监测等领域。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三相异步电动机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讨论了电机的等效变换、转子磁链位置计算及SVPWM实现,提出了一种应用LabVIEW软件对异步电动机转子磁链定向矢量控制系统进行仿真的方法。仿真和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常规应急照明灯体型庞大沉重、照射角度固定等技术问题,提出基于多旋翼无人机的系留照明系统的研究,并设计出主要结构框架和主要控制步骤。该系统利用驱动电机的功重比技术、高压供变电技术、系留复合光纤电缆技术、旋翼平台气动力技术、信号远程传输技术等,将常规应急照明灯和传统系留多旋翼无人机结合并进行改进,从而解决特殊环境下的应急照明问题,极大地降低了夜间抢修作业的安全风险,保障了工程进度,从而达到快速复电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